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對美國國名的翻譯

美國的英文名稱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今天中文的正式譯名是“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

美國國名經歷了咪唎堅、亞美利加、彌裡堅、米利堅、亞美理駕之間十幾次切換。

“咪唎堅國”、“咩哩幹國” (1820)、

“海中孤島國”、“亞美利加兼合國”(1838)、

“彌利堅國”、“育奈士迭國”(1839)、

“墨利加”、“美理哥兼攝邦國”、大美聯邦 “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 (《中美望廈條約》、“合省國” (1844)

“美理哥合省國”、“亞美理駕合眾國”、“米利堅國”(廣東人習稱1848)、“阿麥瑞咖”、“彌唎”、“米國”(日文轉譯)。

18世紀末就開始接觸美國人了,但當時美國國力不是很強,中國對美國也不是很重視,甚至分不清英國和美國的區別,譯名常常拗口古怪。

在19世紀初期,美國在廣州設立了商會,中國官方以“咪唎堅”作為正式稱呼。可以看出這個譯名沒什麼好字,比起“英吉利”差遠了。

不過隨著中國對美國人的接觸越來越多,中國對於這個沒有君主的國家興趣越來越大。在林則徐編著的《四洲志》中將美國翻譯成“育奈士迭國”,這個翻譯估計是隻翻譯了“United”這一個單詞。

到了第一鴉片戰爭後,美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望廈條約》,美國的國名被稱之為““大亞美理駕合眾國”。

中國近代對美國國名的翻譯

1848年,徐繼畲編著《瀛寰志略》中將美國國名譯為“米利堅合眾國”,這已經十分接近今天的翻譯了。

因為美國的國旗是由星星和橫條組成,咋看起來花紋很多,所以民間多稱之為“花旗國”,並用“花旗”來指代許多美國事物,像是“花旗參”、“花旗銀行”。

時至今日,越南仍舊將美國稱之為“花旗國”。

到1900的《辛丑條約》簽訂時,中國對美國的稱呼為“亞美理駕合眾國”,簡稱“大美國”。此後,“美利堅”逐漸成為中國人對美國的主流翻譯。

晚清著名革命志士鄒容就在其著名文章《革命軍》中將美國稱之為“美利堅”。

1913年,中華民國在與美國建交,國民政府正式將美國的譯名定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並沿用至今。

在今天曾經使用漢字的國家中,中國和韓國將美國翻譯成“美利堅”,日本和朝鮮堅持翻譯成“米利堅”,而越南則依舊沿用“花旗國”這個成譯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