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教你寫作文丨高考高分作文賞析

2003年全國一卷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牆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裡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

誤深淺有沒有關係呢?是什麼樣的關係呢?請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試題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題目自擬。⑤不少於800字。⑥不得抄襲


學霸教你寫作文丨高考高分作文賞析


技法一:多重角度,扣擊主旨


《莫把情雲遮慧眼》


人生活在世上,是在無數的感情裡度過的。有人說一個人的生命從笑聲中開始又在哭聲中結束,這一笑一哭,莫不飽含著濃濃的人情,浸透了感情的一生,使生命有了支柱、目標、希望,使生命真正飽滿、充實,使人性有了耀眼的光華。


人們重感情,人類也許永遠也無法理解在一頭飢餓的雄獅面前,它的孩子與獵物沒有區別的那種無情獸性。然而深深淺淺的感情織成的雲卻又常常成為一種遮蔽,讓人們原本智慧的眼躥無法看到青天。


司馬遷說,人情莫不念父母、顧妻子。人在很多時候都會自然而然地因情感的砝碼將公正的天平偏向自己更在意更關心的人,就像俗話所說的“胳膊肘哪能朝外拐”。於是古代有了智子疑鄰的寓言而今人也仍舊在走著這條老路,甚至走得很偏很遠。一個年輕的女職員在她本該擁有幸福家庭,擁有燦爛前途之時卻因貪汙公款被投入監獄,當人們問她為什麼要做這種傻事時,她的回答只有三個字:“為了愛。”一位母親,因年幼的兒子身患絕症無藥可治,竟抱著兒子一起踏上了黃泉路。一個老實農民,卻也知道講哥們兒義氣,將兒時同學偷盜來的贓款藏在了自己的被褥下,稀裡糊塗地便成了窩藏犯......人們所犯的錯誤,小到考試時幫助作弊,大到殺人放火,有的只是一時的情不自禁,美好的情感卻真的成了道家所說的“情劫”。也有很多人認識到這一點,於是情似乎又變得可惡了。“殺熟”, 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領域冒出頭來。一樣的顧客,陌生人就可以得到全面周到的服務,而熟人卻被晾到了一邊兒;有次品賣不出去,就聯繫一個熟單位做職工福利。反正是親不見怪,抑或是熟人自然能夠體諒,熟悉的人礙著面子不好說,只管讓他們自咽苦水。感情又一次左右了人的態度,甚至還成為了一種被利用的工具。


我們景仰包公,不只是因為他不畏強權,更因為他大義滅親,鍘了自己的親侄兒。而事實上,每個人在感情佔了上風的時候,只要能再有一刻的冷靜,就能擺脫情感的糾葛,不論是偏向親近的人還是故意“殺熟”, 都不再會成為人們心中對錯的評判。


人是有感情的,但更是有理智的。當我們注視感情時也切記:莫把情雲遮慧眼。


點評:圍繞"在認識事物時必須控制感情糾葛”這個主題,文章先寫了感情之客觀存在與重要,接著第三自然段舉出了與《智子疑鄰》材料主旨一致的大量事例。行文至此,作者的思維沒有滿足於對話題材料主旨的簡單圖解,而是深入進去,指出了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殺熟"現象,這是因為利益驅使,使得感情變為被利用的工具"由於從多個角度扣擊主旨,闡釋話題,至此收束全文就水到渠成。沒有對話題的;住確把握,沒有對社會、生活的廣泛關注,沒有多角度思考的認識能力,文章就不會寫得立意如此深刻,主旨如此鮮明。


技法二:利益準確,材料豐富


《公則生明》


朱鎔基總理將“公則生明,廉則生威”這句話作為他的人生信條,於是,我們看見了一個公正無私、威嚴廉潔的高大形象。“公則生明”, 單單四字,意韻深遠。公正,不偏私地想問題、辦事情,則處理問題明智正確;反之,帶有主觀色彩,便不能公正無私地認識和處理問題。而人往往受主觀影響,難以對事物做出正確深刻的認識,所以要做到“公則生明”並非易事。


人們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親疏遠近才能客觀地認識事物。《韓非子》中一則寓言日:宋國一富人,一日大雨把他家牆淋壞了,他兒子認為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家老人也如此認為,是夜,果然富人被竊。富人於是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鄰家老人為竊賊。可見,富人對被竊一事,完全受感情親疏所左右,自己的兒子、偏私地認為聰明,鄰翁卻是懷疑對象,這樣不客觀,很難認識到真相,或許,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所以,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判斷,要想獲得正確的認識,必須理智客觀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帶一絲感情色彩。


歷覽古來聖賢人,無不在對事物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在處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我們要向包拯學習,他公正廉潔,不包庇一切罪行。他的鍘刀上斬昏君,下斬黎民,只要是真相,就能在他面前閃光,只要有罪惡貪婪,一律逃不過他公正無私的眼睛,於是,才在青史上永遠攜刻著他的名字。


