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孩子摟摟抱抱,家長該不該擔心?

最近群裡有個姓林的媽媽嚇壞了。她帶著7歲的女兒去看電影,在電影院裡,女兒跟他說最後一排坐著的兩個孩子是隔壁班的同學,林媽媽回頭一看,一男一女兩個孩子正摟在一起,看起來像情侶一樣。

回來以後,林媽媽就在群裡大肆吐槽,說她非常害怕自己閨女也“學壞”跟其他男生摟摟抱抱的,真是又生氣又害怕。

林媽媽的情況不是個例。不管自己的孩子是男是女,很多媽媽都不希望孩子做出這樣的事,在她們看來,這首先是不道德的,其次是沒有家教的表現,孩子從小就想“學壞”以後豈不是變本加厲?

七歲孩子摟摟抱抱,家長該不該擔心?

父母們的擔心是有理由的。根據新華網2017年的一則報道,中國公立醫院每年進行的流產手術高達1300萬例,其中65%的人流者為未婚女性。50%的女性是由於未採取任何避孕措施導致意外懷孕。同時,77%的受訪者表示對避孕不瞭解或感到困惑。

俗話說“從小看老”林媽媽非常害怕7歲的孩子10年之後變成未婚先孕女孩的一員。

沒有媽媽希望孩子未婚先孕,可與此同時,中國父母依然談性色變,很多中國兒童,從嬰兒到成人,對性知識的瞭解約等於零,從沒接受過任何方面的性教育,不僅如此,中國孩子不光缺少性教育,他們甚至連“生理教育”也沒有。

為什麼中國父母不願意給孩子講性知識?

(一)、 中國傳統的束縛

一直以來,很多中國父母避諱“性”這個字,認為這個字是骯髒的,是難以啟齒的,可以說是“談性色變”,在很多父母尤其是老一輩的眼裡,性等於罪惡,談論和教育性知識,是有罪惡感的。

問題是,為什麼呢?

七歲孩子摟摟抱抱,家長該不該擔心?

其實,原因是儒家對性的認識,是帶著負面色彩的。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一句話給儒家對性文化的意見定了調子,從此以後只要是尊崇儒家的王朝,對性文化都諱莫如深,比如我們都聽說過的“三從四德”就出自獨尊儒術的漢朝。

到了宋朝,更進一步,程朱理學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連成年男女都不能正常交流,未嫁女子如果沒包嚴實,被男人看了一眼都得跳河自殺才能自證“清白”在這樣的環境裡,就更別提對下一代的性教育了,而性本身,也當然成了罪惡的象徵。

改革開放以後,成年人之間關於性的交流開始解封,電影、電視劇和小說裡開始重新談及愛情和性,我們都知道,愛情是美好的,性是無罪的。

可惜的是,我們思維的解封還沒有全部完成,只要話題涉及到孩子,就會一瞬間退回到封建社會。

在一次家長會上,有個媽媽拿著學校發給孩子的性啟蒙繪本大肆謾罵,認為繪本內容過於直白。類似的新聞還有很多,甚至出現過學生家長在網上圍攻教育部門的事件,逼得當地教育部門不得不撤回已經發放給孩子的性啟蒙讀物。

這一切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是中國傳統中對性的禁錮所導致的,只是很多家長並不清楚這背後的歷史變遷,只是把這一切當做“老一輩的優良傳統”

其實這種觀念既非優良,也非傳統。

七歲孩子摟摟抱抱,家長該不該擔心?


(二)、 僥倖

除了談性色變,中國父母還有一個流派,叫做“道法自然” 簡單來說就是放任不管,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不需要教,到了年齡自然就懂了。

這種思維的背後其實是僥倖心理。中國那麼多人,那麼多孩子,怎麼可能壞事就落在我家孩子頭上了呢?

七歲孩子摟摟抱抱,家長該不該擔心?

2018年9月,珠海醫院收治了一個年僅五歲的女孩子,這個孩子的下體流血、腫痛,最後診斷結果,居然是孩子自己往下體塞入小玩具導致的,可怕的是,這不是個例。

只要在網上搜索這幾個關鍵詞,類似的報道鋪天蓋地,有醫生表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怪不怪了,“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都檢查出來過。”

醫生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後是無數孩子性知識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不到位。

據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髮布數據顯示,2015年平均每天曝光性侵兒童案例0.95起。此外,據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青少年兒童安全基金女童保護項目發佈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2016年被媒體曝光的性侵青少年兒童惡性案件高達433起,平均每天曝光1.21起。

這還僅僅是被曝光的數據,而我們都知道,大量性侵案的受害者出於自身尊嚴考慮,都選擇了息事寧人。

各種犯罪和侵害,距離我們的孩子並不遠!

(三)、 缺乏足夠專業知識

掙脫了傳統的枷鎖,摒棄僥倖的誤區以後,其實中國家長最缺乏的,是足夠專業的性教育知識。

七歲孩子摟摟抱抱,家長該不該擔心?

