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被當“韭菜”割,是因為不瞭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多少人被當“韭菜”割,是因為不瞭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百度詞條是這麼說的:另譯為 “生存者偏差” 或 “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指的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日常表達為 “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 等。

翻譯成人話大概是這個意思: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在做統計分析時,我們只專注於那些成功的例子,從而得出以偏概全的錯誤結論。大致來講,成功的例子往往只屬於少數。如果我們只看成功的倖存者,而忽略那些大部分的“倒黴蛋”,那麼就會得出很多不符合常理的荒唐結論。

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此規律也適用於金融和商業領域。存活下來的企業往往被視為 “傳奇”,它們的做法被爭相效仿。而其實有些也許只是因為偶然原因倖存下來了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我親戚吃這個藥好了” 或者 “我一個朋友去找了這個醫生” 等等。不管你的親戚和朋友和你關係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觀規律面前他們都是等同的。疾病和醫藥不會因為你的喜好而照顧或者偏袒你的親朋。所謂 “兼聽則明” 也是這個道理,拋掉對個案的迷信,全面系統的瞭解才能克服這個偏差。


多少人被當“韭菜”割,是因為不瞭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還有在平常我們丟襪子的時候總是會發現少一隻,因為兩隻襪子都丟了就不容易發現襪子丟了,所以往往注意到襪子丟了的時候都是隻丟了一隻襪子。

我們多少人因為這個倖存者偏差而被別有用心的人當成是韭菜割了呢?

現在常見的手段就是,某某大V說,我帶學員做什麼項目,買了我的某個課程,幾天實現粉絲轉化、成交多少單,從此月入過萬,幾萬,十幾萬......從此走上了人生巔峰,實現了人生逆襲。趕快來訂閱我的專欄或者購買我的課程,只要付出努力跟我好好學,你也可以。

類似這種的營銷話術,相信不少人都看過,包括抖音上也有很多類似的短視頻文案。

聰明的讀者很容易就能看出,這種宣傳方式是典型的“倖存者”推銷法

殊不知,這個被當做典型的某學員,是多少人中才出了這麼一個,其他犧牲掉的人又有多少。


多少人被當“韭菜”割,是因為不瞭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再比如在私募股權(VC/PE)領域,如果投資者不加小心,也很容易墮入“倖存者偏差”的陷阱。

那些鼓勵投資者去購買私募股權基金的宣傳材料,總會列舉出一些造富神話。比如假設你在XX年前投了阿里巴巴,或者京東,你就可能z賺到XXX倍的回報。

在那些私募股權基金的宣傳材料中,基金經理們最愛分享的,就是那些“成功故事”。我們基金在XX年投了“滴滴出行”,或者“今日頭條”,或者“摩拜單車”,從這個案例中賺到了XX倍回報。

對於我們投資者來說,難得不是事後諸葛亮,而是在事前從千千萬萬個項目中沙裡淘金,找到下一個“阿里巴巴”。

為了投到一個“滴滴出行”,一位私募股權基金經理可能投了上百個項目而一無所獲。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者,我們更關心的是這些投資的總體業績和成功比例。但是很遺憾的,由於私募股權基金屬於私募基金,政府監管部門對其信息披露的要求不是很嚴格,因此除了基金經理自己知道以外,很少有其他人可以獲得這方面的準確信息。

像“倖存者偏差”這樣的統計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


多少人被當“韭菜”割,是因為不瞭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比如如今很多人在說,誰誰誰當初沒好好上學如今照樣掙大錢,而好多用功讀書的人,畢業後反而不如那些沒好好學習的人混得好。並且因為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很多人得出“上學沒有用處”,“讀書無用”的結論。

但真相卻是,這些其實只是個例,因為基數太大,所以看起來有很多。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官方口徑,可以算出來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8.7%左右。可以看出學歷低的人數遠高於學歷高的人數,所以即便低學歷者成功率遠低於高學歷者,也照樣會導致低學歷者出現大批成功人士。

對於高學歷者,普通人既會關注成功的人,也會關注那些沒成功的人,並且高學歷卻落魄的人尤其受關注,容易被當做新聞報道;而對於低學歷者,普通人往往只關注成功者,忽視了廣大學歷低又沒成功的人。正是因為忽視了這些“沉默的數據”,才產生“讀書無用”這種錯誤結論。

