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遼東藩王,一個鬱悶而終,一個英年早逝,一個成了吃貨

明太祖朱元璋總結西周以來的歷代統治經驗,施行郡縣制與分封制相結合的統治體制,即設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衛皇室。“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並且將邊疆劃分為9個防禦區,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偏頭關(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分兵把守。

朱元璋奉行屏藩皇室的理念,先後將自己的12個兒子分封在了北方地區,其中的9個藩王分別駐紮在九邊,被稱為“九大攘夷塞王”。而九邊之首,當屬遼東。因為朱元璋先後分封三個兒子坐鎮遼東,即廣寧的遼王朱植、開原的韓王朱松、瀋陽的沈王朱模。每個王府均設置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設置三護衛,衛設左、右、前、後、中5個千戶所。


朱元璋分封遼東藩王,一個鬱悶而終,一個英年早逝,一個成了吃貨

封藩建國,屏藩帝室,大明永固

朱元璋對這三位藩王的培養也很重視。朱植長於戰事,曾率大軍北上討伐蒙古人,其岳父武定侯郭英和都督僉事宋晟都在他麾下,受其節制。史載朱植“熟習軍旅,屢樹奇功,上多褒獎”。朱元璋也非常器重朱植,經常向他降下特殊敕令指示,還下旨令廣寧五衛屯田所產悉歸遼王府作為朱植的歲入。而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年齡較小,朱元璋特意安排兩兄弟前往秦王、晉王、燕王、周王、齊王所在封國省親。“二王年幼,欲其遊觀諸王國都,以敦友悌之情。”兄弟倆的隨行官員有11人,其中翰林編修、王府紀善各一員,掌侍從講說經史,撰述文字。禮部郎中一員,掌祭祀所過名山大川及祀典神祗。序班二員,掌贊相禮儀。良醫二員,掌調治藥餌。典膳二員,掌王飲饌。百戶二員,率校尉二百人扈從。兩人一同起程,到宿州分道。“韓王由周曆秦、晉抵燕、齊。沈王自齊歷燕、晉抵秦、周。皆至秋八月而還。”

按朱元璋的設想,有遼、韓、沈三個宗藩駐紮,便可以在遼東形成穩固的防線。可為什麼到了明末關外風雲變幻,女真八旗犯邊時,這遼東的三位藩王卻沒發揮作用呢?很可惜,因為他們被更換封地,從邊塞遷往了內陸。其中,遼王改封到荊州,韓王、沈王被永樂皇帝改封到甘肅平涼、山西長治。永樂皇帝裁撤遼東諸藩,遼東也成為沒有皇室宗藩坐鎮的邊疆地區和真空地帶。而永樂後各朝均採用“以夷制夷”之策,扶持馴化南遷的女真人,建立建州左右衛,利用女真人作為抵擋蒙古人的盾牌。慢慢地,女真人逐步壯大並取代蒙古人,成為了大明朝的最大威脅和敵人。歷史沒有假設和猜想,明初遼東三位藩王的內遷,或許更多的是遺憾。而內遷的遼王、韓王、沈王,自身和封國的命運有了不同的變化。

一、遼王朱植黴運不斷、封國被除。

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時,建文帝因擔心手握重兵的朱植會支持朱棣,於是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思前想後,決定服從建文帝的命令,繞開北京從海路乘船來到了南京,封地也被改到了荊州。然而就在朱植前往荊州的路上,朱棣奪得了帝位,埋怨朱植在靖難之變時不幫自己,特意下詔不准他重回遼東,並完全剝奪了朱植原先所統轄的三護衛,留下的軍校廚役也只有區區三百人。給他定的歲祿糧為一千石,是所有親王中最少的。朱植政治上站錯隊伍,誤判了形勢,導致關鍵時刻掉了鏈子。沒辦法,只能認賭服輸。

朱植知道朱棣對他的不滿,因而行事低調,常以撰寫表達忠孝主題的詩,作為向朝廷披肝露膽的姿態。即便如此,永樂帝及其繼任者都沒有原諒朱植和他的後人,明歷代皇帝都牢牢記住了朱植之“罪”,並苛刻對待朱植及其後人,使之處境艱難。

朱植鬱鬱寡歡,只能安心修道。樹欲靜而風不止,朱植偏偏又遇到了兩個混蛋兒子,一個是遠安王朱貴燮,另一個是巴東王朱貴煊,兩人都是庶出。根據祖制,庶出子孫基本是無緣繼承王位的。但如果王府發生了謀反之類的重大犯罪活動,親王及其世子將被廢為庶人。遠安王朱貴燮和巴東王朱貴煊這兩個混蛋就是這麼謀劃的。永樂晚年,兄弟倆向朝廷上告,誣陷自己的父親朱植有異謀。隨後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五月,朱植卒,死因很可疑,年壽只有四十八。而朱貴燮和朱貴煊兄弟倆索性連他老人家的喪葬活動也沒參加。

朱元璋分封遼東藩王,一個鬱悶而終,一個英年早逝,一個成了吃貨

從受寵到被猜忌,終以悲劇性結局收場

朱植可謂人生結局悲慘。而諡號“簡”,評價居中,不好不壞,普普通通。可能是年輕時鎮守遼東有軍功,一定程度上衝抵了他靖難時的不佳表現。朱植短暫的鬱悶的一生結束了,他的後人在面對朝廷的政治壓力以及限制性“藩禁”政策時,都以投身道教來獲得精神上的解脫。可遼王系糟糕的表現和宿命卻沒結束。到第七任遼王朱憲㸅時,居然鬼使神差、妙不可言地得罪了首輔張居正,結果在1568年朱憲㸅以罪降庶人,遼王系宗親被廢,遼國除。遼王系可以算得上是明代宗藩中最倒黴的一支。

