倭患:一场被逼的民族内战

提到倭寇,一般人脑海中都会有这么一幅画面,在沿海的村庄里住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招谁没惹谁的村民。天还是那片天,海还是那片海,可是突然就来了这么一群,奇装异服、梳着发髻、手持日本刀的日本海盗冲了过来,还喊着八格亚路、花姑娘的,对村子进行烧杀掳掠,无恶不做。在影视作品的表现上,更是让人对倭寇恨得牙痒,民族情绪瞬间被点燃。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倭患:一场被逼的民族内战

纵观倭寇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倭寇的爆发,主要是集中在嘉靖年间,特别是嘉靖后期。你看看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打的几场恶战、狠战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内,比如嘉靖四十年的台州之战,四十一年的福建之战,四十二年的兴化之战,和四十三年的仙游之战。

倭患:一场被逼的民族内战

而你再看明朝的倭寇,有几点非常让人费解的举动。倭寇就是海盗,海盗不同于山贼、流寇。山贼、流寇那都是在陆地上的盗匪,他们霸着道、收个钱,甚至下个山抢下村子,这我们都可以理解。可是海盗啊,怎么也上岸抢东西了呢?

看看欧洲的那些海盗,就很有职业精神,都是在海上抢那些来往的商船的好不。抢商船,有几点好处,商船的武装力量相对不强,另外资金货物相对集中,能方便快速搬运。而且又是在茫茫大海上,抢完就逃走,想追都难。

但是上了岸就不同了啊,村庄的财物相对比较分散,财物收集起来的时间就比较长,另外这种沿海的村庄能抢到几个钱?这时候如果再遇到官兵的追捕,怎么办?山贼、土匪还有个据点可以守守,倭寇守什么?船被毁了只能等死了。

倭患:一场被逼的民族内战

据史书记载,倭寇可不仅仅是在沿海作案,他们会纵深向内陆去攻打县城。比如在嘉靖三十五年的时候,就有这一群倭寇,从杭州一带上岸,先打杭州,然后绕道徽州,然后绕回去打宁波,甚至一度攻到了南京城下,八十多天转战千里。而且据当时的记载特别奇葩的是,也不抢东西,也不杀普通老百姓,就是跟官军死磕。

我们再看看倭寇的海盗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海贼王》、《加勒比海盗》之类的电影,里面的海盗都基本上骷髅啊,刀啊剑啊什么的,这一来是表明自己凶残的身份,二来也可以打击打击对手的士气。但是看看倭寇的海盗旗,玉皇大帝、土地公公、八幡大菩萨什么的。也不知道这些倭寇是怎么想的,是希望对手直接给他们上香磕头,送点贡品吗?

倭患:一场被逼的民族内战

总之,作为海盗,明朝的倭寇就是一群奇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去解开之中的疑惑。

要说倭寇,首先必须要说的是中国的海上贸易。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中国一直是一个农耕社会,除了郑和下西洋之外,海上贸易似乎和中国的关系不大,而且士农工商嘛,商排在最末,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一个职业。这样说大致也不差,但是也不全面,中国的海上贸易,走官面的叫“朝贡”,民间的,除了正常的商贸,有很多都是“走私”。中国的海上贸易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的“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这就是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

到了秦朝,据现代考古发现,当时秦朝就建有了宽8米、长30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这使得秦朝可以和南越国(今中国岭南地区及今越南北部)进行商业往来。此举奠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

两汉时期出现了最早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东汉时期还记载了与罗马帝国的商业来往。

魏晋以后,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对外贸易涉及达十五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 这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唐代即有唐人移民海外。

倭患:一场被逼的民族内战

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被视为黄金生命线,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后期某年北宋税赋总收入为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占30%,工商税占70%。

到了元朝,《岛夷志略》记录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和元朝通商的国家多达上百个之多。

