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輕鬆籌瘋狂互撕 同行競爭吃相不要太難看

我在這等你

水滴籌輕鬆籌瘋狂互撕 同行競爭吃相不要太難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尤其是“籌人相見”分外眼紅。

近日,輕鬆籌、水滴籌工作人員於石家莊一醫院發生衝突視頻在網上流傳,: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一名黑衣男子用腳踢踹倒在地上的藍衣男子,有人大喊“水滴籌打人了”。視頻發佈後,再度讓兩家大型“公益”籌款平臺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當天下午,水滴籌發佈聲明表示,經調查,網傳視頻並不全面,此事是因輕鬆籌員工言語威脅和汙衊,導致雙方產生肢體衝突和鬥毆。當然,不必糾結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也不想去判斷誰對誰錯。

作為互助、眾籌領域的頭部商業公司,他們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暴露該行業存在的亂象,籌款市場本身是基於助人的目的發展起來的,但是由於缺少相應的管理規範和行業約束,使得這項事業有些變味了。

“打人事件”的背後,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在商業利益面前,沒有公益。

水滴籌輕鬆籌瘋狂互撕 同行競爭吃相不要太難看
水滴籌輕鬆籌瘋狂互撕 同行競爭吃相不要太難看

網友曝光的事發現場視頻截圖

01 水滴籌輕鬆籌“互撕”是常態

在互聯網互助保險細分領域,資本是非常殘酷的,在同一個垂直賽道里,只有第一名才會得到青睞並最終生存下來。所以,這幾年,對於輕鬆籌和水滴籌來說,互撕不過是常態,誰也不比誰好到哪裡去。

水滴籌輕鬆籌瘋狂互撕 同行競爭吃相不要太難看

回顧兩家的“互撕”黑歷史,可以從2年前說起,2018年初,在網上開始流傳說同屬騰訊系的輕鬆籌和水滴籌已經啟動合併談判,而且是“水滴和輕鬆籌按2:1”的比例合併。

這個爆料,濺起了不小的水花。同時把水滴、輕鬆籌的幕後老闆沈鵬和楊胤都炸了出來。水滴CEO沈鵬在朋友圈直言:不需要合併,合併的意義並不大。並表示:“兩家公司的價值觀截然不同:輕鬆籌持續收取籌款手續費,水滴籌堅持免手續費。”

聽到這話,投資人出身的輕鬆籌掌舵楊胤則火藥味十足。直接反擊水滴籌價值觀不正,發文暗指對方將自身當做是流量來源,甚至買數據造假,輕鬆籌反而“沒打算在善事上牟利”,也不會像某些人那樣,覺得流量的來源,去買數據造假等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做生意。

二這一出鬧劇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不歡而散告終,也為後來兩家的矛盾不斷升級埋下了“禍根”。

《禮記》中有一句經典名言說的好,“來而不往非禮也”。為了一爭高下,在資本和大眾的面前,洗腦“我強還是他強”,這一次,水滴亮出了公關殺手鐧。

3月17日,有媒體文章稱輕鬆集團拿下了互聯網保險增速第一的成績,"2020年1-2月,其保險業務保費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近10倍,並以50%的增速持續攻佔市場。"

對於這一說法,水滴保險商城高級公關總監車利俠 “潑了一盆冷水”,似乎在報2年前的“一箭之仇”。車利俠在其朋友圈公開撕輕鬆保,指其編造業績數字,前後對不上。質疑輕鬆e保(輕鬆保前身)在2018年10月就對外宣稱單月保費超過3億元,即使接下來幾個月沒有增長,那麼2019年1月和2月的單月保費也應該超過3億元。如果按照輕鬆保最新的說法,今年1-2月較上年同期增長近10倍,那麼輕鬆保的單月保費就達到了30億元左右。

對此,有業內人士也認為,輕鬆保30億月保費不合常理,眾安保險今年1月保費收入不到15億元,互聯網保險平臺排名第一的螞蟻保險去年全年也不過100多億,國內第一家上市的保險中介泛華去年第三季度保費才20.8億元。"如果輕鬆保真做到30億,整個圈子裡早就街知巷聞了。"

對於數據造假的事情,輕鬆籌自然沒有回應什麼,就當是一場鬧劇看罷了。

撕來撕去,實在太亂了。事實上,網絡互助行業看似是一個很小的細分行業,但他是互聯網公司進入大健康領域的“首選入口”之一,佔穩這個入口,非常重要。其實,在互聯網的江湖,行業競爭本是常態,但如果通過如此低劣的手段來上位,這可就不太“溫暖”了。

其實,無論是網絡互助平臺,還是外賣、家電、乳業等行業也罷,消費者只希望看到這些企業多把精力用在研發、生產和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的正道上。

02 流量焦慮的背後:商業與公益如何抉擇

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

水滴和輕鬆籌之間的互撕,本質上是為了搶佔市場,跟公益無關。而許多消費者最大的“誤解”,就在於,把水滴籌們當作“公益組織”。

比如,在水滴籌官方網站上,像“免費求助登記”、“大病籌款0服務費”廣告標語醒目。在留有“籌款求助”同時,在網站的功能欄“更多”點擊進去,還留有水滴保險商城的入口。

簡單來說,這些平臺通過“大打免費牌”的方式,引導更多消費者申請籌款求助,同時也將這些消費者引到醫療保險“水滴保”平臺上,實現最終的商業化變現。顯然,水滴公司所構建的“籌款+互助+保險”模式中,“水滴籌”扮演用戶積累及場景教育角色,但真正能將流量或平臺用戶變現的主要還是保險業務的“水滴保”。

說白了,就是獲取海量的客戶之後,賣保險容易。

“先要握住高流量,再和保險公司談判,能夠取得更高的佣金。”水滴籌創始人沈鵬也不否則自己做的就是流量的生意。而據自媒體鐳射財經援引一位知情人士消息稱,水滴保險商城的客戶有80%來自於水滴籌互助群體的內部轉化。實際上,無論水滴籌、輕鬆籌的眾籌模式,其背後都配套有保險銷售板塊。

一邊是做公益的“初心”,一邊是商業公司盈利的需要,如何防範平臺過度商業化,保護求助者的權益也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談及網絡眾籌、網絡互助平臺管理難點,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教授、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君建議稱,行業協會應做好行業自律規範,把商業行為和公益行為做界定劃分,政府也應該適當介入,監管平臺運營,另外還需要加速立法,保證信息透明,讓求助者和志願者的權益得到充分的保護。

目前,這種模式還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但隨著地推、打人事件等行業亂象的上演,會進一步透支的社會的愛心。《狼來了》的故事,想必所有人都聽過。如不加以控制,最後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只會劣幣驅逐良幣,所有人都對眾籌平臺失去信任。當真正需要的人發起眾籌時,反而沒人願意捐款。

我就知道你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