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內心荒涼,野蠻生長,什麼樣的愛才能人舒展?

幸好我不憂傷/我把憂傷給了風/讓它帶去/黑色的大地/幸好我不冷漠/我把冷漠給了雨/讓它帶去/深色大海里……

——《陽光普照》片尾曲:林生祥《遠行》


《陽光普照》:內心荒涼,野蠻生長,什麼樣的愛才能人舒展?

平凡的一家人

《陽光普照》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平凡夫妻老陳和琴姐育有兩個兒子,小兒子阿和叛逆、不斷惹禍,與好友菜頭砍斷了一個名叫黑輪的少年的手臂,因此進了少年輔育院,在這個時候,少女小玉卻懷著阿和的孩子來到家裡,琴姐不顧老陳的反對,將小玉留下來照顧。此時,黑輪父親也來找老陳求取賠償;資優生大兒子阿豪是全家人的希望,但被寄予厚望的阿豪卻毫無徵兆的跳樓自殺了。

這部影片斬獲2019年金馬獎包括最佳劇情、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在內的多個獎項,拿下豆瓣8.4的高分,這部影片頗為成功。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非常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由平凡的人組成的普通的家庭,引起絕大多數人的共鳴。

拍好平凡人的生活其實很難,因為觀眾絕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每一個人對此都有大量的豐富的經驗,拍普通人的生活,很容易因為太不接地氣而變得不倫不類,也可能因過於瑣碎平淡而無法吸引人。

這部電影裡最打動我的人物是父親老陳和母親琴姐,尤其是戲份最多的老陳,看完影片,讓我不禁深思:父母是如何影響孩子人生?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讓彼此都能舒展生長的親子關係。而作為子女,又應該如何理解我們並不完美的父母。

一、 恨鐵不成鋼和望子成龍的父親

《陽光普照》:內心荒涼,野蠻生長,什麼樣的愛才能人舒展?

老陳和琴姐


恨鐵不成鋼和望子成龍的心理基礎是一樣的,都源自於老陳對出人頭地的渴望,對自己的不滿意,他想要在孩子身上得到滿足。

阿和“爛泥扶不上牆”,所以他對阿和是恨鐵不成鋼,而阿豪是最有可能實現他的夢想的那個人,因此對阿豪是望子成龍。這兩種不同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兩個兒子不同的人生。

1、 恨鐵不成鋼的父親,造就了迷失的兒子。


《陽光普照》:內心荒涼,野蠻生長,什麼樣的愛才能人舒展?

阿和


小兒子阿和與朋友菜頭砍斷別人手臂,審判前法官讓父親老陳講兩句,本意是讓他為兒子求情爭取輕判,但老陳卻希望法官趕緊把兒子關進去,而且最好關到老關到死。

老陳從不掩飾自己對阿和的厭惡,阿和自然能強烈的感受到父親視自己如人生汙點,希望自己消失。

老陳對阿和真的毫無感情嗎?

老陳一腳踩下油門,將菜頭撞倒在地,接著天上正好下起了大雨,他把菜頭拖進草叢,雨水也正好把血跡沖刷的一乾二淨,接著他搬起了一塊石頭,結束了菜頭的生命,

我被這個反轉的劇情震撼到,這一幕發生在阿和出獄找到了工作,生活似乎將要步入正軌,老陳卻發現阿和被菜頭威脅一起賣毒品,老陳因而殺死了菜頭。平時不聲不響的老陳背地裡卻可以為了兒子不惜去殺人。

但我的心裡當時有一個下意識的疑問:如果阿豪沒有死,老陳還會這樣豁出去嗎?他到底是愛阿和,還是怕陳家無後?

因為事後有一天,老陳對琴姐說:在駕校的時候,有些碎嘴的女人,他們常常問我陳教練你結婚了嗎?有幾個小孩呀,每次我都只回答一個。因為我的心裡從來不承認有阿和這個兒子,我的心裡只認阿豪。後來阿豪死了,那些碎嘴的女人又問,陳教練,你有幾個小孩啊?我還是隻回答一個,因為我真的只有一個兒子了。

這段話真的特別扎心,老陳和琴姐的心都碎成渣渣,但如果我是阿和,在感動之餘,是否也有不甘心:我就這麼不值得被愛嗎?