可以说在沿海地区,很长时间以来,进行海洋商贸活动,是沿海百姓一种赖以生活的方式。可是这一情况到了明朝却改变了。

这就要先说到明太祖朱元璋了。我们都知道这个“芒果”很厉害,从乞丐当到了皇帝。 “芒果”在执政的时候下过一条命令,“片板不得入海”。这是啥意思?就是搞海禁啊。可是为什么朱元璋突然要搞海禁呢?原本海商不都好好的嘛。这就要说到朱元璋的治国方针了,为了恢复经济也为了更好的管理,在洪武十九年四月,朱元璋发布一道诏令,要求士、农、工、商四民各守本业,医生和算命的不得远游,百姓凡出入、作息,乡邻都必须相互告知,如果偷偷跑到他乡就算违法,要被流放边疆。规定邻里之间,家里有多少人,从事什么职业,互相都要知根知底,乡里的甲长和县、州、府衙门对这些也要一清二楚,不论城乡,绝不允许有游手好闲之人,若一里之间,百户之内,出现闲人,而甲长们坐视,邻里亲戚也不捉拿,而该闲人又有犯法之事,闲人一律处死,其所在地的甲长和四邻都迁到边远地区。

洪武二十七年三月,朱元璋又下令,若有离开本土者,乡邻不仅要知道他去了哪里,还要知道他靠什么为生,如果不知其下落,这人久去不回,乡邻们都要受到惩罚。与此同时,朱元璋还设置了“路引”的制度,即农民在百里之内可以自由通行,若要出百里之外,就由官府核查,发给加盖了官印的“路引”,作为外出的凭据。官府在各条要道上设立一个叫巡检司的机构,专门负责盘查往来之人,如果某人离开本土百里,又没有“路引”,巡检司就将其擒拿送官。

以上就是被后世认为的“圈养”政策,朱元璋是喜欢让老百姓安安稳稳的,留在土地上。你做生意你心眼就活络,你老跟外人打交道,老皇上坐在南京就有点不放心,所以就搞海禁。

朱元璋对明朝的子民还是可以管的,不让出海贸易就不出海,可是那么长时间以来,形成的海疆贸易国家怎么办?这可不能一道圣旨对别的国家说:打今儿起,你们不能过来做买卖了。于是朱元璋就想了个法子,也就是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官面上的商贸“朝贡”。

我们读书的时候,课本上告诉我们“朝贡”是由于我们的属国或者周围的番邦,慑于我们的国威,而自动献贡。什么珍奇异宝的,本国都不敢留,眼巴巴的往我们中国送。其实哪有这种事,什么好东西自己都不留着,却要费尽千辛万苦,跑着千山万水的,白白的送给中国?就算是亲儿子也未必做得到,更何况是个番邦。

这个答案就是“朝贡”,明朝是亏钱的,是一种赔本赚吆喝。这里面的逻辑是这样的,我们是天朝大国,那些周边的小国都是我们家的小弟,小弟送点东西给大哥,拍拍马屁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嘛。但是做大哥的总不能白拿小弟的礼吧,礼尚往来嘛,多少得还点。这个还的礼,叫做“赐”。而且做为大哥,多少也得讲个面子,摆点姿态,所以呢,每次有别的国家来进贡,我们赏的“赐”只多不少。谁让咱们是大哥呢,你们做小弟的有这份心,咱也不能亏待了你们啊。所以周边的国家特别乐意来进贡,巴不得天天来一次。可是明朝的皇帝也不傻啊,钱再多也抗不住,所以就规定了什么国家多久来进贡一次,连进贡的货物也是事先规定好的,不能多送,还列有清单,这个叫勘合,不然这东西一多,朝廷可能就真的“赐”不出了。

这里我们插一个故事,看看当时的“朝贡贸易”。明朝那时候不待见日本,所以就要求十年一贡。虽然日本不太乐意,但想想也不是没有办法。所以每次都会加大进贡的量,还跟太监行行贿,每次大太监都说:这次收了,下次就千万不能这么做了,如果下次再这样,我们就连人带货全都不收了,等等。有史料称,日本后期进行朝贡,规模达到十艘船,上千人。光一次勘合贸易,光带到中国的日本的刀,倭刀9900把。

倭患:一场被逼的民族内战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嘉靖二年出了档子事,两拨日本来进贡的使团打起来了,闹得还非常的大,据说派去镇压的官军,将军都死了好几个,还有一个被俘。史称争贡之役。

这事起源还有追溯到上一次的日本进贡,也就是十年前,明武宗在位的时候。那次进贡完了之后,日本使者就拿着勘合文书回去了,前面不是说了嘛,这进贡得按着清单来,所以这勘合文书是很重要的东西。这日本使团在回去的路上,路过九洲岛,被当时九洲岛的大名大内氏给拦下来了,这大内氏一看,“哟西,这人可以放,但这勘合文书不错,我就自个留下来看看。”

