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叛逆案例:治好父母焦慮,加上科學方法,孩子問題才能解決

01 開學3天就兩次被叫家長的“問題孩子”和他焦慮的媽媽

新學期開始了,一些媽媽感到終於把孩子送回學校,自己可以鬆口氣了;而有些媽媽卻因為孩子剛上學闖禍而著急上火。

化解叛逆案例:治好父母焦慮,加上科學方法,孩子問題才能解決

曉東的媽媽就是第二種情況。

開學第3天,曉東媽媽已經因為孩子打架等不良行為被叫到學校兩次,用她的話說:“現在哪兒都不敢去,要待在家隨時待命,說不定什麼時候老師又傳喚了。這才剛上一年級,照這樣以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曉東媽媽是一位全職媽媽,自從孩子出生後就離開職場,迴歸家庭負責管理孩子和家務,同時也在探索孩子上學後,自己該乾點什麼,但是還是沒有找準方向。

我們聊到現在的情況,這位媽媽很沮喪:“我現在的情況就是焦慮,覺得自己很失敗。首先就是孩子的問題,孩子不聽話,剛上學就開始惹禍;再就是我自己,工作工作沒有,脫離社會些年,再找工作人家肯定也不要;想找個事業方向也不容易,天天被各種家庭、孩子的事纏著,沒有時間。我現在脾氣不好。孩子他爸也怪我,待在家裡不上班,孩子沒管好還脾氣不好,當初還不如不辭職。”

“我自己未來的事吧,先顧不上了,現在首要的是怎麼把孩子管好。我知道我有問題,脾氣暴躁,看到老公、孩子有什麼不順眼的事,就發脾氣。我知道這樣對孩子不好,但改不了。”

她舉了一個發脾氣的例子:

“比如說昨天晚上,我輔導完孩子寫作業,孩子又找我講故事,講完故事一看9點半了,我就開始著急催孩子去洗澡睡覺。結果孩子又是要喝水,又是讓我按摩,找各種藉口不想去洗。我頓時火冒三丈,呵斥著讓他趕緊去洗,還是不靈,我看著時間一分一分的過去,明天還要早起去上學,他還在磨蹭,我數3下沒反應,操起衣架就抽手......事後我也很後悔,但是當時就是無法控制自己。”

“看著別人家孩子那麼省心,我們家這個剛開始上學,就‘壞了坯子’,真是丟人和焦心。我現在其他事情都放在一邊,就是想辦法該怎麼讓孩子能聽話,好好地學習成長......”

這個媽媽並不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媽媽,而是一個想盡好母親的責任,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的媽媽。

她“犧牲”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業餘時間,為了家庭和孩子,但是幾年過去,卻養出了一個“不良”孩子。

現在,她依然想“先不顧”自己的事情,首先管教好孩子再考慮自己的未來。

但問題是,她似乎走進了一條惡性循環的“死衚衕”,面對任何不合心意的事情,都是以發脾氣應對,雖然明知不對,但無法停下這樣的“無效方式”,不知道從哪裡走出來。

從表面看,最讓媽媽焦心的是剛上一年級就“闖禍”的孩子,但實際上,“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來自養育者。

02 焦慮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每個“問題孩子”後面,都有一對“問題父母”。

曉東的媽媽,就是一個在管教方式上混亂而焦慮的媽媽。

雖然我們可能會在孩子面前通過掩飾或壓抑自己的問題,但這種焦慮的情緒會通過父母的言行舉止傳遞給孩子,給孩子造成深刻的影響。

化解叛逆案例:治好父母焦慮,加上科學方法,孩子問題才能解決

1、消極對待孩子情感需要,孩子容易叛逆或自卑

焦慮的父母,一方面因為“焦慮”消耗了自己大量的能量,為了“快速處理”孩子的問題,常常使用“快刀斬亂麻”的命令、壓制、懲罰式教養行為,使用高壓強制手段來使孩子服從自己;或者“聽之任之,乾脆不管”的忽視型教養行為。

