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雙方都說是最偉大的戰役,二次戰役的東部戰場到底發生了什麼

朝鮮戰場上的二次戰役,被我軍譽為朝鮮戰場上最重要的勝利。在二次戰役結束的時候,我軍將戰線推到了三八線,將聯合國軍趕了回去。這種戰略上的勝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你翻看美國海軍陸戰第一師的軍史,會發現那個上面也將這次戰役定位為該師最偉大的三場戰鬥之一。究竟是大家理解的問題的角度不同,還是在戰場上雙方確實互有長短?讓我們走進歷史,瞭解最艱苦的戰役和最值得尊重的對手。

中美雙方都說是最偉大的戰役,二次戰役的東部戰場到底發生了什麼

入朝作戰

志願軍入朝作戰的一次戰役極為成功,對聯合軍造成了軍事和心理的雙重打擊,但是聯合國軍認為我志願軍實力不濟,遂又組織了東西兩線的進攻。因為第一次戰役成功殲敵萬人,志司這次的作戰目標也相應提升,基本思想是全殲美軍一至兩個師,所以不但從福建軍區調遣九兵團火速趕赴朝鮮參戰,而且加大了其他配合部隊的投入。如果簡單地解釋一下志司當時的戰鬥邏輯,就是以其他部隊完成對美軍一個或兩個師的合圍,然後讓九兵團負責攻堅殲滅。

九兵團入朝時下轄三個軍,是當時我軍唯一個四四制的兵團,所以兵力達到約15萬人,而且裝備優良,部隊戰鬥力也非常強,但是因為是倉促進入朝鮮,部隊準備不足,全兵團幾乎沒有準備過冬的衣物,而此時朝鮮戰場已達到冰點。原來計劃的戰前補給,因為戰事的迅速推進也被取消,加上補給能力不足,直至戰鬥完全結束,全兵團始終無法完全補齊冬裝,這為之後的大面積凍傷埋下了隱患。

中美雙方都說是最偉大的戰役,二次戰役的東部戰場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志願軍

聯合國軍的東線主角毫無疑問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其前身要追溯到1775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連,這支部隊不但歷史悠久,戰鬥力也冠絕美軍,其下轄三個步兵團和一個炮兵團,戰鬥人員約2.5萬人,75毫米以上火炮250多門,坦克85輛。與志願軍忍飢受凍相比,美軍士兵均配發全套的防寒裝備,戰地伙食亦非常豐富,之後世界著名的C類口糧(不需加熱就可以進食的一種野戰食品)此時已經成為美軍的標配。更不要說因為掌握絕對制空權,美軍的戰地補給、傷員運送和兵員補充都呈現了遠遠高於志願軍的水平。

中美雙方都說是最偉大的戰役,二次戰役的東部戰場到底發生了什麼

美海軍陸戰第一師徽章


二次戰役的東線部分事實上是非常複雜的,為了方便讀者,其實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個點和兩個面,這一個點就是下碣隅裡,兩個面就是下碣隅裡以北和以南。為什麼要設這一個點呢?原來二次戰役我軍展開攻擊後,美軍在下碣隅裡修建了一個機場,作為接應下碣隅裡以北被圍美軍的接應點,所有二次戰役中發生的圍殲戰鬥——柳潭裡、新興裡、後浦等等都發生在下碣隅裡以北,這些被圍美軍突圍的方向也都是下碣隅裡。而二次戰役東部戰線後期發生的戰役基本在下碣隅裡以南。

其實從戰鬥打響之後,我志願軍就對下碣隅裡進行了不停的攻擊,但是此地美軍有大量坦克機動防護,空軍又不停運送補給和戰鬥人員,加上柳潭裡、新興裡、後浦等地的突圍部隊陸續到達下碣隅裡,不久僅僅此地一處就盤踞了一萬多名美軍,而我軍的兵力、裝備和補給均出現衰竭的情況。而此時美軍認為大部分部隊已經完成集結,突圍時機已經成熟,遂放棄下碣隅裡向南撤退。

