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內向,其實也可以很美很美。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的人嗎?

你認為內向是一個人的缺點嗎?

我是個典型的內向者,喜歡看書,更喜歡一個人獨處。

可是父母從小就教育我。

「你要多出去走走,去跟不同的人接觸」

「在外面,要多和同學、同事聊天」

「這麼老實,將來在社會上一定會吃虧的」

他們的話語不無包含著這樣一個信息。

寧靜和內向的風格,並不是正確道路上的必需品,我應該更多地嘗試一個外向者的角色。

父母的期盼讓我試圖對抗自己的天性,強迫自己與他人交流。然而,一次次的失敗,卻讓那時的我產生自卑感,更讓我厭惡社交。

那段時間我著魔了一般扎進圖書館,鑽研起心理與哲學,企圖找到一個答案。

可是「內向」的標籤卻一直伴隨著我,直到我慢慢長大。

一、 正確看待內向的性格

卡爾·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提出了外向和內向的概念。外向指從與外界中吸收能量,內向指更多從自我接觸中吸收能量。兩者只有差別之處,絕無優劣之分。

然而世界對內向的人總有些偏見,內向者真的被誤會太久了。

世界上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內向者,這意味著你身邊每兩到三個人就有一個是內向的,他們都要屈服於這樣的偏見。一種在我們的社會上紮根了許久的偏見。

我們需要正確看待這樣的偏見,正視內向的性格。

其實,內向的人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先別否認這種看法。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教授做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這項研究表明內向的領導者們相對於外向領導而言總是會生產更大的效益。因為當他們管理主動積極的僱員時,他們更傾向於讓有主見的僱員去自由發揮。反之外向的領導有可能,當然是不經意的,對於事情變得十分激動,他們會在事務上留下自己想法的印記,這使其他人的想法可能不會很容易地在舞臺上發光。

創造《廣義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寫出《進化論》的達爾文,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喬布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們都是偏內向型人格。

二、 內向者的優勢

如果仔細觀察內向者,你會發現:

他們擅長變換思維,富有創造力;

他們好安靜,做事踏實,讓人信服;

他們洞察力強,會察言觀色,具有同理心;

他們心思敏感細膩,能注意別人忽略的地方。

但很多時候,他們好像看不到自己的優勢,所有的精力都花費在了「內向」這兩個字上。

別讓偏見矇蔽了雙眼。

世界並不是只有一種生活方式,也許內向者身上所擅長的,正是外向者所欠缺的。如果說,內向的人有一件事必須要做,那就是做自己。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

你的內向,其實也可以很美很美。

三、 內向型人的社交

我們瞭解了內向者的優勢,或許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內向的人應該更擅長解讀社交信號,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

當我第一次去面試的時候,面試全程都是磕磕絆絆的,面試結束後,我很是懊惱,回家途中反覆思考問題出在哪裡。

首先是因為準備工作做的不足,其次則是因為我過於在乎面試官的感受,不容易放開,對話時反而顯得拘謹,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後來我知道,這是“自我意識”在作祟,我會很容易地將外界發生的事歸咎到自己身上,我用了兩個辦法降低“自我意識”。

第一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Alison Wood Brooks 提出的:請你把你感受到的“緊張感”,重新定義為“興奮”——告訴自己我感受到的心慌氣短並不是在緊張,只是在興奮。這樣一個小小的認知的改變,就能讓你在公眾表現中發揮地更好。

第二是在與人交流時,預先想好最壞的情況會是怎樣,你能接受嗎?舉個例子,面試的時候,不可避免會與面試官交流,當面試結束,最壞的結果是你沒有收到該公司的offer。這個結果你能接受嗎?我想大部分人都能接受。既然最壞的結果你都能接受了,你還會過分在乎自己在交流時的表現嗎。這也會幫助你消除感受到的“緊張感”。或許這種做法有些自欺欺人的嫌疑,但還是挺好用的。

其實,內向、外向與否並不真正決定人際交往能力。

各位不妨回憶上次與人愉快交流是在談論什麼?

內向者平時沉默寡言,但遇到自己熟悉或者感興趣的事情時,他們也會侃侃而談、頭頭是道。

雙方有共同話題才是建立良好溝通的基礎

打造人脈,不如打造自己

當你有了能力,人脈自然就會拓展。

你會遇上志同道合的好友,

這些自然而然都會發生。

那些因為性格內向而感到壓抑的朋友們,別再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迷失了最初的自己

你的內向,其實也可以很美很美。

新開公眾號 行為心理院 ,期待你的加入,希望能與你共同成長。

ps:對哪個話題感興趣的,我會盡力去寫的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