我相信老陳應該是愛過阿和的,像每一個平凡的父親那樣,愛著自己的骨肉。只是那是在阿和還足夠年幼,還不必揹負父親希望他“成龍”希望的時候。

但肯定有哪一次,老陳開始發現阿和承載不了自己的希望,於是一個普通父親的愛變成了恨。

但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而孩子一開始是從父母那裡得到對自己的定義。老陳的恨鐵不成鋼,讓阿和慢慢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砍人、讓小女友懷孕……

阿和的胡作非為不過是內心渴望的吶喊:看到我啊!我是存在的!我在這裡啊!如果他始終被看不到,那他潛意識裡就用更激烈的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

可是這樣做只不過會把自己和父親的關係推得更遠,直到把自己推到了世界的邊沿。

2、望子成龍——是滅掉太陽還是滅掉自己

《陽光普照》:內心荒涼,野蠻生長,什麼樣的愛才能人舒展?

阿豪


“我這輩子是沒什麼指望了,我們以後就靠你了!”

“你媽小時候就想當個XX家,要不是因為你,唉,我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媽媽全指望你了!”

“你好好學啊,我們就算省吃儉用砸鍋賣鐵也要給你好的教育。你一定要替我們爭口氣!”

相信很多人對這些話都不會陌生。這些話所代表的全部意義也全都壓在了阿豪的身上,阿和的“不爭氣”,讓他更加明白自己揹負的是全家人的希望。

老陳也很喜歡這個幾乎完美的大兒子,他對阿豪的殷切希望主要通過送紀念冊來表現。他的工作是在駕校當教練,駕校每年都會給員工發一本紀念冊封面上印:掌握時間,把握方向。

這句話也是老陳對阿豪的全部叮囑,他是讓阿豪把所有時間精力都投入到出人頭地這一個方向上,至於阿豪內心的其他東西,人生的其他方向,都不被允許,甚至可能老陳壓根就沒有意識到阿豪還有其他感受和需求。

所有真實的想法放在心底,對任何人都不輕易敞開心扉,包括一個少年正常的頑皮和好奇,沒有一刻可以鬆懈,甚至在跳樓前,都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得整整齊齊。家庭的“希望”就這樣把阿豪訓練成了一個完美的孩子。所謂完美,是因為阿豪頭頂烈日,24小時,從不熄滅。

藉助郭曉珍的敘述,才讓我們看到這個完美少年的裂縫,透過裂縫看到了他內心的荒涼。


《陽光普照》:內心荒涼,野蠻生長,什麼樣的愛才能人舒展?

阿豪和曉珍


阿豪給一個叫郭曉珍的女孩講了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司馬光砸破水缸後並沒有救出小孩,而是在水缸裡發現了坐在陰影中的自己。

阿豪發給曉珍的短信讓我淚下,他說: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

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阿豪對郭曉珍吐露心聲,到底是嘗試和這個世界建立一點真實的聯結,還是他終於無法忍受頭頂一直存在的明晃晃的陽光,在去另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之前,與這個世界的話別?

阿豪始終被烈日燒灼,有的人會選擇滅掉頭頂的太陽,而阿豪選擇滅掉了自己。

3、愛,為何在日常親子關係中失語。

老陳這樣的父輩真的很常見。

如果把犯罪和死亡抽離出這個故事,老陳和兩個兒子的關係,相信會讓很多人倍感熟悉。

老陳和阿和之間的日常是什麼樣子?主要的溝通方式是吵架,更準確地說,是父親訓斥,兒子沉默,更多的時候,是雙方的視而不見,見面時的沉默以對。

而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阿和刑滿釋放回到家以後,老陳不知道如何與阿和相處,乾脆搬到了駕校去住,選擇了徹底的迴避,而在無意中碰到了在便利店上夜班的阿和,父子倆也是相對無言。

對阿豪,老陳是沉默而沉甸甸的凝視,堅持將“掌握時間,把握方向”的紀念冊遞到阿豪手上,這無聲的託付,對阿豪意味著什麼?阿豪已經用行動來回答了。

這父子三人,不但“愛”失語,根本就是基本上沒有發生過什麼真正的溝通。這就是很多親子關係的真實寫照。

所以這兩個孩子如何能感知到父親所謂的愛?

每個不確定父母是否真正愛自己的孩子,心中都會有巨大的不確定:他們真的愛我嗎?我值得被愛嗎?