中美雙方都說是最偉大的戰役,二次戰役的東部戰場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目瞭然

美軍很快進攻到下碣隅裡以南的古土裡,僅僅稍作休整,就繼續前進直指水門橋。

在美軍大部隊到達之前,志願軍20軍先後三次炸燬了大橋,前兩次都被美國工兵憑藉著強大的後勤能力兩次修好。第三次志願軍連橋墩也一起炸燬,此時水門橋兩端的間隙長達數十米,而下面就是萬丈深淵,美軍已經無路可逃,只待增援的26軍一到,就可以完成對美軍的圍殲。

然後第一次接觸現代戰爭的志願軍指戰員沒有想到,美國空軍從日本空運了八套橋樑組件(每套1.1噸),每個組件用兩個超大降落傘完成空降,美軍工兵在兩天內竟然在天塹上造出了一座新橋。整個美軍一千多輛坦克車輛和上萬士兵就通過這座橋逃出生天,全部人員過橋後,美軍再次炸燬這座搭建的新橋,以阻止我軍的追擊。

中美雙方都說是最偉大的戰役,二次戰役的東部戰場到底發生了什麼

架橋

其間,我志願軍一直在進行阻擊抗爭,但是當年朝鮮的超級低溫和九兵團入朝前的倉促,造成了大量的非戰爭減員。有記錄的整個連隊被凍死在伏擊陣地的情況就不止三次,而且嚴重的凍傷還在大量一線戰鬥部隊繼續蔓延,九兵團的戰鬥力在迅速減弱。所以當美軍撤退到興南港附近,美海軍炮火開始地毯式打擊阻擊我軍追擊,東線戰事戰鬥基本進入尾聲,美軍主力也依靠艦船撤至後方。

二次戰役結束,我軍戰鬥傷亡約19000人,凍傷減員約29000人;聯合國軍戰鬥傷亡約14000人,凍傷約7000人。戰役的結果,我志願軍將聯合國軍趕回三八線,取得了戰略的勝利。但是美軍是在開始階段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完成了主力的撤退,所以美軍一直堅持自己取得了戰術的勝利,很多戰爭學家甚至將二次戰役的東線戰事作為一場經典戰役寫入教材,將志願軍的穿插包圍戰術進行徹底的研究,而將美軍的這次撤退稱為朝鮮戰場的敦刻爾克撤退。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兩國軍史上,關於這一戰役雙方都覺得是極其偉大的原因。

中美雙方都說是最偉大的戰役,二次戰役的東部戰場到底發生了什麼

西線的三所裡一樣是浴血奮戰

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美軍的抗寒裝備遠勝我軍,仍有數千人凍傷,這足以說明當年朝鮮低溫之罕見。而九兵團很多部隊連冬衣都沒有就進入朝鮮戰場,卻依然體現了主力部隊的優異素質,作風硬朗,前赴後繼,不惜一切代價對敵人發起進攻,正是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才是我們在朝鮮戰場上和美軍抗衡的動力源泉。但是另外一面,我軍補給能力的不足也是不爭的事實。戰後統計,在凍傷減員中當場犧牲1000人,搶救失敗犧牲3000人,這損失實在是過於巨大了。

二次戰役的東線戰事對交戰雙方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包括中央決策層在內的指揮者已經意識到在思維方式和作戰組織上,我軍已經與現代戰爭產生了脫節,美軍和美械部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擁有現代作戰理念、超強火力、高速機動、無限空中支援及充分後勤保障的美軍,一次圍殲敵一個師也極為艱難。這些總結為我軍在之後的朝鮮戰事中指明瞭方向。而美軍也意識到志願軍靈活機動的戰術是難以對付的,很多志願軍意想不到的戰術、武器還有困難出現在了之後的戰場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