我們要向岳飛學習,他訓練的岳家軍,行軍迅猛,殺敵勇武,這與他的公正無私是分不開的,兒子岳雲,犯軍規違紀按軍法處置,不因他是自己的兒子而有所偏頗,於是全軍上下,無人不服,元人不讚,因此,岳家軍才使金軍聞風喪膽,才使得北宋得以保全,岳飛的精神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不論是故去的古人,還是現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無私,才能在對事物的認識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對事物的處理上得到讚美。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於不分青紅皂白,不辨是非之中,我們要堅決拒絕讓感情主宰理智。


“公則生明”這句話猶在耳邊迴盪,讓我們掘除感情的干擾,理智公正地在世為人吧!


點評: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該考生議論文的功底紮實,論點明晰,論據充足,論證過呈尤其值得稱道,文章由現實入手,引朱總理的話立題,出手不凡,然後簡析"公則生明"的內涵,主體段先引作文材料以做反面典型,由此帶出兩例正面典型事例。這樣,三個事例一反兩正,對比鮮明,孰是孰卜,一目瞭然。文末再聯繫現實,照應主題,整個論證過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再者,此文材料豐富,文章不過800字,利用的材料就有四廿,有正有反,有理論論據有事實論據,有現實材料有歷史材料。各種材料搭配使用,論證的效果很好。


技法三:內容充實,語言優美


《勿以好惡論斷之》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與厭惡之情,然而,當這種好惡之情摻入對真理的認識時,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也許臘梅討厭冬風的肆虐與無忌,卻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許魚兒討厭巨浪的洶湧與猙獰,卻依然與巨浪為伴,成全生命的真諱;也許落葉對這個天地無比依戀,然而,當秋風吹來時,它毅然地飄落,告別那個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將萌發的草芽......


勿以好惡論斷之,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這是一種何等的明智選擇!


當一個人可以將對事物的判斷遊離於感情的親疏之外,那他必是明哲之人了!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帶鉤,自是對其痛恨無比。然而,當他認識到管仲的才識時,放下心裡的厭惡,重用管仲,終成一代霸主。


劉邦不喜韓信的出言無忌,卻委其以重任,讓韓信統兵作戰,征討四方,終於滅了西楚霸王,成為天之驕子。


房玄齡曾為李建成出謀害李世民,李世民又豈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計前嫌,重用房玄齡為臣,遂有"貞觀之治"之盛世,


感情的親疏可以矇蔽你的雙眼,讓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礙你對真理的認識,成為你求知路上的絆腳石。


勿以好惡論斷之,楚王不聽信鄭袖之辭而疏遠屈原,自不會為秦國所吞併。勿以好惡論斷之,李存勖不寵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談國事,自不會因一人之亂而七廟隳,為天下蒼生所笑。


勿以好惡論斷之,諸葛亮不聽信馬謖的信誓旦且,自不會痛失街亭,一敗千里,死不暝目。舉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傑因內心之好惡而慘遭滑鐵盧?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許,將來也如此。


對真理的探求是獨立的,對事物的認識也不能摻雜上感情,“做學問就是做學問”, 陳景潤的話也許揭示了這個真理。


自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必苛求,不過,不可不求。


勿以好惡論斷之,也許你會發現,狗尾草也會開出美麗的花。


點評:這是一篇內容十分充買的好文章。文章以簡短的問句起筆,接以充滿抒情意味而又具有啟發性的文段引人思考,繼而明確指出“勿以好惡論斷之”的論點,然後分兩個層次縱論史實。以公子小白、漢高相劉邦、唐太宗李世民之例談明智之人的明智之舉,以楚王聽信鄭袖,李存勖寵幸伶人、諸葛亮誤用馬謖為例談被感情矇蔽雙眼的後果,進而發出“有多少英雄豪傑因內心之好惡而慘遭滑鐵盧?”的疑問,最後以陳景潤的話結尾,使得文章前後文脈貫通,內容十分充實,極具說服力。此外,本文語言很有特點,美感十足,一是語言有個性,凝鍊簡潔善用短句,沒有眾多考生常有的大話、套話、俗話,抒真情、發真論之可親。二是文中多用比喻句、排比句,形式上顯得整齊,表達上增添了生動性、形象性,加強了氣勢,堪稱美文。


技法四:精選例證,結構清晰


《天平和七絃》


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私感情有關。


認知事物當然必得有嚴格的理智,不能縱容自己的鹹情和好惡。如果僅僅以感情的親疏遠近來下結論,大多數情況下會得出錯誤的判斷,正如《韓非子》裡那個宋國的富人,他的兒子與老人說的是相同的話,而他聽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當然是沒有道理的。又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於他,都說他美於城北徐公。鄒忌最後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擾,悟出了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常困於所溺。”因為有所溺,有好惡,感情上有親疏遠近,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便易於被迷失雙眼。這時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濁的末知世界,人類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階梯,布魯諾被燒死在鮮花廣場時,歡呼的人群又何嘗不以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魯諾相信理性這個“內心的教師”, 他要讓“所向披靡的論據萬箭齊發”, 射穿習慣和感情上依賴的迷霧,把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軌。


理性固然在認識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們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嗎?難道感情在認知過程中永遠起著反面的作用嗎?


