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曾國藩的“躬身入局”

也談曾國藩的“躬身入局”

曾國藩曾說:“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這句話中,“躬身入局”這四個字用得極好,雖然僅有四個字,卻非常形象地表達出了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

一個”躬“字,即坤德之厚德載物。孔子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主觀、不自以為是、不武斷,事事講一個誠字,此即內聖之道;“入局”二字則是踐行外王之道,秉持自強不息之乾德。

“局”有小局,有大局。小局如棋盤,一盤棋就是一個局;大局如天下,所有人都在局中。任何人一旦入局,就會成為局的一部分,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這個局產生影響。反過來,這個局的"場"同樣會影響局中人。這種感覺,如魚在水中,水也在魚中。


也談曾國藩的“躬身入局”

沒有入局的時候,我們可以無角度、無立場,或者還可以雲淡風輕的議論一番。但一旦入局,就必定有立場,幻想入局後還超然物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有一些局是死局,一旦深入其中,必死無疑。但在民族大義面前,常有一些大無畏之人,以身赴死,毫無怨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些人身在局中患得患失,時刻準備全身而退。

有大譽者必有大毀,世間沒有完美之事。想要做事,還想不得罪人,做一個局外人,這是沒有擔當的表現。大事如此,小事同理,一味的追求完美,最後會演變成最大的不完美。在大事面前,大部分人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就跟內在的格局和覺悟有關了,強求不得。


也談曾國藩的“躬身入局”

躬身入局還有一層意思。天下之事開始的時候都處在一種混沌的狀態,通向成功之路受到各種因緣的制約。所以很多事光坐在那兒想或者議論是沒有用的,必須先去做,做著做著自然就有了路。

所以太聰明的人有時反而成不了大事,因為這些人把各種利害得失都事先算計得清清楚楚,看到的是各種“不可能”,最後只好放棄。只有那些帶著誠心去做的人,邊走邊摸索,最後反而能走出一條路來。

其實真正的局,就是生命宇宙這個大局,任何人都在這個局中,任何逃離都是徒勞。就連試圖逃離的想法和行動,仍然是這個局的一部分。最無奈的是,一旦被命運無情地拋入這個局中,就註定了必有一死。


也談曾國藩的“躬身入局”

所以從生命的角度來說,入不入局,不是我們能選擇的。因此才有承擔一說,承擔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想不想都必然要承擔。

記得作家加繆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局外人》,書中的主角莫爾索好像一個沒有任何角度的“零”,他不願意像大部分人一樣因為害怕寂寞而甘願淹沒在大眾的群居中。於是莫爾索開始冷眼旁觀,試圖做一個局外人。

然而現實總是不遂人願,儘管莫爾索一心想做一個超脫的局外人,但最終卻無奈地被捲進了局中。莫爾索發現,他自認為的冷眼旁觀竟然也是局中的一部分,最後他甚至要為自己的冷眼旁觀付出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