心理研究指出,人在3歲左右就有性別意識了,3歲後孩子逐漸意識到“男女有別”並開始以我是男子漢或者我是小公主自居。隨著一點點長大,孩子對男和女的著裝、行為舉止、性格特徵會逐漸形成全面認識,也就逐漸形成了心理性別。因此,最好從3歲左右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可現實中絕大多數家長,連自己的性教育知識都是匱乏的,又怎麼去教給自己的孩子呢。

2017年,臺灣青年作家林奕含在家中自殺身亡。林奕含寫的成名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描述了一個叫房思琪的13歲少女被父母請來的家庭教師性侵的故事,小說其實是林奕含自身遭遇的真實改編,在這長達10年的煎熬裡,林奕含一直是獨自一人忍受折磨。

這個例子或許有些極端,其實在生活中,由於家長性知識的卻失導致的悲劇,比比皆是。

2018年,潮汕地區一個女子在電梯裡被壞人猥褻,孩子回家告訴家長,家長卻根本沒有在意,直到20天以後,才發覺事情不對報警調取監控,這背後反映的,其實都是父母性教育知識的缺乏。

家長多1分知識,孩子會多10分安全。

那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正確地性教育呢?

解除對性教育的誤解,認識到性教育的必要性,是一切的前提,在此基礎之上。

一、 要性教育,但不要一股腦教育。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就是給孩子的教育劃一條線,到了某個年齡,就可以解鎖一個領域的知識。比如有些父母會在這個孩子過12歲或者16歲生日的時候,把孩子叫過來鄭重其事的教育,把關於性的知識,一股腦的塞進孩子的腦袋裡,選擇這麼做的父母,其實就是認為,性教育等於輸入信息。

七歲孩子摟摟抱抱,家長該不該擔心?

其實,真正的性教育,在孩子出生,甚至在沒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生理知識是性教育,男女孩不同的養育觀念,潛移默化的對待方式,也是性教育,比如對女孩子更溫柔,送小熊、糖果當玩具,對男孩子更嚴厲,送呲水槍當玩具,這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對性別的認識。

性教育,從我們對不同性別孩子的不同態度,就已經開始了。弟弟保護了姐姐,我們會誇弟弟勇敢,是個“小男子漢”,女孩子從小喜歡收拾屋子,我們誇她未來會是“賢妻良母”在這些誇獎裡,孩子對於自身性別的認識就逐步建立起來了,而這些認知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孩子成長生涯中逐步積累的過程。

所以說,妄想通過某個時間節點,一股腦把信息塞入孩子的腦中,是不現實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二、 要了解,性好奇和“色情”的區別

心理學上提到,孩子一歲的時候,對性沒有任何認知;兩三歲的時候,對性開始產生好奇;進入小學以後,對性就進入了一個探索期。在探索期,孩子們會非常好奇異性的身體構造,他們會開始玩各種性遊戲,比如互相看,甚至互相摸。

七歲孩子摟摟抱抱,家長該不該擔心?

回到最開始林媽媽的遭遇上,其實林媽媽看見的兩個孩子,就是處在這個時期,7、8歲的孩子,正是對異性最為好奇的年齡,他們互相摟摟抱抱其實並不包含情慾成分,更多的是單純的好奇。

家長們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會大亂陣腳,要麼假裝沒看見,要麼像林媽媽一樣大肆攻擊。在這時候正確的做法,其實是給孩子樹立底線。

比如告訴孩子,決不允許在外邊把衣服脫光;絕不能用手觸碰自己和其他人的敏感部位;絕對禁止強迫其他孩子玩“過家家”,要尊重其他孩子等等。

在底線之上,再對孩子的言行舉止進行引導,要讓孩子知道,性的出發點,應該是愛。只有先學會自愛,才能學會愛別人。

三、 要分清,好奇和性侵害的不同

“過家家”可以玩,但是有些東西,我們絕對不能讓孩子玩,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性好奇和性侵害的區別。

有一句話說,“你嫌孩子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嫌你家孩子太小。”

七歲孩子摟摟抱抱,家長該不該擔心?

那應該怎樣教孩子,判斷性侵害呢?我們要交給孩子幾條原則。

首先,孩子對異性的好奇是大大方方的,我們要告訴孩子,絕對不能跟著別人到隱秘的地方去,性侵害的實施者,不會在大庭廣眾下手,給孩子樹立這條規則,能避免很多麻煩。

其次,性侵害的雙方,年齡通常是不對等的。 不管是大人誘姦孩子,還是高齡孩子對低齡孩子有意識的侵犯,都建立在一方經驗更多,年齡更大之上。所以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家長來說,提防與孩子年齡有差距的人是必要的。

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髮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百分之60的性侵,是熟人作案,作案地點中有百分之50都發生在受害者或者施害者的家裡。

所以,家長自身要在心裡建立預警機制,不要什麼覺得都無所謂,要給孩子的行為劃一條線,對有些場景的出現建立敏感度。

魯迅先生都說:“要風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這正是教育者所當為之事。”

給孩子搭建完善的性教育知識,其實也是在為家長的未來鋪路,現在多學一點,多教一點,未來就會少一點麻煩,多一些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