另一方面,他們的心境多被“焦慮、擔憂、無奈”籠罩,腦海裡更多的是“消極思緒”,對孩子更容易使用“負評價”,較少對孩子使用表達情感和關心的語言,也很少付出愛、溫暖的支持性行為。

當孩子發出情感需求信息的時候,父母回應的頻率更低;孩子很難得到讚揚、鼓勵等溫暖的語言。

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容易習得情緒冷漠、叛逆行為,或者產生自卑情緒。

正如這個孩子,媽媽的焦慮,暴躁,讓孩子也習得了“暴力”的溝通方式。

2、孩子缺乏愛的滋養,導致用錯誤的行為獲取父母的愛和關注

對於焦慮的父母來說,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對已有精力資源的一種“威脅”。

因此他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往往缺乏耐心和精力。

比如表現為孩子有一點行為達不到自己的標準,就發脾氣;多講一遍題目,就開始不耐煩;無法忍受孩子學習一樣技能需要一段時間;不能溫和地表達愛,總是命令式或居高臨下的溝通.......在這樣的養育環境中,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難以親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孩子天生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

孩子表現出好的行為,是基於他們得到了愛的滋養,感受到自己對父母來說是重要的,有用的,是發自內心的表現;而他們的“好行為”得到鼓勵,進一步得到促進他們持續表現好,以獲得更多父母的愛。

被父母愛對孩子來說,就像陽光對植物一樣,滋潤孩子茁壯成長;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孩子依然會去尋找這種愛,只是通過各種“不恰當”的方式,比如這個例子中,睡前孩子總是纏著媽媽,通過各種方式讓媽媽關注自己,但是媽媽卻無法以合適的方式滿足,而是用高壓手段壓制。

孩子在總是無法獲得媽媽關愛的情況下,最終通過打架闖禍來獲得父母的關注。

雖然這是一種負面的方式,但是對孩子來說,他的目的是想得到關注,而不管手段如何。

3、讓孩子揹負壓力,也成為一個“焦慮”的人

焦慮的父母一方面疲於應付自己的“焦慮”,無法投入地關注孩子的需要,幫助孩子應對困難;

另一方面,他們會將“改變”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努力奮鬥來達到自己的期望,因此對孩子在學習等各方面表現比較苛刻。

這種“又想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的情況,讓孩子揹負過大的壓力而又得不到足夠的支持以很好的達到,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造成焦慮。

這位媽媽告訴我,因為是自己親自帶孩子,所以總希望帶的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好,對孩子從小比較嚴苛。但是越嚴苛,孩子離自己的希望越遠。比如幼兒園就經常坐不住,各種學習也比別人慢一拍。她反思自己,面對這些問題,自己從來很少正面、耐心的引導,而是難以接受,厭煩,常逼迫孩子改正。

父母如果善於體察孩子的需要,發現孩子的困難,及時給與關愛和幫助,給孩子設定適當的規則,鼓勵孩子勇於嘗試,但又不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和負擔。

這樣溫暖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哪怕遇到挫折和失敗,也能得到及時的鼓勵和支持,自然會增強自信,遠離焦慮,充滿幸福感。

03 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父母的問題

這位媽媽一直都是在“以孩子為重,先解決孩子的問題,我的問題以後再說”的思路,其實是本末倒置。

如果父母不管理好自己,孩子自然也很難被管好。

就像飛機安全提示上寫的,危險情況下,要幫助別人戴上氧氣罩,自己得先戴上。

孩子表現出的行為問題,深層反應的是父母內心的焦慮,缺乏科學養育知識和技能,被自己習慣性的不良教養行為牽著鼻子走時,無法看清解決問題的方向。

這裡,首先要解決的是媽媽的“焦慮”,其次是要學習科學的養育方式,讓媽媽有能量和能力給孩子有耐心和關愛。

當孩子感受到愛,他自然就不需要用“不當的方式”來獲得媽媽的關注,才有心思和能力去學習正面的行為技能。

04 父母化解“焦慮”,提升價值感的3個步驟

心理學認為,人在壓力情境和自卑情結的雙重作用下,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對於這位媽媽來說,壓力和自卑的來源:

