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居心叵测,柴荣处心积虑的「托孤」计划,错在哪儿?

赵匡胤居心叵测,柴荣处心积虑的「托孤」计划,错在哪儿?

柴荣陵墓

周世宗柴荣,五代少有的明君,心怀统一大志,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天妒英才,雄才伟略的救世主,在位仅仅5年半就暴病而亡。

短短的五年半中,柴荣先后收复后蜀 北汉 平定北方。唐末开始五十多年的军阀割据的时代,战乱频发的时代,吃人的时代终于结束了!百姓仿佛盼来了救星,一面减赋税使得本是千疮百孔的北方大地休养生息。另一面处理掉老弱病残的的士兵,加强军队的作战力。砸掉大部分寺庙,融掉所有的佛像冶炼兵器。本来唐末战乱不断,很多人不希望被征兵去打仗,所以都去了寺庙,寺庙是庇护所是天堂,有吃有穿还不用送死。这下他们不得不再次穿上军装 拿起兵器赶赴战场了。

赵匡胤居心叵测,柴荣处心积虑的「托孤」计划,错在哪儿?

周世宗画像

北宋前期的军事力量全都是柴荣时期打下的基础,宋朝经济繁荣,贸易发达,都是离不开这位“商人”皇帝在位时对商人的重视。

后世人对柴荣的评价,都是千篇一律的赞扬 歌颂还有惋惜,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给与的柴荣极高的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军事虽弱,但文化之灿烂却为汉唐所不及,达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峰。正因如此,赵匡胤作为赵宋王朝的缔造者颇受后人推崇。其实,“赵宋之世”的实际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赵匡胤是踩着巨人的肩膀登上高峰的,为他搭桥辅路,奠定基业的就是流星般划过历史天空的短命天子,也是《资治通鉴》的最后主角,后周世宗柴荣。

英明神武的柴荣没有算到,他三十年的统一大业仅仅走到显德七年就戛然而止,病重期间柴荣想到的是自己不满十岁的儿子柴宗训,柴荣曾对近臣说道:“北方战乱已经很久了,太祖黄袍加身如今还历历在目,我儿才十岁不到,怎么可能镇压的住那些将军”

柴荣制定一套缜密的托孤计划,临终之时,为了防范武将夺权再次发生,他做了精心的布局:免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一职,让他镇守澶渊,远离政治中心,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三权制衡 失败

赵匡胤居心叵测,柴荣处心积虑的「托孤」计划,错在哪儿?

赵匡胤影视像

赵匡胤这次破格提拔,比起张永德、李重进等人,赵匡胤在朝中的威望和资历简直不值一提,所以赵匡胤在柴荣眼中,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威胁。

柴荣三权制衡的计划还是失败了,死后不到一个月李重进被调离京城,取代他的是赵匡胤的心腹高怀德。开封城所有的军权都在他手上,黄袍加身再次重演已成了定局,柴荣千算万算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亲姨夫会是最大的威胁。

当然如果不是柴荣破格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黄袍加身还是会重演,也许这个人是张永德,也有可能是李重进。不到十岁的柴宗训终究是他们三人的牺牲品,可是历史选中了赵匡胤,也可以说是柴荣选中了他委以重任的小姨夫。

效仿黄袍加身

赵匡胤居心叵测,柴荣处心积虑的「托孤」计划,错在哪儿?

五代时,朝代更迭频繁,梁唐晋汉周加一起共53年,后梁是唯一一个统治超过15年的朝代(907-923)共16年。最高权力争夺战中,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谁也不服谁,一言不合就造反。郭威不服刘承佑猜忌他,于是乎黄旗加身兵变杀了刘承佑,此时赵匡胤就是郭威的部下,他亲眼目睹和参与了兵变。

在这场兵变中,还是配角的赵匡胤积极配合主角郭威演好了这场造反大戏,同时赵匡胤也将剧本烂熟于心。短短的11年后,在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赵匡胤自导自演了一部和郭威夺位情节几乎一模一样的剧本,而这次的主角却是赵匡胤自己,他亲手推翻了自己老上司建立的王朝。

总之,柴荣托孤失败,并不是他计划出现了纰漏,前朝已经有很多托孤成功案例。只是生在五代乱世,只有强权威武的君主,才能镇压住手下虎视眈眈的将军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