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鮮卑人:為什麼在西魏軍隊裡,看不出是漢人還是鮮卑人

大家好,歡迎來到趣史壇,本期我們要講講漢人和鮮卑人的特徵

原本鮮卑軍事制度的核心是八部八姓,延續八部八姓的架構,宇文泰這支新軍隊也有高階層的“八柱國”。

不過領有八柱國頭銜的人,有兩個是不領兵的,一個是宇文泰自己,實質的統治者另一個是鮮卑人地位最高的“相國”,也就是宇文泰的副手。

因而雖然稱為“八柱國”,真正統兵的是六個人,軍隊也就分成六個大隊。在六柱國之下,有十二將軍,每位將軍負責兩個“開府”,所以有二十四個“開府”。

漢人、鮮卑人:為什麼在西魏軍隊裡,看不出是漢人還是鮮卑人


每個“開府”底下有兩個“儀同”,所以一共是四十八個“儀同”。每個“儀同”大概包括1000人的軍隊,這支部隊的總規模也就在5萬人左右。

如此,用嚴謹的數字給子軍隊新的、明確的層級架構。更重要地,這個架構的核心是處於“開府”。“開府”底下分成兩個“儀同”,不過一個“開府”所統率的大約2000兵力又特別稱為一個“軍”,帶領的人稱為“宗長”。

“宗長”來自鮮卑族的傳統稱號,意思很明白,表示這是一個部落的首領,是部落長,具備了親族關係與軍事關係的雙重領導身份,既是族長,也是指揮官。

宇文泰在設計這套兵制時,一方面小心地保留了表面的鮮卑傳統,另一方面卻又將名稱底下的實質內容替換掉了。

漢人、鮮卑人:為什麼在西魏軍隊裡,看不出是漢人還是鮮卑人


首先被換掉的,是原本鮮卑軍隊組織的宗族關係。雖然保留了“宗長”這個名稱,但現在一-個“開府”的軍隊和其統領者不再有宗族親屬關係了。

甚至可以說,正因為刻意保留了“宗長”的名稱,所以可以大刀闊斧地將本來源自鬆散部落組織的軍隊改造為層次井然的新編制。

其次被換掉的,是讓漢人大批進入維持鮮卑稱號的軍隊裡,從十二將軍甚至到六柱國都有了漢人。可是因為維持了鮮卑式的稱號,讓鮮卑人不會那麼強烈感覺到喪失了自己的軍隊與指揮權。

“開府”其實是宇文泰爭取關隴豪右聯盟的重要手段。一個“開府”就是招募軍隊的一一箇中心,“宗長”實質上就是招募了一支軍隊去加盟宇文泰所取得的地位。

漢人、鮮卑人:為什麼在西魏軍隊裡,看不出是漢人還是鮮卑人


宇文泰歡迎甚至爭取漢人帶著自己招募來的軍隊加入,但為了確保這些軍隊效忠,也為了泯除漢人軍隊和原有鮮卑人之間的衝突,他堅持了一個不能商量、不能退讓的條件。

這個條件是“賜姓”,也就是進到這個裡帶兵的漢人都要改姓鮮卑姓,從姓名上看和原來的鮮卑將領沒有差別。

這顯然是逆反北魏孝文帝要鮮卑人改漢姓的做法。要推動這項政策,宇文泰是有準備的,也就是除了這項不能商量之外,漢人要來加盟的其他條件都可以商量,他擺出了交換的態度,而不是採用高壓強迫的姿態。

放棄漢姓改胡姓,能交換到的重要的權力,就是參與軍事的領導,得到更穩固的軍事安危保護。這樣的安排顯然有效,許多關隴大姓接受了這樣的交換條件,進入宇文泰的軍隊裡。

漢人、鮮卑人:為什麼在西魏軍隊裡,看不出是漢人還是鮮卑人


像李虎,就賜姓大野李弼,賜姓徒河趙貴,賜姓乙佛楊忠,賜姓埔六茹,等等。如此一來,在軍隊的領導層就不容易看出是鮮卑人還是漢人,大有助於緩和鮮卑人的反彈,減少源於種族的部隊內部衝突。

漢人得到了可以在西魏、北周的架構裡建立並帶領自己的軍隊的權力,鮮卑人得到了讓漢人改姓歸服的象徵尊嚴。裡子、面子各有所得,也各取所需。

好了,今天的古史就講到這裡 了,承蒙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