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多一點賞識,少一些打擊!

父母心中對於孩子的定位,對孩子的態度,孩子非常在乎,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很大!父母平時要給孩子多一點賞識,多一點正面評價,對孩子發出“你很棒!你一定行!”的正面信息,那樣會使孩子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反之,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批評打擊,或者過於擔心和保護,從而向孩子發出“你不行!你是個笨蛋!”之類的負面信息,那麼時間長了,孩子會真的認為自己不夠好,認為自己一定做不到。所以,父母儘量要少對孩子使用“激將法”,多一些賞識。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馬太效應”,它來自《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聖經・新約》中的馬太福音部分有這樣兩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句話通俗的意思就是說,好的往往更好,壞的往往更壞;多的往往越多,少的往往越少。中國也有一句話說得好,“禍不單行”。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莫頓曾經概括過這樣一種社會現象:越是有聲望的科學家越是能夠獲得更多的獎項,而越是不出名的科學家得到的獎項就越少。莫頓將這種社會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

給孩子多一點賞識,少一些打擊!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種效應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如果稍微不注意的話,就很容易導致“優生更優秀,差生更差勁”的現象。在日常生活當中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家長總是誇耀那些聽話學習好的孩子,而對那些不聽話學習差的孩子持批評的態度,時間長了之後,這兩種孩子的發展就拉開了差距。

當然,任何事情也都是過猶不及,假如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無論是學校領導、班主任還是家長都很喜歡他,這些看似能夠使他更“優秀”的因素,卻不能給他帶來快樂。有些孩子,老師越是誇獎,家長越是寵愛,他就會越發的驕做自大,目空一切。這樣的孩子極有可能會遭到別人的嫉妒、疏遠、仇視、孤立。這也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給孩子多一點賞識,少一些打擊!

當然,賞識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賞識得不夠、賞識得過多,都會對孩子內心產生不良的影響。對孩子的賞識是一種教育的藝術,作為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及心理,遵循一定的賞識原則才能夠讓孩子在賞識教育中受益。那麼,應該怎樣科學地賞識孩子呢?

首先,讚賞要及時。

如果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或者取得了小小的成功,父母要及時給予肯定,及時的賞識可以強化他的記憶和感受。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麼印象,更提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

給孩子多一點賞識,少一些打擊!

其次,要根據具體的事物進行賞識和表揚。

一些不符合孩子內心的空表揚,對孩子來說並沒有什麼效果,也不能形成孩子正確的是非觀,人生觀。所以表揚孩子,一定要很具體,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受到表揚。比如孩子幫助老人拿東西,媽媽誇獎說“寶寶今天真乖”,孩子可能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可是媽媽說“你今天幫助老爺爺拿了東西,做得真棒!”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得到了肯定,不但很高興,而且以後會更加願意幫助別人。

給孩子多一點賞識,少一些打擊!

第三,表揚的方式要恰當。

孩子的年齡、性別、性格、愛好不同,所需的表揚方式也不盡一樣,如小孩子喜歡父母的摟抱和愛撫,而對稍大的孩子,一個特定的手勢,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是表揚的方式,表揚方式應因人而異。表揚的方式長期重複也會失去效用,所以表揚也應注意要有新意。不能誇大其詞,也不能機械重複地讓孩子麻木,更不能引起孩子的反感。

給孩子多一點賞識,少一些打擊!

最後,要發自內心的表揚孩子。

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表揚並不是發自內心的,那麼這樣的表揚就是虛偽的,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在敷衍自己,糊弄自己。賞識是一種交流,如果用假惺惺的話來哄孩子開心,那孩子也不會相信的。所以在讚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發自內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