這種不確定性很可能一生都無法得到答案,因為畢竟大部分父母不會遇到老陳那種情況,殺死菜頭,然後以自己的命換兒子的平安,阿豪已經不奢求得到答案了。而非得用死去證明的愛實在太過於慘痛。

從本質上說老陳都沒有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成看獨立的個體,從同一種心理基礎演化出的兩種態度,對自己的兩個兒子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但毫無疑問,這兩個結果都有著濃濃的悲劇意味。

當然其實我並不是要對老陳進行譴責,因為也許對於老陳而言,出人頭地,傳宗接代是構成他人格的全部,裡面甚至沒有他自己的位置。而這樣人格構成的人,是不存在尊重個體的概念的。唯有懂得這一點,作為子女的才有可能成為獨立的人,獨立的人,就是不把自我肯定放在別人身上,這個別人就包括自己的父母。

二、 疲憊而溫暖的母親

《陽光普照》:內心荒涼,野蠻生長,什麼樣的愛才能人舒展?

琴姐

努力周旋在分崩離析的家人關係中,試圖將大家粘合在一起,照顧家人的飲食起居,給闖了禍的孩子收拾爛攤子,在老陳反對,自己也身心疲憊的情況下,接納從天而降的懷了孕的兒媳婦。

在影片接近尾聲處,琴姐和阿和收拾阿豪的房間,發現阿豪從未使用過老陳給的紀念冊。沉默半晌,琴姐說:別讓你爸知道。

善良、溫暖、努力,但她拼盡全力最終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這就是琴姐給我的感覺。觀影過程中好想擁抱一下這個疲憊又善良的母親,她讓我看到了自己母親,也看到了自己。

我想,正是這份溫暖和善良,才給這個破碎的家庭種下了繼續行進的種子。

阿和載著母親載著騎著自行車緩緩向前,道路兩旁參天大樹林立,午後的陽光透過縫隙灑落下來,光影在母親臉上跳躍,就像我們的生活,有時陽光燦爛,有時陰雲密佈。小的時候,阿和喜歡坐在母親自行車的後座,而如今歲月讓母子倆調換了位置。車子再小再單薄,也會緩緩向前。

《陽光普照》,內心荒涼,這是我觀影后的心情,好在最後在廢墟中看到了生長,看到一絲絲的希望。

這個電影的故事原型來自於導演鍾孟宏同學的真實故事,鍾孟宏有次巧遇一個同學,同學說自己年輕時傷了人,多年後當時一起傷人的友人跑回來跟自己要錢,從此也成為自己和家人的惡夢。這段故事讓鍾導著迷也成為該片的創作起源。

扮演小兒子阿和的演員巫建和為了和角色融合在一起,開拍前六七個月就進入到撫育院,和那裡的少年,一起洗澡、吃飯、睡覺、上課,在那裡聚集了很多現實中的阿和。所以這部電影才有著現實的顆粒感,才讓人去深思現實中的阿和與阿豪處境如何。

三、 今天的我們如何為人父母、如何為人子女?

我們為阿豪的逝去痛心不已,為阿和的艱難人生感慨萬分,如果我們為人父母,如何才能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而不是阻力呢?

我想應該從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質開始。

每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也是如此,生孩子是一件讓父母變得更好、讓父母對生命的認知變得更有層次的事情。

育兒即育己,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這樣,父母才能成為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成為孩子成長的天花板。

而無論是恨鐵不成鋼還是望子成龍,都不過是把孩子當作自己壓力、焦慮、未盡夢想的轉移對象,於是,期望——失望——傷害—放棄——再期望,這樣的惡性循環隨著父母的“恨意”,一代代傳遞下去。

說到底,“恨鐵不成鋼”和望子成龍的本質,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把孩子當成了裝著父母的失意或夢想的容器。

四、我愛你,首先因為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然後我才能能給予專屬於你的愛。

自己有夢,自己去追求,而不是把孩子當成自己“人生未完成”的實現者,一個獨立的人,才懂得如何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才能成為孩子人生的引路人。

那麼,“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怎麼這麼不爭氣” ,就會變成“孩子需要我的幫助嗎?我可以怎麼幫助他?”如此,阿豪就不會感到被炙烤的痛苦,阿和也不會絕望的孤獨而四處衝撞。

擁有獨立人格,給予專屬於孩子的愛,才會跳脫出受害者角色的怪圈,內心才會有力量,懂得陽光與陰影相互交替才是真實的人生,能夠坦然面對所有的風雨,甚至能夠欣賞光影斑駁處的美麗。

至此,我們的人生才能脫離泥淖,撥雲見日,駛向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