一是來自於自己沒有工作和獨立的經濟能力;

二是來自多年脫離職場,和越來越大的年齡,重新進入職場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難;

三是自己付出了多年心血全職在家,但是孩子沒有培養好,家庭也混亂,還被老公指責,自己很沒有價值感。

這些因素讓媽媽容易暴躁苛刻的對待孩子。

當然,她指責的行為模式之所以很難改變,除了心中籠罩著揮之不去的“焦慮”,也有很大原因幾十年來從原生家庭中習得的。

無論是因為人生中的“焦慮”,還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原生家庭已經無法給我們提供改善的機會時,只能通過自己用合理的方法來改變。

首先,要面對和承認自己的負面情緒,明確自己的焦慮根源。

化解叛逆案例:治好父母焦慮,加上科學方法,孩子問題才能解決

心理學認為,情緒不能被壓抑,也不能被迴避,而是應該被“看見和標明”。壓抑和迴避,只會讓負面情緒在壓力情境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來搞破壞,而當它們被看見和標明瞭,自然就會被化解,會消失。

你可以試想一下,當你的孩子因為失去心愛的小狗而傷心的時候,怎樣安慰他才有效?

你來勸他說:“嘿,別難過了,想點兒開心的事,我們去看場電影吧”,他會有什麼感受,會開心起來嗎?我想他不但不會開心,反而會發火或者根本不想回答你,因為你在打岔迴避他的感受,他感到沒有被理解。

換種方式,如果你蹲下來看著孩子,用同情的語氣說:“失去心愛的小狗,確實是一件很讓人傷心的事。”這時孩子可能會跟你傾訴他對小狗的思念,甚至流淚痛苦。

當他情緒和情緒背後的原因被看見和標明後,在傾訴和流淚後,他的心情會好起來,他能讓過去翻篇,能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對於“焦慮”這種情緒,也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看見它,承認它的存在,並進一步明確自己“焦慮”的是什麼?

每一個發脾氣的時候,都是一個瞭解“焦慮”的機會。

比如,經過回顧和探索那天晚上孩子不睡覺而發生的愉快經歷,這位媽媽告訴我,當孩子總是找各種理由不睡覺的時候,她發火背後,是生氣、厭煩、疲憊和擔心:生氣孩子做事沒計劃,效率低,導致這麼晚睡覺,影響長身體和第二天學習,而且浪費了自己的時間;還生氣老公沒有幫助自己一起管孩子;厭煩的是孩子這麼大了,還總是粘著自己;感到自己一個人力不從心,很疲憊;擔心自己為孩子付出很多,但孩子未來發展不好,也擔心自己的時間都給了孩子,沒有時間思考和準備自己的未來......

第二,制定可行的緩解“焦慮問題”的目標和計劃

當我們知道問題在哪兒,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當下主要問題是:孩子粘人,表現不好;老公支持不夠;自己擔憂未來,沒有價值感。

這位媽媽對未來的擔憂與日俱增,將自己的失敗感歸罪於家庭,尤其是孩子,對待孩子暴躁,缺乏耐心和科學的方法,是孩子問題的根本。

化解叛逆案例:治好父母焦慮,加上科學方法,孩子問題才能解決

解決的思路:立即為自己的未來付出行動,改變能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

通過“尋找方向,管理好時間,堅持執行”來化解焦慮源。

第一個焦慮點是,好像自己未來一片迷茫。

尋找自己感興趣又有能力去堅持的一個工作方向。

有時候不可能一下明確自己的方向,但是有一些眉目之後立即行動起來很重要,先行動再完美,在過程中不斷調整,是讓你遠離“焦慮”的第一步。

第二個焦慮點是,感覺被家裡拖累,根本沒有時間。

對於這一點,一是需要尋求家人,尤其是愛人的支持。

如果全職媽媽一個人包攬所有家務、孩子教育、業餘活動、家庭理財等所有家庭事務,那可能會時間緊張,疲憊而效率低下。所以通過良好的溝通,夫妻共同協作和分擔,是家庭良好運轉的前提。

