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鑑別古瓷的幾點經驗

轉載:鑑別古瓷的幾點經驗

我國的陶器生產,假如從商周時期算起,已經有三四千年的歷史。綜合觀察歷朝以來陶器生產,都是在進展之中又有著各個朝代不同的時世獨特的風格。因為這個,理解各朝陶器在歷史進展中的衍變過程,理解各朝陶器生產的不同時世獨特的地方,就可以比較準確地去鑑識歷朝歷代的真品陶器。

通常說來,陶器的形制、紋飾、款識等,後人都是可以仿造的。因為這個,拿到一件陶器,辨別真偽的首要因素並不是這些個。當然,這些個條件,在斷代上是一定要思索問題的。譬如,歷代各朝在陶器上繪龍的圖紋都是各有獨特的地方的。以清代為例,愛新覺羅福臨朝的龍俗稱雞爪龍,龍爪畫得如同雞爪康熙朝多見弓字龍、夔紋龍雍正朝的龍頭常畫得如同鱷魚,這個之外多見螭龍紋到愛新覺羅弘曆朝,龍頭畫得像長鬚老頭一樣。嘉道多見帶魚龍,龍身很長,像一條在遊動的帶魚,弓起像蝦弓。光緒多見點睛龍,桂圓之處像是剛點上去,通常出奇有神。曉得了這些個畫龍獨特的地方後凡見有龍圖案的清代器,你就可以接合其他特點標誌,準確斷代了。但在確定真偽之前,這些個因素也只能是一些參照因素。

筆者認為,要確定一件陶器的真偽,首先要思索問題的是它的以下四個要素,那就是:要素一、看胎質;要素二、看施釉;要素三、看彩料;要素四、看有沒有真正的老舊之氣。

首先,中國陶器的胎質構成,可謂每個朝代都是不同樣的。唐代剛剛創立一段時間,用具的胎質構成比較粗。像唐三彩的胎質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較粗松。假如你見到的唐三彩胎質製作極其精密細緻堅緻,那末,這個物品肯定就是錯誤的。再如,宋元時代吉州窯黑釉盞的胎質也是比較粗松的。並且,當時工人在製造拉坯工藝時做得迅速利索,每個碗底部只用竹刀迅疾地刮一遍就拉倒,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極其表面化,很不細膩。假如你遇到的吉州窯碗修胎講究、工細,胎質又是很結實又硬、精密細緻,那末,何必看其他方面,這個碗一準是後仿品沒有疑問。如今,元青花的瓷品很受藏家關心注視。辨別元青花,除開看其施釉較厚,釉面有堆脂感,彩料使用蘇麻離青,顏色光澤濃翠,有鐵斑等等的獨特的地方外,在胎質上也有一些表面化的獨特的地方。通常元青花瓷胎體都較為厚重,大器燒成後底部常有出現裂縫。胎質細白堅緻,胎釉接合處常有妃色燧石紅形成,這種燧石紅,在器身的白釉較薄之處也會泛出一種淺紅色色來。假如元青花器釉面枯乾,胎質粗松,又沒有燧石紅,釉薄處也看不到淺紅色色泛出,那末,藏家就必須要謹慎看待。這個之外,像康熙瓷的胎質是精密細緻白晰又堅緻,但制瓷風格較為粗豪,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密細緻也存有雜質,因為這個,器底釉面上都長出點黑疵。假如你遇到的物品寫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潔,沒有旋痕和黑疵的話,十有八九是後仿品。

第二是看釉面。陶器的施釉也隨著時世的進展在不斷地變動著。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生石灰釉。這種釉與胎面的粘著力不強,施釉較薄,有流淌,還易剝落,這也是鑑識的一個要領。像鑑識唐代的彩釉器,一是看釉色有否流淌,看色與色之間是否有由於流淌而萌生的融合,二是要注意晚唐的彩釉器顯露出來的釉面的剝落和出現裂縫。此外,唐瓷通常在放大鏡下均可看見纖小的開片,而這種開片又不可以太表面化,如在一米開外就可見到,那末,這就是個仿品。南宋時期,改施生石灰鹼釉。這種釉粘致力強,可以施得很厚。所以南宋時期的陶器,如哥窯、南宋官窯、南宋龍泉窯等的用具釉色就顯得肥厚滋潤,放大鏡下還可見到未熔的石英顆粒。此外,從釉面看,從其中體現的眾多特點標誌都有幫助於辨別。像宣德、雍正等朝的瓷面都可見桔皮紋,愛新覺羅弘曆單有顏色的釉子器胎釉接合處的釉面可見纖小的鋸齒痕,萬曆、康熙青花的釉面常可見指捺水影紋,晚清幾朝陶器的底面釉上均可見高低不平的情形,俗稱波浪釉,等等,這些個都是通過仔細查看釉面所供給的鑑識根據。

