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杀秦王没有成功,但他在历史上比较有名,是什么原因?

丁盼望


一般我们说“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往往都是以结果论成败。大多数的人,都是只看重最后的结果,对于那过程,却是选择了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为什么荆轲作为一名刺客,刺杀秦王失败了,却还名流千古呢?

那我们就首先了解一下“刺客”这个名词,“刺客"并不是现在那种专门为了一定利益进行暗杀活动,致人死命的人。在古代,“刺客”还拥有另外一个含义,在《史记》中记载:“侠之大者,谓之刺客”。他们的刺杀动机非常淡村,往往只是为了一句承诺赴汤蹈火,即便用生命来换也是在所不惜。

在历史中,我们知道很多古代刺客的英雄事迹,其中以先秦的“四大刺客”最为出名,荆轲、专诸、聂政和要离各自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但是为什么只剩下一个家喻户晓的荆轲,还是并没有刺杀秦王成功的事迹?还导致当时的燕国被秦国所灭?

不难看出,荆轲刺杀的对象是当时最有名的秦始皇,虽然其他的刺客刺杀的吴王僚、庆忌、侠累,也是当时的名人,但是如何也不能与一统六国、统一天下的秦始皇相提并论。

荆轲刺杀亲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刺杀秦王的计划非常周密,准备十分充足,感觉秦始皇不死都对不起人们,但结果偏偏就是秦始皇没死,就像我们平常读故事一样,都需要有一个包袱,才能达到更高的高潮。荆轲刺秦中所涉及名人众多,各有各的特点,故事性最强,容易推广,所以才有了荆轲刺秦的大名。

在荆轲刺秦中,最出名的不是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而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首歌,这一首歌不仅歌词感人,再加上高渐离击筑,使得歌曲深入人心。

所以,想要成为出名的刺客,并不是依靠武功的高低、难度的轻易,而是在于刺杀对象的名声。刺杀名气大的人,一朝成功则会天下知,不成功也会成就千古威名。


禾子大人说历史


荆轲之所以比较有名,无非就是两点“敢于赴死”和“悲情壮士”。在以前的所被灌输的思想之中,荆轲富有牺牲精神,他不畏强权,为了刺杀残暴的始皇帝嬴政和推翻暴秦,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个人是渺小的,但他的志愿是宏大的。很多人被这些思想灌输后,便从心中由衷的敬佩这位燕国刺客,并且认为自己也应该做荆轲这样的人。

但如果从历史的侧面来看的话,荆轲不过是个不自量力的二愣子罢了。他之所以成名,全都是秦始皇“赐”给他的,如果他刺杀的是个无名小卒,谁知道你荆轲是个什么东西。

另外荆轲的成名无外乎司马迁的吹捧,司马迁对这种悲情人物情有独钟,也许他认为自己也很悲情的缘故吧,一个本来正常的男人,却因为受到腐刑而变得不男不女,他憎恨那些手握权力之人,而寄希望于有英雄和壮士去杀掉这些人。因此不论是项羽还是荆轲,他都用极具赞美的语言大书特书,而他不喜欢的人物,就用那种并不美好的语言去描述其人物。这些他不喜欢的人物无外乎残暴、凶恶、不仁,总之就是该死。

荆轲敢于冒险不顾生死,这并不是当今人们值得推崇和学习的地方,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面对的对手有多么强大。而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就去送死,这跟二傻子没什么区别。往往有些自不量力之人,凭借别人几句话,便认为自己有多大能耐,而干出超出自己能力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事情,最终结果就是自己吃亏,而别人一点事都没有。

换句话说,许多人都只看到了秦始皇残暴的反面,而没有看到他霸气的正面,一统六合,将那些诸侯国统一成一个大大的国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让天下归一,这不是阿猫阿狗所能办到的,这需要多大的胸襟和气度?五千年历史之中,没有一次大统一不是踏着血与骨走过来的,哪有不死人的战争,哪有不沾血的刀枪,战争并不值得赞美,但只有经历战争,才能换来和平。人类如同自然界的动物一样,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改变不了的,优者就要取代劣者,因此不必去憎恨或唾弃历史上的任何人,也不必去赞美任何人,不管是荆轲还是秦始皇,都只是历史中的一个过客罢了。