再有比如如今在影視、小說或ACG圈子中,很多人都持這樣一種觀點:冷門作品佳作多,好看,藝術高。熱門作品商業化,不好看,藝術低(或沒藝術),其實商業與藝術是對立的。

先不說藝術是否有高下之分,這裡先假設有吧。其實這種人犯了一個錯誤,他們關注的冷門作品,通常只是大家口口相傳的少數優秀冷門作品,忽視了廣大不知名的冷門作品,而那些優秀冷門作品基本是在廣大冷門作品中篩選出來的。熱門作品則不同,不管好不好看,都會受到廣泛關注。


多少人被當“韭菜”割,是因為不瞭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以電影為例,根據IMDB數據庫統計,如今的電影已經大約有40萬部(feature,不包括短片,紀錄片等),並且如今每年都有將近一萬部電影上映。在這幾十萬部電影中,票房高的只是一小部分。也就是說,很多人在拿這一小部分熱門電影和一大部分冷門電影比藝術,並且還不是比平均值,而是比數量。

再或者雖然是比平均值,但比較的是熱門作品與大家口口相傳的優秀冷門作品,這些口碑好的冷門作品其實只是廣大冷門作品中很小的一部分(也不太可能有人把將近40萬部電影全看過),至於那些口碑不好的冷門作品,因為自己沒聽說過也沒看過就這麼被篩選掉了,拿來比平均必然熱門吃虧。由此得出冷門作品藝術高的結論明顯是不科學的,就好比“讀書無用論”一樣。

關於倖存者偏差,還有一個最著名的有趣的例子,是二戰中英國轟炸機的例子,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1940年左右,在英國和德國進行的空戰中,雙方都損失了不少轟炸機和飛行員。因此當時英國軍部研究的一大課題就是:在轟炸機的哪個部位裝上更厚的裝甲,可以提高本方飛機的防禦能力,減少損失。由於裝甲很厚,會極大的增加飛機的重量,不可能將飛機從頭到尾全都用裝甲包起來,因此研究人員需要做出選擇,在飛機最易受到攻擊的地方加上裝甲。

多少人被當“韭菜”割,是因為不瞭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當時的英國軍方研究了那些從歐洲大陸空戰中飛回來的轟炸機。如上圖所示,飛機上被打到的彈孔主要集中在機身中央,兩側的機翼和尾翼部分。因此研究人員提議,在彈孔最密集的部分加上裝甲,以提高飛機的防禦能力

這一建議被美國軍隊統計研究部的統計學家Abraham Wald否決。Wald連續寫了8篇研究報告,指出這些百孔千瘡的轟炸機是從戰場上成功飛回來的“倖存者”,因此它們機身上的彈孔對於飛機來說算不上致命。要想救那些轟炸機飛行員的性命,更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去研究那些被打中並墜毀的轟炸機。只有研究那些沒有成功返航的“倒黴蛋”,才能有的放矢,找到這些飛機最脆弱的地方並用裝甲加強。Wald的建議後來被英國軍方採納,挽救了成千上萬的飛行員性命。

說了這麼多例子,相信小夥伴們已經對倖存者偏差有一定了解了,希望我們都能把它運用於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不要讓自己再成為“倖存者”推銷法的嫩韭菜。


多少人被當“韭菜”割,是因為不瞭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我們之前常見的,被用來廣泛傳播的,是微商的例子。某某總代提了豪車豪宅,拍照留念,並配上一段感人肺腑的“獲獎感言”。現在被大家調侃為房子車子都是租來的,但其中真的不乏成功的人,但那也僅僅是龐大微商大軍中的“倖存者”而已。更廣大的小夥伴都變成了別人成功路上的墊腳石,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現在呢隨著媒體媒介的改變,這個套路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變種形式,比如:帶你做跨境電商的,帶你做閒魚的,帶你做頭條的,帶你做抖音的,帶你做專欄的,帶你寫小說的。當然我不是說這些領域不能做,是有些人利用你的小白心態,割你韭菜讓你交學費。

希望我們都不要被倖存者偏差所矇蔽雙眼,認清理想世界和現實生活的差距,腳踏實地好好努力,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