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仅仅做了九个月皇帝,为何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很好?


皇帝的历史评价与其在位时间的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看他做过什么,也与他所处的立场有关。明朝的嘉靖与万历皇帝在位都超过四十年,可历史评价并不高,反倒是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评价甚高。

朱高炽仅仅做了九个月皇帝,为何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很好?


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庙号仁宗。“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配得上这个字的君王,整个历史上都寥寥无几,这也说明朱高炽在位期间行过仁政,拉拢过不少士子。

一、调整儒法之间的比例

古代君王治国,一般都是外儒内法、法儒结合,只是形势的不同,侧重点不一样。

明朝以武力取天下,刚立国时,朱元璋虽然也重视儒家教化,但整体上还停留在法家层面,对外征战;对内严刑峻法,大开杀戒,许多功臣与饱读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身首异处。

朱高炽仅仅做了九个月皇帝,为何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很好?

朱棣通过篡位当上皇帝,在执政思路上,不仅没有调整为儒家路线,反而越走越远。对外多次用兵,为了耀武扬威不惜成本地下西洋;对内下手丝毫不让其父,打击建文帝的臣子,对方孝孺诛十族、杀解缙等人,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朱高炽仅仅做了九个月皇帝,为何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很好?


朱高炽继位之后,很快就改变了明朝的治国理念,将王朝的运行路线调整到儒家的轨道上。

朱高炽首先平反了一些列朱棣制造的冤案,比如方孝孺、解缙等人,许多人还官复原职,重新起用之前被贬夏元吉和吴中,从而为其赢得知识分子的拥护;

叫停了郑和下西洋,节省了国家开支;不再对外征战,由进攻改为防守;

对内轻徭薄赋,厉行节约,废黜许多严刑峻法,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朱高炽在位虽不足一年,但他的儒家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儒学也得到发展。相比明朝的其他帝王,说朱高炽是仁君并不为过。

朱高炽仅仅做了九个月皇帝,为何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很好?

二、与文臣同一阵营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也是朱元璋钦点的燕王世子,是合法性最强的继承人。然而朱棣却不喜欢朱高炽,更倾向于朱高煦。

朱棣当皇帝后,在太子的人选上出现犹豫,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建文帝”,而朱高煦颇有雄才大略,还立有军功。正因为朱高炽仁弱的个性以及先天的嫡长子优势,所以他得到文臣的支持。

朱高炽仅仅做了九个月皇帝,为何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很好?

在一帮文臣的劝说下,朱高炽成了太子。朱棣去世后,也是文臣的精心安排,朱高炽才顺利继位。在朱高炽通往皇帝的路上,他始终与文臣处于同一立场,当皇帝后又改组内阁,给了支持他的文臣丰厚的回报。

朱高炽继承皇位,顺应了儒家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他的措施,也代表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利益;他的理想,与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朱高炽给了儒家知识分子实惠和施展抱负的空间。

朱高炽仅仅做了九个月皇帝,为何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很好?


掌握历史书写权的正是与朱高炽同一阵营的文人,他们得了朱高炽的实惠,自然不会吝啬赞美之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雍正,辛苦工作十三年,好事干了很多,骂名倒是不少。归根到底,朱高炽这辈子其实就干了一件事:不得罪读书人,重用儒家士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