康德仰望星空的時候,他的內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這親近永恆、親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認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沒有感情的存在,人類生活會陷人刻板和抽象,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分辨對和錯,也要知道美和醜啊,沒有了情感,藝術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條文,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溫情都離我們遠去,我們能說我們認識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嗎?生活又有什麼樂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認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個設想時,他並不判斷正誤,只說:"啊,真醜!"他不願意在醜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學中醜也不能立足。


因此我們認知事物時,既要有冷眼,又需要熱心,雖不能任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去判斷,又不可僅僅是可憐的“數字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絃琴的引導下,我們才能“詩意地棲居”。


點評:本文有四個特點:一是貫串全文、令人信服的辯證思維,結尾以形象化的語言完整準確地揭示了感情、理智在認知事物中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精選例證,用鄒忌和康德、愛因斯坦例分別論證理智、情感的認知功能,典型貼切,給人啟迪;三是思路嚴密,結構嚴謹。文章由理智到情感,運用"總一分一總"結構,都顯示出作者較高的謀篇水平;四是善用比喻、借代,“天平”、“七絃琴”、“數字化生存”、“詩意地棲居”等詞語的運用,增強了說理的形象性。


技法五:旁徵博引,文采飛揚


《呼喚理智》


對於一個富有感情的人,與毫無知覺的機器相比來說,判斷是非為感情所遮障,是不可避免也無可厚非的。但為了追求一種思想的成熟,我們需要理智。


眼前迷霧索繞,煙霧氖氧,有時還出現怡人的景觀,感情告訴你,前方一定是一片美景,而理智卻告訴你那T可能是萬丈深淵。很清楚地選擇,卻常有人落人深淵,一邊下落,一邊呼喊著理智的名字;選擇了感情,往往讓人後悔,選擇了理智,即使有莫大的艱難,事後也會無怨無悔。


正因為感情呈現在人眼前的,是美輪美奐的畫面,是悅耳動聽的音樂,是親密無間的家人,是面如西施的戀人,是形影不離的友人,是關雲長的誠信,是項羽的大氣,是寶璧之間的默契。。. . . 這才會造就無數大大小小的悲劇。


我們常說讓理智戰勝情感,這是何等的艱難。包拯面對將他撫養長大如親孃的嫂娘,任憑她苦苦哀求依然鐵面無私,揮手壓鍘。但誰又不懷疑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然作為朝廷命官,是容不得意氣用事的。還有孔明揮淚斬馬謾,這些都是何等哀傷之事啊。


儘管感情給我們的是何等美妙的感受。而理智帶給我們的仍是無盡的痛苦。但我們仍舊需要理智,


守候理智。因為無數偉業都是在理智中產生的。愛因斯坦在理智中研究宇宙,牛頓在理智中研究天體,霍金也在理智中繼承前人的事業。可以說人類研究出的任何對自己有用的事物時,頭腦都處於理智中,而不理智僅憑自己的感情異想天開的人終不會有所成就。那個狂妄的亞里士多德就是個例證。


我們允許人們在感情衝動時暫時的恍憾、停頓。因為任何人都會被感情誤導。但如果這種狀態持續較長時間的話,那便會以理智喪失為代價。


我相信,人是富有感情的,同時也是富有理智的。只不過在有的情況下感佔了上風,人們是有能力使自己處在理智的指導下對是非曲直進行分辨的。理智開不是天邊難以遇知的雲彩,只要用心呼喚一定會伴隨人的旅途。


點評:此考生的這篇文章能從考題所給的智子疑鄰的故事生髮出自己對於感情(與事物的親疏)和理智(真理性的認識)的認知,先以家人、音樂、戀人、項羽、關羽、寶繁為例,分析出感情的負面影響。而後,以包拯鍘親一事,帶著理智的重要性,以牛頓、愛因斯坦、霍金等成偉業者為例,說明理智的舉足輕重。先破後立,邏輯清晰,思路嚴密,是該文超脫於一般文章的一個閃光點。而且,在說明道理的方法上,正反兼用,手法含蓄,較具散文氣息,避免論說文易流於枯燥的"常理", 是文章又一值得肯定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