大狮


荆轲虽然没有成功,但却比较有名,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

一 为了完成荆轲刺秦的事,纷纷赴死的人比较多,而且个个都是血性汉子。在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的时候,太子丹就发誓要复仇,于是招募死士,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勇士。这时候一个叫田光的人,推荐了荆轲。太子丹对田光说,我的事情很机密,希望你不要对别人讲,于是田光在推荐了荆轲之后为了对得起太子的信任,躲避嫌疑,自杀了。这是第一个勇于赴死者。荆轲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需要借樊於期的脑袋,因为樊於期得罪了秦王,秦王悬赏千金,且樊於期在秦国的全家已经被秦王杀尽,樊也怀着血海深仇。当荆轲对樊说借他的脑袋取信秦王时,樊於期为了助荆轲成功毫不犹豫的自杀。这是又一个赴死者。当然第三个就是荆轲本人。秦舞阳虽然害怕,但也是为了刺秦而死。第五个就是燕太子本人,在刺秦失败以后,秦军围攻燕国,燕国情势危急,燕王被逼无奈,居然杀了自己的儿子太子丹,并且将首级献给了秦国。整个事件的情节非常悲壮。

第二个原因,是大家对于弱者在投无路之下予以反击,给予同情。也是对秦国的暴政的不满。刺秦事件发生在韩国赵国灭亡之后,当时的形势是魏国齐国均不敢得罪秦国,怯弱怕事以求平安,而楚国稍远,借不到力量,燕国在这些国家当中属于小国,但燕太子深知秦贪得无厌,亡国难以避免,于是孤注一掷,反戈一击,表现出了一个弱者敢于同强者抗争的勇气,而且非常悲壮,所以也影响深远。

第三个原因,主要在于故事本身的悲壮色彩和契合古人的价值观。当荆轲离开燕国去秦国的时候,在易水之畔,送行的人都穿白衣戴素冠,知他一去难返,大家举杯相送,酒过数巡,高渐离敲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切,宾客无不落泪。但荆轲义无反顾赴死,虽事未成功,但谋士在人,成事在天,又明知事情难为而为之,难道不正是古代所谓的勇士的特征吗?而且正符合古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也正因为他的失败,更凸显出了事件的悲情色彩,让后人们在惋惜和遗憾中更能记住他们的勇气,也更加同情他们的遭遇。





东易道昆仑国学馆


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光而已!



楚王孙44248848


我有以下观点:

第一:荆轲本就是慷慨忠义之士。很具有反叛精神。

第二:荆轲比较重诚信。行走江湖说话算话代表了当时的一个做人的品格。

第三:秦始皇比较出名,千古一帝,虽然残忍可也统一了天下统一了文字度量衡,无疑贡献很大。

第四: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当时很多豪杰侠客都想做出点可以流芳百世的事情。荆轲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志向和精神。



流浪832


秦国的覆灭,也不是突然现象,推反秦王朝,也是个逐步发展到高潮最后推反的过程。

荆轲刺秦王是史记汉代史引子一部分。

秦国焚书坑儒,七国文化合并一处,诸子百家只留精华,秦代时间短,文学发展不高。

汉武帝时代,文学史学人才辈出。史记成为史学顶峰,以后的史学家是能望其项背。

历史人物的知名度,需要历史学家的宣传。

荆轲的知名度归功于司马迁。好比宋江遇施耐庵,乔峰遇金庸,范冰冰碰到冯小刚。


台湾问题民间评论员


后人敬佩荆轲虽千万人吾往矣,视死如归的精神。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宣传作用,还有诗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及相关小说、影视、相声、评书等文艺作品在大众人群中的传播,都让大家记住了荆轲这位英雄。



玉骢


首先,反映了人们普遍对秦国暴政不满,渴望有人出头来改变这种局面,荊轲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刺秦王,被人们当作英雄人物来崇拜,其故事也就为人津津乐道。

其次,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并宣扬了荆轲刺秦,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广作用。


汉刺


主要他刺杀的是秦始皇、他要是刺杀的是一个小商贩或者是一个想退西瓜的老头也就不会留下历史印记了,所以这个印记并不是他的而是秦始皇的。


落叶松25


一些人总是为荆轲鸣冤叫屈,佩服他能干,敢跟千古一帝一决雌雄,把他称为壮士,因此有点名声,其实荆轲就是跳梁小丑,不知自己分量多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