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明星为什么“降低”身价去演舞台剧?

在美国,绝大多数电影明星的表演生涯是在中学、大学或家乡附近的小剧场舞台上开始的。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包括那些炙手可热片约不断的“顶流”,不时回到舞台进行现场表演。

这些演员为什么会短暂地逃离好莱坞,甚至大降“身价”去演舞台剧?这还要从他们所出演的名剧目说起。


斯嘉丽·约翰——《桥头眺望》

电影明星为什么“降低”身价去演舞台剧?

我喜欢在摄影机前表演。但是电影里的表演其实不属于你,而属于导演、剪辑和制片人。在舞台上,观众看到的表演都是我的,而不是经别人重新塑造过的。每晚演出的轮廓无疑是不变的,但又是鲜活的、呼吸着的。


阿瑟·米勒1955年的戏剧《桥头眺望》(A View from the Bridge)2010年在百老汇复演时,激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应。

在列夫·施赖伯(Liev Schreiber)饰演的布鲁克林码头工人埃迪·卡蓬家的餐桌旁,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扮演的17岁的凯瑟琳冲动地坐到了姨夫埃迪的腿上,乱伦的欲望像幽灵一样盘旋在早餐桌上空;杰茜卡·赫克特(Jessica Hecht)扮演埃迪焦虑的妻子贝特丽丝。

尽管米勒的这部戏以20世纪50年代早期为背景,结构上却仿照古希腊悲剧,主题聚焦于二战后美国的性困惑、文化矛盾和经济动荡。该剧由格雷戈里·莫舍(Gregory Mosher)导演,图中现实主义的布景和服装分别出自约翰·李·贝蒂(John Lee Beatty)和简·格林伍德(Jane Greenwood)之手。


凯特·布兰切特——《万尼亚舅舅》

电影明星为什么“降低”身价去演舞台剧?

拍电影的过程是如此零散,挑战性在于如何使表演自成一体。而在舞台上,你可以得到追波激浪的绝对喜悦。那是一种更有张力的体验。


2012年在纽约参加林肯中心艺术节的澳大利亚版的《万尼亚舅舅》(Uncle Vanya)赢得了国际盛誉。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和理查德·罗克斯伯勒(Richard Roxburgh)全身心投入地扮演了绝望迷茫的万尼亚和被他热爱的叶连娜。

在杰出的匈牙利导演阿舍尔·陶马什(Tamás Ascher)的引领下,舞台上呈现了一出充溢着绝望和幽默的悲喜剧,让人叹为观止。如布兰切特所言,契诃夫“通过一系列非常琐屑的家庭生活场景创造出了一个个史诗版的时刻”,而这些艺术精湛的演员则在一周8场的演出中以自己的“血和肉”充盈了这些划时代的瞬间。


安妮·海瑟薇——《第十二夜》

电影明星为什么“降低”身价去演舞台剧?


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在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中出演年轻女子薇奥拉。该剧由丹尼尔·沙利文(Daniel J. Sullivan)导演,2009年在纽约演出并大获成功。

除了戏一开头和全剧结尾,薇奥拉都是假扮成名叫西萨里奥的青年,可她又爱上了劳尔·埃斯帕萨(Raúl Esparza)饰演的英俊的奥西诺公爵。

海瑟薇是如何准备西萨奥里的戏的呢?她把一双袜子卷起来塞在裤子里,逐渐把它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我不骗你,在家里的时候我往里面塞一只袜子,就这么走来走去!”她说,“然后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站姿也完全不一样了。就是这样,真的!”


梅丽尔·斯特里普——《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电影明星为什么“降低”身价去演舞台剧?

戏剧就是真实。它就在你的面前,你能感受到。有些东西在电影里是越来越难感受到了。……电影有时会很遥远。


说到横跨舞台和戏剧的演员,在美国(事实上,很可能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我们都无法绕开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学霸梅姨获得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后,在1975至1977年间参演了5部百老汇戏剧,之后很快转向电影界。目前她获得过17次奥斯卡奖提名,没有任何一个演员能够与她比肩。

但是斯特里普一直与舞台保持着紧密关系,经常参与中央公园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演出。她在2006年中央公园莎士比亚戏剧节出演的现代戏剧中最有难度的角色之一:布莱希特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Mother Courage and Her Children)中17世纪的随军小商贩安娜·菲尔琳。该剧由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翻译、改编,乔治·沃尔夫(George C. Wolfe)导演。

观众为了看斯特里普这部在纽约中央公园德拉科特剧场露天演出3个半小时的戏,每天一大早就来排队,风雨无阻。她的表演获得了异口同声的赞扬,被认为完全捕捉到了安娜坚韧顽强、玩世不恭的性格,沙哑的声音,旺盛的精力和对金钱的热衷,同时放开嗓门倾情演唱了布莱希特创作的那些大胆的歌曲。


裘德·洛——《哈姆雷特》

电影明星为什么“降低”身价去演舞台剧?

从一部电影到另一部电影,演员能做的相当有限。戏剧是一种更热腾腾的体验。对演员来说,现场的观众是创作的灵感。


“没有什么标准的哈姆雷特,”裘德·洛(Jude Law)认为,“因为不是你在演哈姆雷特,而是哈姆雷特在演你。你从他身上长出来。”2009年,他出演的《哈姆雷特》(Hamlet)亮相伦敦和纽约百老汇。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解释说,

他让情感引导着自己从一场戏走向下一场戏,“就好像在即兴发挥”。他在冬天大雪纷飞的场景中低吟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


回到20世纪中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一书风靡全美,演员工作室如日中天,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主演的《伊甸之东》(East of Eden,1955)、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主演的《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1954)等好莱坞影片,以及欧洲的“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在电影界大行其道,从此以后,美国戏剧的“演技派”东山再起。


那些能文能武、多才多艺、多层面的表演者能够在不改变服装和装容的情况下扮演任一性别和任何年龄段的角色,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在观众心目中,好演员既应该是某个固定的“人物”,又应该是一个万能的“演技派”。因此演员必须拥有丰富的表演天赋和技能,不仅能够表现平凡的日常生活,还能够把日常生活用艺术化和戏剧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创造出激动人心的效果。

电影明星为什么“降低”身价去演舞台剧?离开剧院物理空间的戏剧又有何魅力?戏剧导演、剧作家、剧评家罗伯特·科恩给出这样的回答:

戏剧不仅仅是一系列剧本、一套表演技巧,或者一种合作的艺术形式。戏剧就是生命。戏剧就是人。戏剧就是人类以自身为素材进行创作的艺术。三千多年来,它一直是对人类历险的活生生再现,而且,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生命的活力。


尽管全球性疫情降临的此刻,戏剧的现场性似乎在被“直播”和方便可得的高清影像取代,观演关系也从有限的物理空间延伸到无限的“线上”世界。但至少有一点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改变的,那就是透过“看”戏所带来的思想和情感“解禁”的快感。

看什么戏?如何看戏?罗伯特·科恩所撰写的《戏剧》正是一部有关于此的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一次全球剧场的沉浸式环游,更是一封可以点燃你戏剧激情的邀请函!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明星为什么“降低”身价去演舞台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