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週刊 | 歷史的抉擇 民心之所願

海南週刊 | 歷史的抉擇 民心之所願
海南週刊 | 歷史的抉擇 民心之所願

坐落在海口市金牛嶺公園內的解放海南島戰役烈士陵園紀念碑。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隨後,解放軍各路大軍繼續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進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終於被趕出中國大陸,逃往臺灣。

海南島是僅次於臺灣的祖國第二大島,又是祖國南疆的重要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蔣介石逃到臺灣後,海南島便成為國民黨反動派重點經營的“堡壘”。1949年12月底,蝟集海南的國民黨軍兵力已達10萬餘人,計有陸軍5個軍、海軍1個艦隊(大小艦艇50餘艘)、空軍1個大隊(作戰飛機25架、運輸機20架)。他們依靠殘餘的海空優勢,憑著瓊州海峽天險,構築海陸空立體防線,企圖與萬山、臺灣、金門、馬祖、舟山諸島構成封鎖大陸的鎖鏈,並幻想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以海南島作為反攻大陸的跳板。解放海南便成為解放中南地區最後的重要一仗。

毛澤東運籌帷幄於莫斯科

1949年12月18日,正在莫斯科訪問的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向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發出指示:“以四十三軍與四十軍準備攻瓊崖”,發起瞭解放海南島戰役。

四野接到毛主席的命令後,即集中十二兵團40軍和十五兵團43軍附兩個炮兵團及工兵一部約10萬人,組成渡海作戰兵團,由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政委賴傳珠、副司令兼參謀長洪學智統一指揮,於1949年12月底開始挺進雷州半島,渡海作戰部隊充分發揮我軍打人民戰爭的優勢,緊緊依靠地方黨政和人民群眾,摸清敵情、海情,解決渡海工具船隻以及船工等問題,開展海上大練兵運動。

1950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和全國人民明確指出:1950年光榮戰鬥任務是解放臺灣、海南島和西藏,完成祖國統一大業。1月2日,華南分局作出《關於支援海南島作戰的決定》,指示各級黨政機關必須全力支援海南島作戰,並迅速籌集大量船隻、船工、經費、器材和進行各種應有的充分準備,還提出了“一切為著爭取海南島戰役的勝利”的口號。

在葉劍英為書記的華南分局領導下,以廣東南路地區為主的800餘名黨政軍幹部參加瞭解放海南島的支前工作,中南、華南地區的人民予以大力支持,武漢、廣州、香港等地的海員工人也紛紛前來支援。僅4個多月共徵集和裝修了帆船2600多艘,動員船工1.2萬多人,民兵96.63萬餘人,併為部隊輸送了大批物資。

以馮白駒為首的瓊崖區黨委和瓊崖縱隊接到中央軍委的命令後,立即在縱隊總部駐地五指山解放區召開黨政軍負責人會議,全瓊總動員,全力以赴地進行籌款、籌糧、支前、勞軍、情報、策反、接管和接應等準備工作。一個月籌集軍糧5萬多石,組織起6萬多人的支前隊伍,發行40萬元解放公債,準備了170多艘木帆船和400多名船工······

渡海工具船隻解決後,另一重要問題就是海上練兵。我擔負渡海登陸作戰任務的兩個軍,除40軍少數幹部從山東進軍東北時渡過一次渤海外,絕大多數同志生平第一次看到大海。要使這樣一支對大海完全陌生的陸軍熟悉海洋、學會一套航海、作戰的本領,是一件十分艱苦複雜的任務。兩軍官兵深知肩負祖國統一大業的光榮使命,他們響應兵團首長“把陸軍相當地變成海軍”號召,開展了海上大練兵運動,軍、師領導機關和團營指揮部都移到海邊,搭起草棚,同戰士一起學習,一塊下海,以船隻為課堂,海洋為操場,實兵實船,先晝後夜,先近海後遠海,先單船後多船聯合編隊,經過兩三個月的艱苦訓練,終於克服了不熟悉水性和暈船的困難,學會了識別風向、划槳、掌舵等航海技術,掌握了海上作戰的戰術,“旱老虎”變成了“水蛟龍”。在海練中,43軍128師副排長魯湘雲帶一個排乘木帆船出海訓練,與敵人的兵艦相遇,我軍大膽靠近,集中火力向敵艦開火,打得敵人狼狽逃竄。這一“木船打兵艦”的戰例,大大地提高了廣大指戰員用木帆船打敗敵兵艦的信心。

