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

“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

作為一個“內向者”,我從小到大,聽過很多諸如此類的話:“這個孩子總是不愛說話,好‘死氣’。”或者是“這麼多的親戚在,你也不和他們聊聊天,真沒禮貌。”我到現在都忘不了,當時的那種窘迫,真希望自己會隱身,這樣就不會尷尬了。


因為人們大多讚美“外向者”。作為一個“內向者”,我被很多人誤解,覺得我是一個很孤傲的人,或者是故意擺臉色給別人看,還有人覺得我有“病”。


我也嘗試過“表演”得很健談的模樣,但是那種“表演”讓我感覺很累,因為我知道這都是假的,所以等到談話結束,只有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我就像是洩氣的皮球一樣,我的精力被那些對於我來說沒有必要的一些社交活動吸走,強烈的疲倦感忽然襲來,讓我措手不及,我沒有精力再去做任何事情,只是想躺著,坐著,發會兒呆。


周國平說: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我很慶幸我現在不再致力於讓自己變得和別人一樣健談,花許多的時間在一些沒有必要的社交上了,因為我知道了,“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我也不必刻意去變得“外向”而迷失了自我,我接受了那個內向的自己。


“外向者”喜歡社交,因為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樣的社交活動都是他們精力的來源。而“內向者”的精力來源於他們自己的內在世界,他們更喜歡從自己的思考中獲得能量,能夠享受獨處。“外向”和“內向”都只是性格的一種,沒有說哪一種性格就都是優勢,或者哪一種性格就都是劣勢。我非常喜歡這段話:


我們讚美外向者的熱情積極,也讚美內向者的踏實專注。一個過分要求“建立關係”,要求“人人外向”的社會,是值得反思的。


內向者不必刻意讓自己變成一個外向者。內向者也有許多的性格優勢,內向者通常擁有更深刻的洞察力,能夠察覺別人忽略的小細節,對於那些小細節,我們可以試著多去思考一些更深層面的東西,可以試著去把那些奇思妙想記錄下來,我們或許不能在聚會上侃侃而談,但是我們可以用我們筆下的文字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和想法。


“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裡寫道:


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或說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感到無聊。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許多來。


作為內向者的我們更喜歡獨處,不愛社交,也就比外向者多了許多可以潛心修煉的時間。利用這些時間給自己“充充電”,多看看書,總有一天,我們能成為一個內秀的人。


希望看過這篇文章的人們可以放下對“內向者”的偏見,“內向者”也不必因為內向而自卑,願你們都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