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往事(酒席陪客)

陪客是豫北平原沿袭很久的一种习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农村,村里不管谁家办事,也不管大事小事,只要需要摆摊喝酒,一般都要找人陪客。尤其一些比较大的事情,比如红事(结婚),陪客是必须有的。

办红事的时候,陪客的任务主要是陪娘家人,有主陪、次陪之分,有的场合为了显示出场面的隆重,或者是为了表达出自己真诚的心意,还有三陪、四陪的设置。当然,这主要是男方主桌上的陪客,其他桌上就不会有这个级别的待遇了,虽然也有陪客,但陪客的配置就简单多了,有个倒水倒酒端菜的就行。主桌上陪客的有四个人,客人才三个,这是想以绝对的优势,陪而胜之。至于平常摆摊喝酒,陪客的人选相对就随意多了,对劲的朋友,街坊邻居都可以,人数多少也没有多少讲究,多个也行,少个也中。

豫北往事(酒席陪客)

家里办事找陪客的时候,一般会找哪些人呢?陪客自然是有一定的人选的。首先,主陪的几个人里面,一定要有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有头有脸的或者在村人的眼里混的不错的,村里的支书、村长都行,在外边上班的人有时也是合适的人选,这个人能喝不能喝都中,主要是用来衬托主家在村里的份量,说明在村里混的不赖,人缘还不错,主家有面子;还要有个能喝,能猜枚的人,这个人是陪客的主力军,客人喝的如何,能不能喝得,吃的怎么样,对这次的宴席满意不满意,全靠此人周旋;一个懂里多、会说、能接上话茬的人来做主陪也是必不可少的,他能随时接上各种话题,会巧妙地引导着话语的走向,掌控着整个宴席的局面,让整个氛围能够尽量地轻松自然和谐,不出现冷场的情况。还有一个是家族里年长德高的长辈,客人一般会坚持让他坐在主位上,这是尊重,是礼节,是我国优良的传统尊老爱幼的具体体现。

客人也会选出他们里面相应的人员,坐在相应的位置。一般他们会尽量要求坐在一起,或者一个桌子上能多坐一个己方的人,但大多搁不住陪客的热情,最终会按照陪客的安排落座。重要的客人坐在主要的席位上,其他客人次第落座。

主要的陪客陪着主要的客人,其他陪客,是村里那些和办事的人家对劲的人、自己家里的人,他们陪着坐在旁席的客人。

就坐以后,陪客会殷勤地倒上茶水,敬烟,并点上,寒暄一番。说些天气、庄稼、奇闻异事、各种八卦,或陈述、或补充、或评价、或感慨。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听得人不断附和提问,气氛欢快而又热闹。瓜子、糖自由来窜忙的人端上,陪客的人及时殷切地招呼。有时老的话题已经结束,新的话题还未提出,陪客自会勤快地端茶倒水,让烟点火,缓和冷场的尴尬,趁机思索一些新的有共性的话题。客人中也会有人提出新的话题,冷场的情况是主客双方都会尽量避免的。

豫北往事(酒席陪客)

时间在双方的寒暄中度过,聊天只是陪客内容的一部分,坐席上菜喝酒才是主题。时辰一到,窜忙的人就会适时端上酒菜。

菜是依据办事人家个人的家庭情况,由主家和厨师商量提前定好菜单,然后主家根据大厨开好的菜单去市场买菜,买来以后,蔬菜部分由那些来帮忙的本家的妇女择好洗净,荤菜部分由厨师或帮厨的半拉子厨师自行操作,洗、切、蒸、煮。菜买来以后交给厨师,由厨师全权支配,就连主家人也不能再随意使用。不然,上席的时候漏了什么(不够),掉了链子,厨师是不会负责的,并且还会不愿意主家。

上菜有上菜的讲究,那个时候,豫北平原大多数地方的规矩基本相似,上菜是八六四居多。

八的意思是先上八个喝酒菜,凉拼热炒,只要利于下酒就行。大多数情况下都少不了这一个菜——花生米,炸、煮皆可,受叨,叫做奉陪到底菜。八个菜陆续端上,菜上两个或四个以后,只要是偶数,就开始倒酒喝起。陪客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本领,让客人喝得、喝到位。我记得最初用的是小酒盅,能盛二钱左右,有规矩是要先平喝三个,然后敬酒,一般要敬三个,喝两个,陪一个;也有喝三个,陪一个的,不一而足。几个陪客的人会一个一个的来敬,敬下来,一般不会少喝。后来酒器换成酒盏、酒碗、酒杯,能乘的酒越来越多。

劝酒的方法五花八门,什么高低柜,有的地方叫做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用火柴盒做参照,火柴盒分别竖立、横立、平放,在透明的杯子里倒相应的酒,按顺序依次喝完)、六三一(第一碗六次喝完,第二次三次喝完,第三次一次喝完),还有其他好些种,各种喝法应运而生。

各种喝酒方法的产生,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招待好客人,不让客人受了委屈。那么喝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尽了主家的心意?用当时的标准来评判,是必须让客人喝趴下几个。

