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七牛雲 CEO 許式偉:在極客與商業的夾縫中蛻變

在七牛雲這次戰略升級中,許式偉不僅從技術層面、企業發展層面謀篇佈局,更重要的是從客戶的角度、行業的角度、社會經濟活力的角度去思考七牛雲在整個生態中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在商業上和業務架構上進行了匠心獨運的變革,探索出了一條有著強烈七牛特色的發展道路。今天的許式偉讓我們看到了他如何在極客與商業的夾縫中不斷蛻變,也從一家企業的轉變中,窺見了一場即將來臨的產業升級。

對話七牛雲 CEO 許式偉:在極客與商業的夾縫中蛻變

我們是誰?這是從去年開始,反覆縈繞在許式偉腦海中的問題。創業八年來,許式偉一直堅信技術的力量。然而,一路披荊斬棘到了 2019 年,面對行業競爭的日漸白熱化,他開始重新審視七牛雲面對的市場環境,不斷問自己:七牛雲是誰?應該給客戶提供什麼樣的價值?

雲計算是規模經濟。國內的雲計算大廠因為入局較早,所以積累了一定的規模,其他雲廠商很難在同一層、同一賽道上,用同樣的方法去超越這些具備規模優勢的對手。對於中小云廠商而言,需要找到一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以快打慢。

回顧七牛雲的發展歷程,早期從雲存儲切入市場,雖然發展迅速,但許式偉一直都有很強的危機感,擔心業務模式單一,影響公司未來的發展。此後,七牛雲開始拓展,希望找到在市場上安身立命的商業壁壘。七牛雲氛圍開放,鼓勵創新,因此探索了很多新的產品和行業方案,但是越來越複雜的業務架構,越來越龐大的產品體系和人員團隊,也讓七牛雲在快速奔跑中出現疲態。許式偉內心隱隱感覺到,也許是時候進行改變了,“去年 4 月份,我們做了業務聚焦,對部分業務進行分拆,最後七牛雲聚焦到一點,就是成為雲上數據賦能公司。”

“我們一定不會成為一家 IaaS 公司”,許式偉很堅定地說,“我們會沿著七牛雲的技術積累往上走,持續構建產品和技術壁壘,並在該領域做到最好”。

數據湖,一場從 IT 到 DT 的順勢而為

2011 年七牛雲成立,那時候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很多公司對雲的訴求就是提升 IT 效能,所以七牛雲最早是一個 IT 效率工具。而隨著行業的發展完善,企業 IT 效能問題已經有了較好的解決方案,不再是制約發展的瓶頸,那企業未來到底更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市場應該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呢?許式偉一直在思考七牛雲的市場定位,面對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走到行業發展的十字路口,一路的探索讓他漸漸感受到,七牛雲接下來要去關注如何用數據幫助企業賦能,進行一場從 IT 到 DT 的順勢而為。

對話七牛雲 CEO 許式偉:在極客與商業的夾縫中蛻變

數據賦能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抖音和快手的崛起。從 IT 的角度看,抖音是一個超級簡單的軟件,它的界面就是簡單地滑一滑,但是從背後的數據視角來看,抖音是真正的千人千面,這是數據匹配效率極大化的一個結果。最早的數據匹配可能是搜索,由人去找信息,但是現在反過來了,是信息找人,抖音、快手是把信息找人做到極致的結果,這才是真正的數據科技的力量。

流量紅利時代已經結束,雲廠商之間的競爭進入到深水區,下一輪搶奪的是技術紅利,而技術紅利的頂端是智能革命,即如何運用數據科技的力量。數據科技賦能是接下來整個產業升級的核心,每個行業都有訴求,只是大部分人還不清楚怎麼做。無論是移動互聯網還是傳統客戶,他們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使用數據的能力,時刻擔心更高維的玩家會輕而易舉地超越他們。

客戶新的痛點和需求,讓許式偉意識到戰略升級的最佳時機已經悄然來臨。

此前,七牛雲的業務一直圍繞數據管理,其中雲存儲是用來存儲數據,而直播、音視頻都是用來引流。按照 IT 的視角,雲存儲是一個工具,企業將數據、圖片、音視頻等存儲進來,用戶可以查看。但是站在 DT 的視角,局面截然不同。雲存儲會成為大數據公司的一個數據源,同時也可以成為 AI 訓練的數據源,它還可以是日誌的數據源、音視頻的數據源,那麼雲存儲就不只是一個工具,而是一個巨大的數據湖。

換句話說,以前是流量帶數據,現在是數據帶流量。

七牛雲產品副總裁陳超說:“這次戰略升維,我們沒有去研發新產品,相反我們把產品線更收斂了。站在 IT 的視角下,我們會認為自己要做很多產品,否則產品線就會不全面;但站在 DT 的視角下,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提供更好的數據服務,為了把服務做好,我們該如何提升技術能力和產品體驗,這是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當確定了戰略升維之後,再來看產品、架構,如何取捨就會變得很簡單,很多困難也會不攻自破。這就是為什麼上山看問題比下山解決問題更重要。”