这使臣见到文书被扣也没辙啊,只好灰头土脸的跑到将军这里把这事给一说。当时的幕府将军也没啥权力,一看文书被抢了,也没个办法,只能是抢了就抢了呗。这时候有个大名跳出来了,就是京都附近的细川氏。以往每次进贡细川氏是积极参与的。这次没看到勘合文书,这细川氏怎么能答应,就派了人到将军府去闹。这将军当的也是真够窝囊的了,谁让打又打不过呢,于是想了半天,费老大劲的翻出一本旧的文书出来,就是已经作废的那种,交给了细川氏,估计这将军心里也是在想:能顶一阵是一阵,等再过十年,还有没有大内氏、细川氏还不一定呢。

就这样到了嘉靖二年,大内氏和细川氏两拔人都带着勘合文书,载着满船的货物到了明朝。大内氏先到,细川氏后到,按理说,这明朝应该是收先到的大内氏的贡品,可是细川氏特会来事,让手下人贿赂了市舶司的大太监,这大太监一瞅:呀,这日本人,很懂礼数嘛,我喜欢,那么就收你的贡品吧。

这时候你就想想大内氏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吧,憋了十年啊,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拿的还是正版的文书,还比细川氏先到,但最后收的还是细川氏的贡品。这大内氏怎么肯干。当时大内氏使团的首领叫宗舍,一把火把细川氏使团住的楼就烧了。于是两拨人就打了起来。

倭患:一场被逼的民族内战

这两个日本使团的结果,咱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问下度娘。但这件事对明朝却有着重大的影响。朱元璋虽然说“片板不得入海”,但具体行动中,这其实是有变通的。可是经由争贡之役后,这嘉靖帝就觉得脸上无光:原来朝贡就是讲个面子嘛,现在你们居然在我自已的家里打了起来,还死了那么些人,这是看不起我是吧。那就得了呗,咱就把这朝贡贸易都关了,广州、泉州、宁波三个市舶司全给撤了,你们也都别来进贡了。咱就图个清静,自个儿种地,自给自足,你们呐,爱干吗干吗。

可是事实证明,嘉靖帝把这事想简单了。之前说过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入海”嘛,所以沿海地区的渔民下海捕鱼就不用想了。这些人就指望着和那些外国人来做点买卖来养家糊口了,可是现在市舶司都关了,这不是要这些人的命嘛。明的不行,只能走暗的,那就是“走私”。所以从嘉靖二年一直到嘉靖二十六年,这二十多年间,表面上是贸易都结束了,海疆平静,没有事情发生,但实际上民间在大量地走私。

有些事就像层窗户纸,大家心知肚明的,却都没有捅破。民间走私这事,老百姓有条糊口的活路,这官员嘛也可以得一点“实惠”,所以也都是睁一眼闭一眼的。可这情形到了嘉靖二十六年坏事了。这就要说到前朝阁老谢谦的后人,这谢家人住在宁波旁边有一个余姚县里的一座大宅子里。有一天晚上谢家被一伙盗贼是一把火烧得精光,阖门被杀。据现在有些史料考证,这谢家和当时的海商有勾结,海商负责海外进货,而谢家负责销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走私产业链。

倭患:一场被逼的民族内战

可是嘉靖二十六年的时候,朝廷突然加大了缉私的力度,谢家的这些货就砸手里了,出不去,银钱无法回笼。这些海商要出海,可是谢家拿不出钱,这事怎么办?要知道那个时候如果平时朝廷管有松,可以做正经买卖那他们就是海商。要是管得紧,他们拿起刀来就是海盗啊,比如汪直、李光头、许洞这些人。这些海商在当地也是有妻儿老小需要养的,顶着掉脑袋的风险跑点货,还拿不到钱,这谁肯啊。于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就出了这么一桩灭门惨案。

前朝阁老家被灭门,这还了得?但问题来了,怎么上报给朝庭?说这是盗贼干的?那到时候让你抓,你上哪去抓?抓不上来唯你是问,是要掉乌纱帽的。所以结果余姚县令上报朝廷的时候就说这是倭寇,倭寇海上来的,不归我管。朝廷一看这奏折,行吧,不归你余姚县管,就派个人去管吧,于是朱纨就来了。这朱纨也是个狠人,来了没多久就探清这底细了,得知这所有的民间走私贸易的总基地在双鱼岛,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所记载,今天看就是普通的小岛,当年是远东最大的贸易中转站。

