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我們來看《金剛經》第5品的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佛陀說:“須菩提啊!你對這事兒怎麼看? 是不是見到如來身體的形相,就算是看見如來了?”

須菩提說:“不是這樣子的,老師,並不是見到如來身體的形相,就算看見如來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如來所說的身相,只是色身,是因緣生滅、虛妄不實的,不是真實的法身。

法身無相,所以凡夫用肉眼是無法看見的啊。”

佛告須菩提說:“是的,不僅佛身如此,凡是世間所有的相,都是虛妄不實的。

如果你看到了諸相非相,這才算是看到了如來的法身啦。”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一、什麼是如來的身相?

如來,是佛的十種尊稱之一。“如”,是真實不變的意思,代表著真理;“如來”就是稟承著真理而來,來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度化眾生。

佛陀在這裡提出了一個意義重大的命題:

能不能通過身體形相來認識如來?物質的形相能不能代表佛?

什麼是如來的身相呢?

身相,就是完美的身體的形象。佛經中說,佛陀有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有著種種殊勝的形狀,比如:

眉間白毫相。佛的兩眉中間,有白色的毫毛,既柔軟又很長,經常在放光,所以稱為毫光。這個是佛陀稱讚眾生精進修行,而感召到的妙相。

眼如青蓮花相。這是佛陀用慈悲的心、慈悲的眼睛,施捨救度了無量無數的乞丐、病人,所感召到的妙相。

廣長舌相。佛陀的舌頭柔軟並且很長,伸出來的時候可以覆蓋到額頭,這個是佛陀說法真實不虛,而召感到的妙相。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牙齒齊白相。牙齒又白又整齊,這個是佛陀經常思惟著善法,修習慈悲心,而召感到的妙相。

身色金黃相。佛的身體和手足都是真金的顏色,這個是佛陀用慈悲的眼睛來顧視眾生,而召感到的妙相。

垂手過膝相。站著的時候,兩隻手往底下一垂,過膝蓋了。這個是佛陀喜歡佈施,而召感到的妙相。

除了顯而易見的三十二相外,佛陀還有不容易被一般眾生看到的八十種好。

比如說有一種隨形好,就叫做無見頂相,也就是我們凡人是根本沒有辦法看到佛的頭頂。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我們凡人如果坐在這個房間裡,我們的頭頂離天花板肯定有一段的距離。佛陀的身形就隨之變大,佛陀的頭頂就頂到了3米高的天花板;這無見頂相,就是八十種隨形好中的一種。

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它是怎麼來的呢?

那是佛陀在過去世中,多生累劫修行的福德的顯現。修行越好,福德越大,那呈現的身體的形象呢,就越加的莊嚴。

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非常的祥和、圓滿、漂亮。佛陀的身相用佛教的話說就是莊嚴,誰看了都喜歡。

佛陀的弟子阿難怎麼出家的?

他就是因為感到佛陀相貌莊嚴,所以下定決心跟著佛陀出家了。佛陀福德圓滿,他所感得的身體的形相,也是非常非常的圓滿。

佛陀的形相,給了芸芸眾生,帶來了無盡的歡喜。那麼,既然佛陀的身相這麼圓滿,為什麼不可以從身相上來見如來呢?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二、為什麼不可以從身相上見如來?

佛陀的身相是莊嚴無比,佛教又稱為像教,用各種佛像來教化眾生。

很多的佛教經典裡面,都在強調造像的功德;所有的佛寺裡都供奉著大大小小、各色各樣的佛菩薩像。

為什麼佛教要搬出那麼多的佛菩薩像?

這是因為,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他用不同的手段來接引。

針對根性敏利的、素質較高的人群,佛就給他們講什麼?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講《金剛經》,這是比較高級的課程;

針對那些根器愚鈍、素質較低的信眾,佛陀同樣慈悲為懷,則給他們講一些低級班的課程。宣講拜佛、造像這些行為有各種各樣的功德,這一類佛教的經典,是最為基礎的內容,是專門為了接引初機信眾,而設立的方便法門。

因為,這些信眾的文化程度相對比較低,所以佛陀就從基礎班來教他們,先教他們禮拜有形有相的佛菩薩像。

當然,佛陀的本意,並不是要眾生盲目地來進行偶像崇拜,他只是希望眾生,通過拜佛這種形式,破除心中的傲慢和自大,從而見賢思齊,透過佛像的莊嚴,來想念佛陀的偉大。

可是,這些眾生,他不明白佛陀的苦心,在禮拜佛菩薩像時,就執著於這種形式,墮入了偶像崇拜的泥潭中。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金剛經》是講給什麼人聽的?