互聯網發展的 20 年時間裡,積累了包含巨大價值的海量數據,我們要做的是讀懂這些數據,用數據科技為客戶提供更高價值的服務。我們可以將七牛雲上的數據分為三類,即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數據,七牛雲的雲存儲很自然地可以被定義為異構數據湖。七牛雲所有的上傳下載場景、AI 訓練場景與大數據分析等場景的存儲需求,均可以統一由該數據湖完成。同時,七牛雲的所有產品會以數據為線索自然地串起來形成一個產品 (One Product),同時具備處理以上三類數據的能力,讓客戶的數據“流動在七牛,存儲在七牛,分析在七牛”。在此基礎之上,七牛雲也正在打造一個高質量的、健康的合作生態,做到客戶、合作伙伴、七牛雲的三贏。

借勢雲上雲,連接生態聚焦數據賦能

2010 年 12 月 8 日,Salesforce 成功收購 Heroku (支持多種編程語言的雲平臺),並使其成為 Salesforce 的全資子公司。這意味著所有的 SaaS 都需要 PaaS 平臺來為其提供開放能力。但站在今天的視角看這場收購,許式偉認為,Salesforce 要的未必是一個 PaaS 平臺,而是 Cloud Native 環境。Cloud Native 其實就是標準化後的 PaaS 界面。

從行業的角度,許式偉表示,“實際上,我們認為 IaaS 廠商的資源交互界面會發生一次重大變革,會把資源的界面標準化。無論哪個 IaaS 廠商,提供的界面都是 Cloud Native。這其實有極大的好處,未來‘雲上雲’這個概念會全面開花。”

七牛雲是最早預見並積極擁抱這個大趨勢的一家公司。這樣的嘗試也體現出七牛雲對雲計算生態的看法。所有的“雲上雲”都會基於 Cloud Native 標準去構建一個新的體系,在這個過程中,誰在 Cloud Native 上的競爭力更強,誰就獲得了大生態的話語權。對於七牛雲而言,不需要去競爭算力的規模化,只需要將底層的技術能力嫁接在其他具有規模優勢的雲廠商之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數據賦能上。

Cloud based on Cloud Native 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合作模式。那為什麼是“Cloud based on Cloud Native”,而不是“Cloud based on IaaS”?

此次我們也有幸採訪到了阿里雲研究員吳翰清(道哥),他提到,Cloud Native 是雲計算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一件事。“把 IaaS 這一層做完之後,突然發現開發者的開發效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再加上 AI 的出現,我們發現機器可以進一步去解放開發者的雙手,所以 Cloud Native 就出現了。它其實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約定,本質依然是用機器去解放開發者,讓開發者專注在自己的業務上。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雲計算就是為 Cloud Native 而生的。”

CEO ,左手商業右手技術的極簡主義

熟悉許式偉的人都知道,商業這個詞很少在他的字典裡出現。

除了七牛雲 CEO,許式偉還有很多身份標籤,Go 語言領軍人物、ECUG 社區發起人等,甚至在大學時就有“C 狂”的外號,憑一份手寫簡歷成功應聘金山,兩年後就成長為首席架構師,領導 WPS 2005 長達 3 年的研發。2009 年加入盛大創新院,成功推出盛大網盤和盛大雲之後,於 2011 年創立七牛雲。這些身份標籤和經歷,讓許式偉一直以技術型 CEO 的形象活躍在行業內。

七牛雲產品副總裁陳超說:“老許曾經寫過三門語言,而且基本都是在大半夜寫的。我記得有一天他從北京出差回來,微信上給我發了一個消息,說準備開始寫 qlang 語言了,我以為他在說笑,結果他一週後把 qlang 擺在我了面前,還順手開源 (


https://github.com/qiniu/qlang )。老許對於完成承諾的那種執念,非常強烈。”

這一次戰略升級,許式偉意識到想帶領七牛雲走得更遠,不僅需要堅守對技術的初心、戰略的韌性,同時還需要留更多時間給商業思考。然而事實上,所有 CEO 的能力都不是一日而成、一蹴而就的,用許式偉自己的話說“我是這兩年才真正做 CEO 。”有底氣這樣說,也展示出了整個團隊在戰略上、在管理上較以前有了非常大的進步。隨著七牛雲的快速發展,他日漸完善著 CEO 的各項技能。雖然從技術到商業的角色轉變對於許式偉而言不難,但他需要不斷和自己鬥爭,打破各種慣性,拓寬自己的認知和能力邊界。這次七牛雲的戰略升維許式偉有一個重要的轉變就是對於人和事的認知。

