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重演的历史悲剧:顾命大臣的进退与保全之道

不断重演的历史悲剧:顾命大臣的进退与保全之道


1、霍光与汉武帝的“顾命班子”

最近,团结出版社出版了作家肖仁福的力作《大汉辅国:霍光传》,这部描写西汉后期“昭宣中兴”核心人物霍光人生命运的长篇小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汉武帝临终“顾命团队”的权力人生的完整纪实。

顾命一词出自《尚书·周书·顾命》篇。记载周成王病重召见几位大臣,顾命他们辅佐其儿子康王嗣位的过程。中国历史上,从秦朝的赵高开始,就有“顾命大臣”摄政的说法。摄政,就是代替皇帝掌管朝政。能够成为“顾命大臣”的人,不仅要有能力,更重要的是绝对的忠诚,而且他们小心谨慎,又没有裙带关系作为后台,一般来说强于外戚。但是,成为“顾命大臣”虽然说是无比的荣耀,权高势大,却也充满了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毁家灭身。

霍光是汉武帝临终托孤的顾命大臣,后世将他和伊尹合称为“伊霍”,将权臣废立皇帝称为“行伊霍之事”。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识人之准,可以说没有超过汉武帝的,武帝一朝,能人辈出,正是因为武帝识人精准。武帝看中霍光的,就是他的忠诚和谨慎,因此在临终让霍光效法周公辅佐成王一般辅佐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而且还给他建立了一个“顾命团队”,除了大将军霍光本人,还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

纵观历史上“顾命大臣”的结局,能够善终的很少,很大一个原因,不仅来自功高震主,还在于顾命团队内部的分裂。一旦新君一立,新的权力格局一形成,“顾命班子”之间就会出现裂痕,最终走向破裂。

以霍光班子为例,昭帝上位以后,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权,帮助汉昭帝继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税收,减少劳役,把国家大事管理得很好。但是,朝中其他的大臣,却把霍光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非要拔除不可。

很快,上官桀、桑弘羊和燕王刘旦就形成了新的政治同盟,想要发动政变,擒杀霍光,废除昭帝。但是,其计划泄露,霍光族灭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从此成为朝政的实际决策者。四位“顾命大臣”,两位就这样在内斗中丧命,霍光本人,虽得善终,但死后也被灭族。倒是金日磾,在昭帝即位一年多后,因病去世,没有卷入这场权力旋涡。实际上,若不是金日磾过早去世,有金日磾对霍光的支持,上官桀和桑弘羊也不敢贸然发动政变。可以说,这个“顾命团队”的覆灭,很大原因来自于权力平衡的格局被打破。

之后,霍光一人独揽朝政,昭帝去世以后,先立武帝孙子昌邑王刘贺继位,由于刘贺无人君之德,霍光又将其皇位废除,另立武帝曾孙刘病已,就是汉宣帝刘询。此时的霍光,大权在握,功高震主,令年轻的汉宣帝如“芒刺在背”,由此埋下了覆灭的祸根。霍光去世后一年,霍家被灭族。汉武帝的四人“顾命班子”,除金日磾外,均不得善终。

2、刘裕托孤:霍光故事的重演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霍光废立昌邑王的例子,成为后来大臣废立皇帝效法的样板。然而,大臣废立皇帝,即便是为了天下,出于公心,谨慎如霍光者,尚且不能全身而退,后来者又有几个能有好果子吃呢。

南朝时期刘宋王朝刘裕的“顾命班子”,可以说再次重演了这样一场悲剧。刘裕是东晋末年的一位北府兵将领,先后平定内乱、消灭各种割据势力,统一南方,后来代晋自立,立国为“宋”,是为刘宋。

刘裕在永初三年(422年),计划出征北魏,但因患病而作罢。后来病重,遗命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辅助太子刘义符,是为少帝。可是,这个刘义符却是一个纨绔子弟,不仅居丧无礼,竟然在皇宫里做起生意来,还亲自买入卖出,讨价还价。而且群臣谏言,一概不听。这样的人,自然做不得皇帝,于是,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谋划像霍光废除昌邑王刘贺一样将其废除。这样,年少轻狂、行止悖乱的少帝刘义符就被这几位大臣废为营阳王,不久后,又被中书舍人邢安泰活活用门闩打死,年仅十九岁。废了太子,原则上来说,应该由刘裕的第二子刘义真即位,但是,刘义真也是一个心狠手辣、喜欢杀戮的家伙,不能立为皇帝,于是也事先被大臣们废为庶人,接着被杀。

最终,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被确定为皇位的接班人。应该说,“顾命大臣”们是很有眼光的,刘义隆确实成为继刘裕后刘宋王朝最优秀的皇帝,成就了后来的“元嘉之治”。

当初,新皇帝到了京城,徐羡之问傅亮:“新皇帝如何?”傅亮说是晋朝司马师司马昭一样的人物。徐羡之说,那他一定了解我们的赤胆忠心的。傅亮说,那可不一定。他们为了自保,又用谢晦为荆州刺史作为外援,以巩固地位。