二是需要整理和規劃好每天的生活

全職媽媽的時間有個特點,就是“碎片化”。

這也容易給人一個虛假忙碌的表象——整天忙忙碌碌,但是生活依然很亂。

與其一邊過著從未梳理過的雜亂生活,一邊抱怨自己一事無成,進而怪罪到家人或孩子身上,

不如好好整理一下時間,根據規劃擠出時間為未來做準備。

如果你仔細記錄每天你做的事情,會發現很多時間都可以被整理出來,加以利用就可以做成一些事情。

比如有一位自己製作“開胃菜”在網上賣的全職媽媽分享,以前她都是和孩子一起睡到8點起,現在早上6點起床,7點半到8點孩子起來之前有1-2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以前晚上的時間總是帶孩子東玩玩西玩玩一拖就到10點才上床,現在在9點左右讓孩子睡覺,自己可以在10-11點半之間做一些網絡上運營工作;再加上孩子下午2小時左右的午睡時間,自己一天有4-5小時的工作時間,雖然不能做大生意,但是作為以後做大事的前期積累,是完全可以的。

時間經過整理,不僅讓作息更規律,生活狀態更好,而且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第三個難點是需要堅持。

全職媽媽沒有人“管理”,自己就是老闆,要做成事情,需要比上班更強的自律性。

剛開始可能沒有多大的成效,無論你是積累粉絲,還是積累客戶,前期都需要你持續的去生產和經營。

很多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有多麼出眾的才華,他們只是做到了堅持。

“剩者為王”,在很多行業都是適用的。

整理時間的目的,是讓自己知道現在的狀況,未來的目標,和你在行動。

這樣積極應對問題做法,會讓你感到前方有希望,自己有所作為,是在解決問題,是一種讓自己有價值的做法。

行動了,焦慮自然就會減緩或慢慢消失。

第三,對於無力達到,或者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順應和接納,依然去做那些你能做得到的目標和計劃。

化解叛逆案例:治好父母焦慮,加上科學方法,孩子問題才能解決

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孩子,對學習還是對工作,沒有目標都會茫然,但是目標過高,會讓人因為永遠難以達到而焦慮。所以,根據具體情況確立適度的目標很重要。

比如,有的孩子在運動能力上很強,但是在學習能力上不那麼強,你就不能總希望這個孩子在學習上拔尖,期待他們必須得實現“跨越階層”。

比較切實可行的目標可能是,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培養健康的人格,幫助孩子實現幸福的人生。

化解叛逆案例:治好父母焦慮,加上科學方法,孩子問題才能解決

當這位媽媽把自己焦慮背後的原因和應對方法梳理清楚後,感覺生活又有了希望。

同時,我們幫這位媽媽分析了孩子的心理,並提供了兩個重建親子關係實用的小方法:

“睡前珍珠時光”,和“恰當地誇獎孩子”。

兩天後,這位媽媽高興地告訴我們,孩子從老師那裡得到了獎勵——兩張小貼紙,代表著孩子兩天能保持坐在位置上聽課,而且沒有打架。

這位媽媽的經歷,再次驗證了養育中的真理:當父母的問題得到解決,孩子自然會解決。

每個父母應該懂得:對孩子成長最大的幫助,是父母懂得科學的兒童心理知識和養育方法。

專欄

孩子黃金期,0-6歲的父母養育課

作者:有料家庭教育

66幣

0人已購

查看

-END-

"有料家庭教育",持續提供有價值的價值和服務!

0-6歲是孩子發展的黃金期,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有良好的養育,對孩子一生都有”事半功倍“的價值,歡迎關注專欄——《孩子黃金期,0-6歲的父母養育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