第三,是看彩料。不同的時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通常說來,古代陶器所用的都是礦物料,而現代仿品則常用化工料來代替,因為這個,凡見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鑑識時加以剔掉。而礦物料在各個一段時間也都是不相同的。就拿繪青花所用的青鈷料來說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洪武朝時,有進口、國產兩種青料,進口料呈色鮮豔,國產料呈色暗淡。永樂、宣德兩朝官窯器多用進口蘇麻離青料,髮色濃豔,青花上有鐵鏽斑。成化到正德前一階段用平等青料,髮色肅靜雅緻秀氣。嘉靖到萬曆前一階段官窯器多用進口回青料,髮色豔美,藍中帶紫。萬曆後期至崇禎用石子青或浙料,除個別髮色鮮豔外,通常都清淡無華。在清代,愛新覺羅福臨早期多用石子青,後期多用浙料。中期多用浙料和雲南出的珠明料,呈色翠藍,層級分明,晚期呈色偏淡。雍正、愛新覺羅弘曆時,顏色光澤還不如康熙,層級也減少了。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依據使用青料的不同,就大概可以判斷瓷器隸屬的時代。其他的彩料也然,無論是五色或粉彩,不同的朝代所用的彩料都是有所差別的,清楚了這些個,也就可以扶助來辨別和判斷。從彩料的內在表達也可以用以區別五色、粉彩和琺瑯彩。五色器除綠彩有玻璃彩外,剩下均一抹色平塗,表情顯得不細膩。粉彩用渲染法畫,立體感強,有粉質感,外表較平而光滑,但無玻璃質感。粉彩不能做到全粉彩化,那裡面的礬紅一準是五色。由於燒造溫度高了,礬紅要流淌,因為這個,

若發覺礬紅粉化或玻化,則一準是中華民國時期的。現代工藝琺瑯彩也用渲染法畫,立體感強。有油質感,玻璃質感,沒有粉質感。由於沒有氧化鉛工藝,所以,絕無蛤蜊光顯露出來。

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要在用具上看見真正的老氣。流傳到後世品上應有使用和儲存安放的殘跡,應有因年月而留下的殘跡。發掘出來的器上應有土氣入內的殘跡。這些個殘跡,表達在用具上,一個就是由於空氣的氧化和長時期儲存安放在空間而形成的包漿。有包漿的用具上頭,便會有一層大致相似塗了薄油一樣的溫潤的油光。時代越久,油光就越強。若是青花器,那末,包漿下的青花,應是下沉的,如上所述,面有一層水一樣,俗稱水頭。新器的青花上是沒有水頭的。老的傳世品一定會有一些使過的殘跡,有擦拭痕、擦疤痕等等。這種殘跡沒有規則,是在年月的流逝中灑脫留下的,和現代新品人工做出痕跡不同,人工做的有規律性,比較生硬,仔細仔細查看,可以區分。假如用具入過土,也應有土侵和灰皮等被腐蝕的殘跡。新發掘出來的,聞之應有土香氣味。如今也有人工用酸腐蝕等辦法來做的,但不像真正的土侵和灰皮那樣深入肌理和無規律可循,聞之則有異味。如今還有在燒造時通過用釉面塗鋅來作舊。由於鋅元素在高溫下比較活躍,能促推釉面氣泡兒爆裂,以資達到作舊目標。但塗鋅作舊的瓷器,也可以辨別:

塗鋅的瓷器,高溫下氣泡兒是一次性出現裂縫,不像灑脫老化的,有時間因素介入,故而是有多有少,而不是整齊劃一的此外,塗鋅件因氣泡兒數量多出現裂縫,造成釉面顯露出來流動,放大鏡下可見屈曲的水斑紋。總之,只要是老的物品,一準有真正的老氣存留。凡找不到一點兒老氣的瓷器,判為新物沒有疑問。

上面所說的四個因素在鑑識時要接合起來考察,考察時還要接合形制、紋飾和款識等一塊兒來思索問題,如發覺有一點兒錯誤,即可通盤否決。之所以著重提出在鑑識古瓷時,要從上面所說的四大要素去著手,這是由於,這四點是現代作偽者較難仿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