《金剛經》是佛陀講給上上根器的聽的,它是高級班的教材。所以,大家現在能看到,能學習《金剛經》,那已經是上上的根器了。

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和他的老師,都清清楚楚地知道,“不可以身相見如來”!

這是因為,從緣起的意義上講,從世俗諦上講,佛陀所感得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色身,是圓滿的。

但是,在勝義諦上,在性空的層面上,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雖然是無比的莊嚴,但是它卻仍然是緣生幻化的,是空的,是虛妄不真實的。

不能夠把有相的色身,當成是無相的法身。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金剛經》裡面最為膾炙人口的名言。


佛陀從不可執著於如來的身相出發,提出了《金剛經》裡面最最重要的命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管你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從空性的立場上來看的。

空性的實質就是超越性。一旦我們看透了所有相的虛妄,我們就超越了所有相,那這個世界就不能夠再迷惑我們,不能夠再束縛我們了。

具體到佛的身相上來說,雖然佛經中用了各種美好的詞彙,來讚歎佛陀色身的莊嚴,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執著於色身的相,否則就會大錯特錯。

在破除佛陀的身相上面,雲門大師做得非常徹底。當信徒們津津樂道於佛陀誕生時的各種各樣的祥瑞的時候,雲門大師宣稱:“我當時若見到了這釋迦老子,我一棒子把他打死,餵給狗吃!”

在這個驚世駭俗的語言的背後,它顯示正是金剛般若的破除幻相的鋒芒。

同樣,丹霞禪師燒掉了木佛來取暖,這也生動地顯示了禪宗大師們破除偶像崇拜的金剛般若的鋒芒。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四、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金剛經》說: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什麼才是見到了如來?

第一,你要“見諸相”,你見了。

第二,你見了諸相的時候,心中還得有“非相”的感受。

把這兩者圓融起來,這才叫“見如來”,見到了真正的如來。

所以,從緣起的意義上,從世俗諦的意義上,我們見到了諸相。

但是,在勝義諦上,在空性的立場上,我們還要明白,這世間所有的相,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原本是空。

“諸相”是表層,“非相”是表層之後的那個空性,只有這樣,才是見到了如來。一方面,我們見了還得當成沒見,另一方面,沒見那也就是見了。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從須菩提見佛的故事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到什麼叫做“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有一次,佛陀離開弟子們外出講經說法,由於離開的時間比較長,回來的時候,所有的弟子都興奮地前往迎接。

在這些弟子裡面,有一個叫蓮花色的比丘尼,特別地激動,他要趕在所有的人之前,在路邊等著,要成為第一個見到佛陀的人。

當時,須菩提正在山洞裡面補衣服,聽到了動靜,本來就準起身去迎接佛陀,可是忽然間他想了想,又重新坐了下去,繼續縫補衣服。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佛陀回來的時候,受到了弟子們熱烈的歡迎。蓮花色比丘尼搶在眾人之前,禮拜了佛陀,並且非常興奮地說:“我是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向佛陀頂禮的人。”

佛陀卻說:“你並不是第一個看見我、禮拜我的人。第一個看見我、禮拜我的人,是誰呀,是須菩提啊。”

可當時,須菩提他是靜靜地坐在山洞裡面,縫他的衣服。他一步也沒有離開山洞,那為什麼佛陀卻講,他是第一個看見佛陀的人呢?

這是因為,須菩提領悟到,如果我也隨著眾人一起前去迎接佛陀,那我見到的也不過是佛陀的色身。所以,自己應當幹什麼?

自己應當觀照空性,來禮敬佛陀的法身。

於是,他就在洞中繼續地縫補衣服,因為須菩提悟到了空性了,他禮拜的是佛陀的法身。所以,佛陀說,只有須菩提才是第一個見到我、第一個禮拜了我的那個人。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金剛經》第5品的法義,非常的重要。如來的身相美好莊嚴,值得我們頂禮讚嘆。

色身也好、諸相也罷,它們都只是一個手指頭,手指頭指的是月亮,是真理,是法身。

所以,我們不能夠執指見月,不能把手指頭當成是月亮,不能夠把色身當成是法身。

我們要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這樣的一雙金剛的般若慧眼,來看穿一切的塵緣萬象。

當我們看穿了浮雲,看穿了幻相,看到了幻相後面的真相、實相的時候,我們就真正地見到了如來了。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佛陀在這裡用金剛般若,破除了對所有相包括佛相本身的執著,這個對那些執著於外相的人,那是一個當頭棒喝!

痴迷於外相的眾生們,趕快地醒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