海南週刊 | 歷史的抉擇 民心之所願

解放軍進行戰鬥動員,準備派遣加強團二度登陸海南島。(資料圖片)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毛澤東在指導海南島戰役時,既看到了我軍的不利因素——缺乏渡海工具和海空軍配合等,要求認真對待敵人,善於鬥爭;同時又著重強調了我軍的有利條件,總的形勢對我有利,更要求樹立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思想。1950年1月10日,毛主席就瓊島作戰等問題給四野前委所作的重要指示,在談到海南島戰役的有利條件時明確指出:“海南島與金門島情況不同的地方,一是有馮白駒的配合,二是敵軍戰鬥力較差。”這是毛主席分析敵我形勢後所作出的正確判斷,指出了我軍優勢的所在。

所謂“敵軍戰鬥力較差”,主要是指島上守敵雖有十萬之眾,有海空軍支援,但系潰敗之軍且立足未穩,驚魂未定,內部派系複雜,士氣不高,戰鬥力不強;相反,我軍在數量上與敵軍相比雖不佔優勢,但經長期作戰的鍛鍊,在全國解放勝利的鼓舞下,士氣高昂,戰鬥力強;加之海南島海岸線長,登陸點多,敵採取環島防守,兵力分散,所吹噓的海、陸、空立體防禦存在的漏洞、弱點極多。

所謂“有馮白駒的配合”,是指島上有內應,有馮白駒領導的瓊崖縱隊的配合和廣大群眾的積極支持。瓊崖縱隊堅持孤島奮鬥20餘年,至1949年底已發展到1.6萬餘人,另有地方武裝3000人,建立了以五指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我野戰軍有瓊縱物質上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配合登陸作戰,有根據地、游擊區可作登陸後的依託,這就迫使敵軍處於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裡應外合是海南島戰役的突出特點,是與金門戰鬥的顯著不同之處。

因此,只要我軍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併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準備,嚴密組織,殲滅島上的敵人是有把握的。毛澤東的指示在部隊傳達學習後,經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講清敵我形勢,統一思想認識,解除了部分人對大海的畏難情緒,激發了革命英雄主義,極大地提高了我軍指戰員乘坐木船渡海作戰的勝利信心。

為了充分利用瓊縱的接應力量,毛澤東在1950年1月10日還同時指示:“請要15兵團與馮白駒建立直接電臺聯繫,並令馮白駒受鄧賴洪指揮。把瓊山、澄邁、臨高、文昌諸縣敵軍配備及敵海軍情況弄得充分清楚”,並注意對海南島守敵的策反瓦解工作。遵照這一指示,華南分局和十五兵團均成立了策反委員會,對海南守敵展開了工作。瓊縱協助野戰軍偵察人員深入海南守敵的指揮機構和防區內進行偵察,基本上查清了島上敵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和工事構築情況,還通過電臺或派幹部到雷州半島向野戰軍及時報告海南守敵設防的變化等情報,為野戰軍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據。

海南週刊 | 歷史的抉擇 民心之所願

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後,市民歡迎解放軍進城。(資料圖片)

解放海南,宜在春夏兩季

毛澤東在指導海南島戰役中,總攬全局,審時度勢,對解放海南的時間問題作出了正確的決策。十五兵團曾初步確定在舊曆年前(即次年1月底2月初)發起渡海登陸作戰,後因準備工作來不及,又向中央軍委建議推遲渡海作戰的時間。毛主席接到請示後,於1950年1月10日指示第四野戰軍:“既然在舊曆年前準備工作來不及則不要勉強……爭取於春夏兩季內解決海南島問題。”這是一個完全正確、具有遠見卓識的重大決策。第一,解決海南問題,在具體時間選擇上如要求過早則準備工作來不及(儘管季節上有利)。首先是船隻問題極難解決,以每船30人計,運載一個軍需1000餘隻船,當時兩個軍只徵集到400餘隻,而且半數以上船隻能乘10至15人,尚需花大力氣收集木帆船並改裝部分機器船。其次,部隊無海戰經驗,兩個軍的主要成員均來自北方,不習慣乘船,經短時期教育訓練難收實效,部隊選訓水手、教育船工亦需要時間。“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這是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的重要內容。