对于废立君主这件事情,当时朝中有一个人非常清醒,就是先后担任吏部尚书和祠部尚书的蔡廓。当初,傅亮和蔡廓一起去迎接刘义隆继承帝位,半路到了寻阳,蔡廓病了,不能前行,傅亮前去道别,蔡廓就对傅亮说:“营阳王在吴地,应该受到优待,如果遇到不幸,你们这些人都有弑主的罪名,想要立身当代,能够做到吗?”当时,傅亮和徐羡之已经商量谋害少帝刘义符,傅亮听了这话,连忙派使者去制止,可惜却晚了一步。等到宋文帝刘义隆登了帝位,谢晦将去荆州任职,和蔡廓告别,问他:“我能免除灾祸吗?”蔡廓说:“你受先帝临终之命,废除昏君,辅立明主,从道义上讲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你杀了人家两个哥哥,向这个人称臣,功高震主,据有荆州重地,依照古事推断,要免除灾祸很难。”

结果,一年以后,宋文帝刘义隆就想办法杀了徐羡之和傅亮。又对自己的亲信说:“檀道济只是协从,废立不是他的主意,杀我哥哥又和他无关,我好好安慰他,他一定为我效力。”当然,檀道济的军事才能才是刘义隆要用他的真正原因所在。檀道济自然也为了国家效力,挂帅出征荆州。

谢晦听到徐羡之、傅亮都被杀了,以为檀道济也被杀了,就在荆州起兵,等到朝廷军队一到,知道是檀道济领军,就没有了斗志,军队溃散。谢晦最后也被杀。

檀道济是一员猛将,历史上“三十六计”就是他以实战蓝本总结出来的。宋文帝身体不好,常常病危,他周围的人都担心宋文帝一死,没有人对付得了檀道济,老叫皇帝杀了檀道济。最后,宋文帝终于下决心杀檀道济,找了个罪名把檀道济和他的几个儿子、手下大将下狱处死。檀道济说:“你们这是自毁长城啊。”据说,当天建业地震、地上长出白毛。

当时,北魏的军队非常害怕檀道济,听说檀道济被杀,大举庆贺说:“檀道济死了,江南那帮小儿还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军队直达长江北岸,饮马瓜州。宋文帝刘义隆登上石头城,感叹地说:“如果檀道济还在,他们怎么会来这里。”只是,这个时候感叹已经晚了。

3、不同朝代的相同结局

历史事件的结局常常让人看不透,但是历史冥冥之中却会展示某种平衡的法则。

汉宣帝诛杀霍光以后,大概是内心有所悔悟,后来弄了一个麒麟阁十一功臣图,以示纪念和表扬。但是,杀业已经形成,这种形式上的悔悟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何况,作为帝王的汉宣帝,其真实心境,又有谁知。

应该说,霍光确实是大汉的忠臣。没有霍光,就没有汉宣帝;同样,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也是刘宋的忠臣,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宋文帝。如果他们有私心,完全可以立一个更小的傀儡皇帝,甚至夺位自立;然而,这些人一番公心,为什么最后他们的结局却如此惨烈呢?

霍光家族之所以败亡,和霍光不能很好的管教和他的家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然,这是后话。人在权力巅峰,如何能够把握好自我,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废立君主的人臣,本身这一举动,就足以让任何一个君主忌惮。即便霍光能够管束好家人,也未必能够全身而退。在个人权威和安全感上,作为帝王,肯定不允许有任何一种威胁力量存在。

功臣如何巧妙地处理与君主的关系,君主如何对待功高震主的臣子,这对帝王是一种考验,对功臣也是一种考验。在历史上,处理得比较好的,应该说,赵匡胤算是非常了不起了,起码没有杀人。而功高震主,懂得自我引退的,则该数汾阳王郭子仪为第一,清代的曾国藩也算很不错了。否则,即便是周公和成王,也都曾经发生信任危机。由此可知,摄政大臣与新君关系的处理,实在是权力场中的第一难事。

大概也是历史的一种重演,西汉王朝在经历“昭宣中兴”之后,自汉元帝起,就快速衰落,最后被王莽篡位,西汉灭亡。而杀害立其为帝的四位“顾命大臣”的宋文帝刘义隆,最后竟然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之后,刘宋的几位帝王,都残忍而昏庸,刘宋王朝最后也被权臣萧道成篡位,改为南齐。这是否是历史冥冥之中对诛杀功臣的王室的另一种惩罚呢?

只是,历史从不说话,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在不断重复过去。难怪有人读了数百万字的《资治通鉴》,最后总结出了四个字——“不长教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不过,

真正认真读历史的人,还是能够从中参透玄机而能够明哲保身的。比如,前面所讲到的蔡廓,就是这样的智者。这大概就是读史的价值所在。

因此,特别推荐读者诸君读读这部《大汉辅国:霍光传》。你能读到的,不仅是西汉王朝的权力风云,更是读懂人性,懂得进退的哲学,学会在复杂的人生戏剧中保全自己。


不断重演的历史悲剧:顾命大臣的进退与保全之道


《大汉辅国 霍光传》 肖仁福著 团结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