酒宴结束,客人送走以后,几个陪客的人一般会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互相评判一下,为下一次陪客总结经验,如果成功的陪倒几个客人,自然也会炫耀自得一番,作为成功的例子在村里流传。

豫北往事(酒席陪客)

但有时候也会遇到喝酒猜枚都比较厉害的客人,陪客的人在喝酒、猜枚、劝酒各个环节无法战而胜之,反而被客人陪倒。为了村里的面子、荣耀,陪客的人只好轮番而上,有时也能扳回一局,有时却全军覆没,都被撂翻,成为陪客人的痛,当然,这也会成就客人的名声,成为客人四处炫耀的资本,客人会因此而名声大振。其他村里陪客的人再遇到,自会更加小心应对。

由于猜枚,也流行了几句话,什么"焦作哩煤,好枚。陈召哩煤,点火就着。"是说猜枚人的水平的。在猜枚人的嘴里,猜枚的十个数也被喊的很有艺术的韵味,什么"一家亲,哥俩好,三星照,四季财,一把手,六六顺,巧七枚,八匹马,九枚九,全出来。"有时后面带一个"了"字,如"八匹马了",余味悠长深远,能提起人们更大的酒兴。当然也有其他叫枚的喊法,比如直接喊数,等等。总之,只要和你要喊的数字有关,都可以作为叫枚的喊法,比如"一"还可喊为"一心一意""一风吹""一马平川""一条心"等等,喊法虽然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来的女客人自然有女陪客陪伴,除了个别的女子喝白酒,大多数的人都是喝点甜酒,喝点水,她们主要是拉拉家常,互相客气谦让,说些家长里短。

白事也有陪客,但由于心情原因,在酒上不再讲究。办三周的时候,会稍稍热闹一点,但远不如结婚时的喜庆热烈。

平常小事请客,或有客来访,自也有陪客之事,但陪客者多是亲近之人,主要是聊天喝酒说事。陪客的只是倒茶倒酒而已,不会过分劝酒,喝得了事。偶而有喝杠的,也会拼酒一番,但是绝不会刻意去分个高低输赢。菜也不再那么隆重,不上八六四,只要是双数就行。

酒喝到一定的程度,开始上所谓的大件,也就是六个大菜,是热菜。这个时候,一般上个菜,就要喝一番。尤其上鱼的时候,有点讲究,鱼头一般要对着坐在主位上的人,要喝个鱼头酒。喝鱼头酒的人有时会自己喝个,有时要找个人陪着一齐喝,就会说什么要按照"头三尾四bu la五"的讲究,就是鱼头照着的人喝三个,鱼尾巴照着的人喝四个,鱼身照着的喝五个。酒喝不喝,喝多少,争究推让一番,说说笑笑,一番喝酒。鱼头酒喝过,鱼头照着的人要用筷子摁住鱼头,或用盘子里的菜叶子盖住鱼眼,才能开始吃鱼。为何如此,现已无可考证。

最后四个是吃饭的菜,用碗乘装。酒足,吃饭,饭饱,喝水寒暄,最后送客。很是热闹,显出村人待客的热情。

后来,村里出现了专职从事陪客主事的人员,他们每次出场,都会收取一定的报酬,劝酒的时候,也是话头让到就行,在喝酒方面,喝或不喝也不会再很去讲究,当然,一般也不会少喝。

再后来,习俗改变,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喝酒开始随意而适量,主人,尤其是客人嫌有陪客的人在场,吃喝起来不能自由随便,也不畅快,会把陪客的人劝离撵走,只剩下自己人,吃喝起来就自由随意多了。慢慢地,主家也不再找陪客的人了,只找一两个主事之人,到时候去喝酒吃饭的地方把场面话喊上一番,这样大家都比较随意,主人客人也都愿意如此这样。

如今,社会发展,家庭富裕,村里办事安排的席面可以说是一年比一年好,菜的种类也越来越丰盛,可是人们却越来越感觉不到那个时候菜肴的香美,人们之间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和深情。

那响彻一个院子、甚至半道街的让酒声、猜枚声逐渐从人们的耳边消失,那种让人感到心里暖和和的热和劲也逐渐从村庄消失,留给我们的只有追忆……

岁月如水,我们到底在追忆什么?红尘来去,我们到底在期盼什么?相思无数,灵秀了乡村的记忆;落梦飞花,撩拨了时光的前尘。是记忆撬开相念的心扉,一束回忆,一泻千里。其实人生过往,总有些温暖安抚了落寞的情怀,一份牵挂,无休无止。总有个事物在心底幽居,想念的痛,渲染了生命的寂寂,入骨的疼,又丰盈了岁月的旖旎。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种感觉仿佛从来没变过。不知道从何而来,也不知去往何处,回忆已无处不在。回忆中带着希望的风笛咏叹调,总是会让人想起什么,又期待什么……就如迷雾中的水珠,晶莹闪亮,似远若近……

作者 李东方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