倭患:一场被逼的民族内战

于是朱纨三下五除二直接把这双鱼岛给铲了,港口也给捣毁了,东南洋面上几千艘走私船无家可归。这些海盗一合计,得嘞,打是打不过了,那就逃吧。于是便在厦门这里又找了个落脚点。朱纨一看,这不行啊,要跑你们跑远点啊,厦门也是我管的地儿啊。于是又是一阵追杀。几个海盗头子,像什么许洞、李光头,就在这两次战役当中也被俘,被杀。

不过当时有个人逃出来了,就是汪直,不是那个太监,是后来被称为“五峰船主”的汪直。汪直归拢归拢剩下的人,在浙江定海的列岛建了个基地。当时汪直也是被打怕了,一直试图和朝廷搞好关系,说这样吧,沿海这帮盗贼我来帮你们清,政绩都算你们的,成不成?朝廷一看,不用自己干活,还有政绩,关键还不用出工资,居然有这样的好事,于是很快就答应了。汪直也就很快成为了海上警察。

后来汪直的队伍是越来越大了,朝廷就开始害怕汪直尾大不掉。于是又上去把列岛又给捣毁了,逼着汪直没办法,只好逃到日本,把基地迁到了日本。汪直那叫个恨啊,我帮你清匪,出人出力,自带口粮,还不要工资,你却反过来要我命,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于是汪直发誓要报仇雪恨。

在嘉靖三十三年,汪直就带了上百艘大船,二十万人到中国沿海地区来烧杀抢掠。史称壬子之变。

所以你们看啊,我们历史上说倭寇倭寇的,其实大部分都是中国自己人。史料上有记载,真倭不过十之二三,而且这还是最高估计,一般的估计是连十分之一都不到。有这么一个事,一个昆山人是被倭寇抓去了,后来又放回来。据他回忆说,在那艘船上二百多个人,主体是福建人,有一部分浙江人和安徽人,真正的日本人不过十几个人。但是其实这十几个“日本人”恐怕还要打个折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些人其实已经在日本定居了,娶了日本老婆,所以有时候也穿日本服装。还有些人是因为要回中国看望在中国的家人,毕竟自己是海盗,为了不给家里人添麻烦,也有很多人是穿着日本服装掩人耳目的。其实倭寇中真正的日本人是少之又少的。

这里要说一个和我们主观印象中相反的事实。文章一开始我描述了倭寇突然从海上过来,对渔村进行烧杀抢掠。其实这都是影视作品里的表现。在真实的情况是,倭寇不会去村子里抢。这道理很简单,沿岸都是乡亲父老,有些老人甚至是看着自己长大的,而且他们也是平时做生意的对象,一帮生意人怎么会把自己的生意对象给抢了呢。朱纨自己就有这么个记载,说当地三尺童子,视倭寇为亲人,而视军门为世代仇雠。当地的官员多次书信、奏折里面都提到了,说倭寇之所以难剿,不在于他武装力量多强大,关键是军民亲如一家。

倭患:一场被逼的民族内战

那么倭患怎么被消灭的呢?戚继光当然是功不可没的。嘉靖四十五年之后,倭寇基本上肃清了。可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另外一件事,就是隆庆帝开放海禁,开放的港口叫粤港,史称隆庆开关。粤港一开,海商变得合法,那倭寇就自然消失了。而且还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就粤港当年就给朝廷带来了一年五千多两银子的收入,到了万历年间,这个地方已经每年的岁入已经达到五万多两银子。所以粤港这个地方成为后来在明朝史书上称它为天子南库,就是江南的这种银库。据说也因为这次“开关”,在整个明朝后期,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新出现的,新生产出来的白银,都流到了明帝国。

从明朝的倭患来看,这哪算是飞来横祸,这哪里是什么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根本就是朝庭错误的政策导致的我们民族内战。消灭倭寇的最好的方法,我想应该就是,给老百姓一口饭吃,让他们能用自己的双手,简简单单的活着。#海上历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