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命運的永恆博弈與錯位——讀《耶路撒冷三千年》

人類命運的永恆博弈與錯位

——讀《耶路撒冷三千年》

雲中漫步

《耶路撒冷三千年》,這是一本在書櫥靜靜躺了幾年的鉅著,一直不敢輕易地去讀,直到這次疫情給了我們意想不到的空閒和時間,才把這本書,從塵封的書架上取下來,用了一週多的時間,通讀了一遍。

《耶路撒冷三千年》,如果你僅僅從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宗教、文學的任何一角度來看,都不能說它是某一領域的扛鼎之作。但這部鉅著,卻把各學科、各領域的經奧圭臬溶於一爐,他表達的不僅是曾經的歷史、史實、考證、而是凝聚著人類智慧的思想、信仰、格局。

對大眾讀者來說,這部書,很多地方讀起來異常枯燥,如果對西方歷史、文化、宗教,包括對《聖經》這些典籍,缺乏瞭解的話,讀起來很多地方會一頭霧水。好在半生的閱讀和積累的知識存量,消減了這次啃大部頭的冷僻與艱澀。儘管這是一次燒腦的閱讀,但它畢竟敘述的是瑰麗的人類發展框架,磅礴的族群精神骨骼,他描述的不僅僅是遙遠的歷史,而是宏大的史詩。那些鐫刻著歷史輝煌的地標式的人物,那些苦難奇絕的重大歷史事件,那些影響人類族群精神走向的宗教運動,那些翻滾著歷史風雲和時代腥風血雨的人類成長的步履……這洋洋灑灑的570萬字,堆砌起的是一座人類精神的圖書館。每一卷,每一章,每一頁,每一行,文字的背後,都是血雨腥風,都是驚濤駭浪,都是望斷天涯,都是豁然開朗……

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的司馬遷,在他同樣偉大的鉅著《史記》中,表達的史學觀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西蒙.蒙蒂菲奧裡則通過《耶路撒冷三千年》,向我們展示的是戰爭與和平、迷惘與信仰、猙獰與美麗、地獄與天堂這些人類持之以恆的博弈與循環往復的錯位。

尤為讚賞西蒙《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前言,寫得波瀾壯闊,神采飛揚,讓人唏噓不已,歎為觀止。耶路撒冷,“一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聖地”;一個《聖經》裡“流淌著奶和蜜之地”的和平之城;一個上帝與其子孫的立約之地,一個唯一擁有天國和塵世兩種存在維度的城市;一切一切的美好與罪惡都在這裡,因為她一邊靠著天堂,一邊接近地獄。

我覺得這才是西蒙獨標高格的“史眼”:歷史本身就是在殺戮中前進,在浴火中涅槃,在勝利中哭泣,在絕望中重生。

耶路撒冷,這個號稱為“和平之城”的地方,從大衛王建城開始,3000年來,經歷了37次被佔領,19次重建,8次被屠城,從來沒有像她名字一樣和平過,從巴比倫人,到羅馬人,再到奧斯曼人;從猶太教,到基督教,再到伊斯蘭教,一次次的族群拉鋸,一次次的王朝更替,一次次的信仰換位,哪一次的更迭少得了死亡和屠戮,哪一次的宗教統治少得了毀滅和絕望。讀耶路撒冷的歷史既滄桑,又血腥;既悲愴,又神聖。其實,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又何嘗不是這樣。

由於文字的限制,我將在閱讀中整理的耶路撒冷歷史演變、重要人物、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及其思考的文字略去。當讀完西蒙的《後記.耶路撒冷的早晨:從那時到現在》,被西蒙描繪的畫面震撼了:莊嚴肅穆的岩石圓頂清真寺前,穆斯林人在祈禱;被潔白無瑕希律石裝點的西牆前,猶太人在祈禱;古樸壯觀的聖墓大教堂前,基督徒在祈禱。這些人類製圖學難以描繪的優美神聖地方,被太陽的光芒照耀著……不知為什麼,我突然感到這近乎於天啟的完美,竟有一種天然的缺失:不管怎麼說,耶路撒冷3000年,畢竟是在西方文明制約下的西方語境的一次世界訴說。這裡無疑缺位的是東方文明對其的滲透和影響。可以斷言,在未來也許不會太漫長的歷史中。耶路撒冷將會越來越失去它往日的分量,因為,整個西方語系,西方文明,西方價值觀,正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的快速崛起,未來世界話語權的重置,主導人類命運的文化軟實力的重組。人們將把更多的目光,和更多的記憶,移向東方。世界文明從來都是流域文明。以黃河流域文明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文明,5000年來一直光耀於世。只不過這個世界,一直習慣於用西方文明下的主流語言來銓釋和敘述。當崛起的東方文明,開始影響、重構並重新排列世界秩序的時候,當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博弈與換位、對決並融合之際,我想耶路撒冷,若干年後,終會被東方的文明照亮。甚至,代表東方文化的佛教光芒,將賦予耶路撒冷聖城新菩提、新涅槃、新輪迴、新思想。這,也許是千年期盼,百年之變,也許是遙遙有期、為時不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