二、韓王朱松英年早逝、封國西遷。

朱松為人謹慎,聰慧機敏,博覽群書,通古今。在王位十七年,未就藩,於永樂五年(1407)十月病逝於南京,年28歲。對於弟弟的去世,朱棣輟朝三日,賜諡曰憲。因為韓王沒有就藩,特令塋葬安德門外,卹典特厚。

朱松雖然英年早逝,但慶幸的是結婚生子較早,有子嗣存,韓王系也就避免了“無子,國除”的命運。朱松去世時韓世子年僅11歲,老二7歲,最小的才3歲。兄弟三人父王早薨,算得上是孤苦伶仃。好在四伯朱棣沒有忘記他們,永樂九年十月,韓世子襲封第二代韓王,就藩開原,並在遼東生活了15年。後因平涼的安王朱楹(朱元璋第二十二子)病逝,又無子嗣,封國被除。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時棄大寧三衛地,開原逼塞不可居”,韓王被改封平涼。此後,韓王以“封國平涼資用未備,居室未修,護衛官軍憚遠多逃,請改國江南”“祿米不充於用,軍校以道遠多逃亡”等為由,多次上奏希望改封,但都被明宣宗拒絕。無奈之下,韓王只能一路向西到甘肅平涼,傳十一王,共二百一十九年。

朱松因年幼未就藩,成為朱元璋兒子中唯一葬在南京的成年親王。然而他的妻子妃馮氏,卻只能與孤苦相伴。在隨自己的兒子就藩並終老平涼後,時任韓王曾奏請朝廷量賜人力送自己曾祖母到南京附葬曾祖父韓憲王朱松墳墓。但景泰帝朱祁鈺以“路遠人難,命暫於彼處安厝”為由拒絕,一對伉儷最終未能合葬在一起。

韓王就藩,使明代成為平涼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為繁盛的時期。明趙時春撰《平涼府志》,是平涼有史以來的首部府志。以書院興盛為標誌的儒家文化蔚然成風,崇道禮佛,文武進士,英才輩出。修建藩城,取名紫金城,也基本奠定了今天平涼城市的主體格局。可謂一座韓王府,半座平涼城。


朱元璋分封遼東藩王,一個鬱悶而終,一個英年早逝,一個成了吃貨

行走在柳湖公園,能否想起韓王府的宏大和壯觀?

三、沈王朱模遵章守紀、忠厚開國。

永樂六年(1408年),朱模就藩於潞州(今山西長治)。宣德六年(1431年)薨。能被朱元璋分封在遼東邊鎮,應該也是英武有加,可能是受燕王靖難和永樂削藩的影響,導致這位沈王不再那麼追求和嚮往練兵邊塞、帶兵馳騁。就藩潞州後,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吃貨,當地的羊肉面、糰子等,他都很推崇。從南京大排檔、鹽水鴨轉變到山西面食,這位沈王的胃口著實不錯。養尊處優的藩王,講究吃,也算是一種消遣和樂呵吧。

朱元璋分封遼東藩王,一個鬱悶而終,一個英年早逝,一個成了吃貨

上黨門下,去感受當年潞安府的風馳雲動

明實錄記載,沈王模惇厚樂靜,謹禮奉法,未嘗有過訃聞。皇上憫念親賢,悼怛不已,特諡曰:簡。關於“簡”,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治典不殺曰簡;正直無邪曰簡;易從有功曰簡;平易無疵曰簡;至德臨下曰簡;仕不躁進曰簡;能行直道曰簡;執要能固曰簡。而最適合這位沈王的,應該是平易不訾,也就是性情平和。

這位沈王在就藩潞州後,永樂皇帝對他還是比較關心的。明太宗實錄中有數次“沈王模來朝宴於華蓋殿賜其從官宴於中右門”“沈王模還國錫宴如初至賜之鈔幣其從官賜鈔有差”的記錄。可見,念及兄弟感情,這位沈王還能時不時從山西來到南京,去回憶曾經的江南生活,去祭奠自己早逝的王妃,去感慨命運變化的無奈。永樂帝登基後,親王能獲准離藩入京屬極其榮耀的事情。但也僅有永樂一朝,後歷任沈王,皆居潞,不再有進京面聖的記載。

朱元璋分封遼東藩王,一個鬱悶而終,一個英年早逝,一個成了吃貨

當年雕樑畫棟的沈王府邸,也已變身為緬懷先烈的精神家園

明代宗姓諸侯支派繁衍,遍於天下,而忠厚開國,獨以沈藩稱首。平居遵禮守訓,世有令德,無一切華奢積習,而約束嚴謹。諸王宗無故不得擅出,非啟請披允不得興訟。三百年間,宗民錯處,俱以無事而安。沈王系宗親,與民同樂,樂善好施,有的以賢孝名,有的善文章,多博學者,“時稱沈藩多才焉”。在明朝諸藩系中,沈王系是最普通平實的一支,無大功亦無大過,後人用“恭良”二字予以評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