第二,如太晚了,很有可能貽誤戰機。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早日解放海南島,這也是毛澤東關於海南島戰役的一個重要思想。首先,渡海作戰與潮水風向關係極大,從季節上,過了穀雨(4月20日)是南風期,於我渡海登陸作戰極為不利,此前風向潮水則均比較有利,因此應爭取春夏之間趁有利風向實施登陸。其次,更重要的是,海南島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龜縮到臺灣的國民黨妄圖以舟山、萬山、海南諸島互為犄角,構成一條封鎖我大陸的鎖鏈,並作為“反攻大陸”的跳板。如我軍適時地早日發起海南島戰役,就可以乘敵立足未穩,拔除其在南海的主要基地,打垮其賴以“反攻大陸”的海上部署,確保我國南方的安全。相反,如不及時解放海南,給敵人以喘息之機,敵人必進一步加強防禦,加緊對我瓊崖縱隊的“清剿”,甚至還可能勾結美帝插手海南,招致無窮後患。

正是毛澤東的明確指示,使我軍確立了抓住有利季節,力爭提早渡海的指導思想,取得了戰役的主動權。後來的歷史是,5月1日解放海南島,6月25日朝鮮戰爭即爆發。這也充分證明,解放海南島的時機選對了,如果錯過了時機,朝鮮戰爭一爆發,就會增加解放海南的困難,如果美國派其軍艦侵入瓊州海峽,直接插手,海南就很可能成為“第二個臺灣”,那歷史就很可能成為另一個樣子。解放海南一戰的勝利,使我黨我軍贏得了全局性的主動,並直接影響到隨後的抗美援朝的順利進行,使我們在作出抗美援朝決策的過程中免除了一大後顧之憂。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毛澤東關於海南島問題的時間要求是多麼重要,又是多麼正確!

海南週刊 | 歷史的抉擇 民心之所願

1950年4月30日,海南島上空飄揚起鮮豔的五星紅旗。(資料圖片)

偷渡結合強渡,加速戰役勝利

毛澤東在1949年12月和次年1月的兩次指示中,曾設想要一次運載一個軍四五萬人、或至少二萬人進行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不久,即根據馮白駒和十五兵團的建議對此作了修正,使主觀指導更加切合戰役的實際。

1950年2月1日,在廣州召開的海南島戰役作戰會議討論我軍的作戰方案和作戰方針問題時,瓊縱參謀長符振中轉達了馮白駒的兩條建議:一是乘敵人防線不甚嚴密,先偷渡一批兵力,加強瓊縱的接應力量;二是若第一個辦法行不通,就派一批軍事幹部和技術人員把槍支彈藥運過海,以充實瓊縱的武器裝備。會議經過研究,確定採取“分批偷渡與積極準備大規模強渡,兩者並重進行”的戰役指導方針,即首先以小部隊分批偷渡,加強島上力量,為大規模強渡作有力策應;爾後以主力在瓊崖縱隊及先期登陸部隊接應下強行登陸。

顯然,這一指導方針是從實際出發的(尤其是考慮到充分利用瓊崖縱隊和瓊崖根據地人民接應的有利條件),是完全正確的,而專心準備大規模的強渡,則不但拖長解放海南島的時間,且易造成敵人先以大力鎮壓與削弱島上瓊縱力量,再以全力對付海防,必然增加我軍登陸之困難;如果只強調分批偷渡與小規模強渡,而不抓緊條件業已成熟之有利時機,發起大舉進攻,同樣會拖延解放海南的時間,且會造成指揮上和兵力的分散,有利於敵對我各個擊破,使我增大傷亡和損失。分批偷渡與大規模強渡,戰役的準備和戰役的實施,兩者相結合,相輔相成,是符合軍事辯證法的。2月12日,毛澤東批准了首先以小部隊偷渡的方針,指示:“同意四十三軍以一個團先行偷渡,其他部隊陸續分批渡海,此種辦法如有效,即可提早解放海南島。”

根據毛澤東主席批准的方針,1950年3月5日至4月1日野戰軍組織兩批四次偷渡成功,使島上我軍增加近一個師的兵力,大大加強了接應力量,並取得了渡海登陸作戰的經驗,為我軍主力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一切準備工作大體就緒後,4月16日,歷史性的大規模渡海作戰正式開始。我四十軍和四十三軍共八個團2.5萬餘人分乘350只木帆船和機帆船,強渡瓊州海峽,在瓊縱接應配合下,突破敵海陸空立體防禦於瓊島北部登陸,經轉戰半月,於5月1日解放海南全島,此役共殲敵3.3萬餘人,取得了歷史性的重大勝利。

1950年5月5日,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出賀電,熱烈祝賀海南島解放。

海南的解放揭開了海南歷史新篇章。今天,我們紀念海南解放70週年,深切緬懷偉大領袖毛主席,衷心感謝英勇渡海作戰的人民解放軍指戰員。

(作者系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員)

原標題:歷史的抉擇 民心之所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