許式偉說他以前是先事後人,講清楚了要做什麼事,大家就一起去做,最後看結果。但是現在他有一個逆轉,就是先人後事。他會更關注人跟公司的價值觀是不是匹配,“這比能力更重要,這是我這兩年反思得出的一個結論。一個人是否和你理念價值觀同頻意味著你們能否產生很強的信任和默契,這是一種根上的化學反應。在這個基礎之上,人和組織乃至整個業務的能力構建才會真正聚合和高效。所以在面試的時候,我會更看重他是不是有七牛人需要的特質,再者就是可塑性和能力。”

除此之外,配合戰略升維,七牛雲的組織架構也進行了調整。許式偉提到,“其實我們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去做公司內部的戰略同頻,因為大家對於一個戰略的認知升維是很難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不停地去傳遞佈道,不停地去解讀,讓大家理解。先把認知達成同頻是協同效率最大化的一個基礎,然後是組織的升維,進行全面的架構調整。”

公司是一個產品,這裡麵包括 IT、戰略、甚至有人力資源、績效管理、人的能動性管理等,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產品。“早期我認為找對了人,管理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但是當組織達到一定規模以後,協同問題就會出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花很多精力做戰略的宣貫,確保每一個人對它的理解儘可能一致,並且按照戰略去行動,從而達成閉環”。

極簡是七牛雲的文化內核,這也深受 Go 語言之父 Rob Pike 的影響。Rob Pike 曾經做過一個演講叫《少就是指數級的多》,其中有一段對話是,有人問未來貝爾實驗室擴展到多少個研究室時代表它很成功?Rob Pike 的觀點是,成功不是增加了多少個研究室,而是減少到了多少個研究室。

“少,就是指數級的多” 這個觀點深刻地影響了七牛雲的價值觀和產品戰略觀,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基於一個產品(One Product) 理念的數據賦能戰略升維。

從創業至今已經八年多時間,許式偉最大的感受就是“只有偏執狂才能創業”。對於創業者而言,內心一定有很強大的原動力,才能不輕易動搖。“我是一個特別喜歡挑戰的人,喜歡壓力,很多人會說我好像從來沒有在別人面前表現出焦慮或者擔憂,一直很淡定。因為我很清楚焦慮解決不了問題,還是要應對壓力。創業是會上癮的。”

許式偉的這一面,七牛雲 CFO 紀強深有體會,“老許的內心是有一個小宇宙的,這個小宇宙幾次把七牛雲從危險的邊緣拉了回來。我認為越純粹、越專一的人,看得會更遠。有時候你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他的決策,那是因為你跟他站的高度不一樣。等時間線拉長以後,你會發現,他有個很敏銳的第六感。”

一個創業者的第六感其實來源於他的格局和眼界。你要看的儘可能全面,要把整個產業的上下游看清楚,才能夠真正找到一個定位。同時,CEO 在不停成長前進,去探索自己更未知的邊界,從另外一個側面也是體現出一家企業的發展潛力是否依然非常巨大。

雲計算,不改初心地釋放更多創造力

雲計算是一項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技術,但只有這項技術具備足夠大的市場規模,它才能夠成為一個決定性的技術。只有當技術開始改變經濟,進而改變整個社會面貌的時候,才能稱之為一個時代。站在更高的視角下,雲計算是用技術賦能來激活經濟活力。

今天的中國也在面臨一個比較大的轉型,以前我們更多是“有產能,少研發”,而如今,中國從加工廠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有先進生產力的國家。從新基建的提出能明顯看到,5G、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產業都是用科技賦能激活市場經濟。所以,不論是 IT 賦能還是 DT 賦能,都是要實現投入的經濟效益最大化,不只是產能提上來,更要把研發能力提上來。

同時,人都是有思想的,只是如何去表達,大部分人不得其法。當科技的門檻降低以後,人的創造力會得到最大的釋放。用許式偉的話說,“我在內部講過一個比較長遠的故事,我說七牛雲的夢想是讓八歲的兒童也能做生產級的 App,這其實就是從降低技術門檻的角度去釋放人的創造力。”在新一輪的產業升級中,七牛雲初心未改,通過技術賦能,持續地激發和釋放經濟的活力。

這次戰略升維,對於七牛雲和許式偉而言都是一次自我革新,這需要有戰略耐性,走好腳下的每一步。這一點許式偉非常有信心,這是七牛雲一直在堅持的品質,從產品矩陣就可以發現,七牛雲不是做一堆的產品,而是做一個端到端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核心產品並未改變。同時,這次的戰略升維將七牛雲放到產業生態裡重新思考,重塑了生態協同的價值,商業化的路徑並不單一,這樣合縱連橫的視野和方式也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間。

這一次的許式偉和七牛雲,令人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