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原創不易 抄襲必究)

“動畫大師”宮崎駿幾乎填補了每個人對“動畫”的幻想,他總是能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為我們創造出繽紛多彩的神奇動畫世界,他的作品總能在不同時刻給人以不同的感觸,《千與千尋》亦不例外。

2001年《千與千尋》在日本上映,榮獲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52屆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等9項大獎,拿下日本總票房第一。

18年後,這部奇幻之作在中國大熒幕上嶄露頭角,豆瓣評分9.3,這部宮崎駿的經典之作再一次掀起了一場熱議。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執導、編劇,柊瑠美、入野自由、中村彰男、夏木真理等配音,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

影片講述了少女千尋在和父母搬家途中,穿過一條隧道,誤入“神靈世界”,被“神靈世界”裡的美食所吸引的父母大塊朵頤之後變成了豬,為了解救父母,千尋不得不留在這裡,適應這裡的生存法則,歷經種種考驗後成長,併成功救出父母離開的故事。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宮崎駿的影片,每一次看都能有不同的收穫和感觸,而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更是能看到不同的層面。

天真無邪的孩童,能看到《千與千尋》中奇幻的“神靈世界”,看到勇敢無畏的千尋,看到形單影隻的無臉男,看到白龍和千尋純真的友誼,看到的是一幕幕故事。

而穩重成熟的大人卻能在《千與千尋》中看到現實,千尋父母對物質的貪慾,無臉男對精神的貪念,湯婆婆對權財的慾望,千尋巨嬰寶寶他們的成長等等。

作為宮崎駿隱喻較多的一部影片,《千與千尋》有著太多的話外音,關於誘惑貪慾、關於金錢地位、關於孤獨成長,每一次看都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感受,本文從影片中的誘惑、權財、成長3個方面來看《千與千尋》的現實。

  • 關於誘惑:燈紅酒綠的誘惑,總會牽動人內心的貪慾
  • 關於權財:至高無上的權財地位,容易讓人迷失身份
  • 關於成長:考驗重重的成長路途,勇敢無畏才是出路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01 關於誘惑:燈紅酒綠的誘惑,總會牽動人內心的貪慾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千與千尋》中,宮崎駿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奇幻多彩的“神靈世界”,在“神靈世界”裡有著讓人眼花繚亂的美食,有著富麗堂皇的宮殿,更有著奢侈迷醉的人們,而這樣的想象和設定正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寫照。

孩子看可能看到的是影片中美味可口的佳餚,宏偉壯觀的建築,甚至是千尋父母變豬的神奇和魔幻,而大人卻能從這奇幻的“神靈世界”裡看到現實:燈紅酒綠的誘惑,太容易激起人內心的貪慾。

《說文解字》中提到過:“貪者,欲物也。”

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貪婪的慾望蠢蠢欲動,然後支配著人做出一些錯事,甚至是違背道德原則的事,在《千與千尋》中,宮崎駿便為我們再現了面對誘惑時,人內心貪慾的躁動。

  • 千尋父母

影片中,千尋同父母誤入“神靈世界”後,父母被眼前琳琅滿目的美食所吸引,象徵性地喊了幾聲老闆,無人應答便坐下來開吃,大塊朵頤之後卻變成了豬,千尋在一旁說:“老闆來了會罵的!”,可爸爸卻說:“錢包和信用卡都帶了,到時候隨他要。”滿臉“壕氣”卻不曾想貪吃導致自己變成了豬。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漢劉向在《說苑·敬慎》中曾說過:“夫徼倖者,伐性之斧也;嗜慾者,逐禍之馬也。”

意思是說貪圖會成為追逐禍害的快馬,即貪慾成災

宮崎駿創造的“神靈世界”是一次考驗,在這個燈紅酒綠的世界裡,充滿了誘惑,一眼望去全是富麗堂皇的建築,而引入眼簾的美味佳餚更是讓人垂涎欲滴,無論是從食慾、物慾還是貪慾上來說,千尋父母都沒有經得住考驗。

面對美食的誘惑,他們便已經挪不開腳步,而更不敢想象他們如果進入“油屋”之後的樣子,可能會如“油屋”裡的人一般,貪慾成災,為了金錢地位開始阿諛奉承、卑躬屈膝。

在這個紙醉金迷的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存在著太多的誘惑,面對誘惑,很難有人做到像千尋那般鎮定,影片便是通過千尋父母的面對誘惑時內心產生的貪慾來告誡我們:別貪(吃),會變成豬(怪物)。

  • 無臉男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無臉男無疑是影片中讓人感觸頗深的一個人物,他是以一個虛無縹緲、孤獨無依的形象出現在觀眾視線裡的,而這正是宮崎駿賦予他的人物性格特徵,他是一個極其孤獨,缺愛的人物,因此在感受到一點點溫暖之後,他才會貪戀這種感覺。

你可能會說無臉男雖然進入“油屋”之後變壞了,但是他卻大把大把地把金子往外送,他沒有貪,那就錯了,如果說千尋父母的貪慾是物質,那無臉男的貪慾便是精神。

站在橋上自卑孤獨的他第一次看到了千尋時,就被這個小女孩的善良所吸引,於是一路跟著她來到了“油屋”,站在雨中的他就像是一個孤獨無依的幽魂,可千尋卻為他留了一扇門,而這扇門恰好打開了他孤獨的心房,溫暖了他的內心。

貪戀這份溫暖,無臉男才開始在“油屋”裡想盡辦法見千尋,為她“偷”來藥浴,為了吸引她變出了大把金子,但是千尋並不會被這些物質所吸引,於是,他便開始“吃人”,以此博取千尋注意的眼神。

中世紀波斯詩人薩迪曾說:“貪心會使雪亮的眼睛失明,貪心會使魚、鳥在網中喪命。”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無臉男對溫暖的那份貪慾矇蔽了他的雙眼,就像千尋說的那樣,他其實是善良的,只是進入“油屋”之後才變壞了,這是因為他沒能抵得住精神誘惑,內心的貪慾促使他丟失了善良的本心。

莎士比亞曾說過:“貪慾永遠無底,佔有的已經太多,仍渴求更多的東西。”

千尋父母的貪吃終究讓他們變成了豬,無臉男的不知足也最終讓他迷失自我,而這些都是面對“神靈世界”中的誘惑所產生的內心貪慾,影片正是以千尋父母變豬和無臉男變壞的貪慾悲劇告誡我們:貪慾終會害了自己,面對誘惑我們該如千尋般堅定不移。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02 關於權財:至高無上的權財地位,容易讓人迷失身份,忘掉自己

影片中,來“油屋”消費的客人都是“有錢人”,而作為“油屋”的最高管理者,湯婆婆更是視財如命,無疑她是權力地位的代表。而作為湯婆婆的手下,白龍擁有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在“油屋”裡幹活的人都害怕白龍,因為他代表著湯婆婆,是影片中權利的化身。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小孩可能會看到湯婆婆五光十色房間,可能會看到湯婆婆的巨嬰寶寶,也可能會因為白龍和千尋的真情而動容,但大人卻能從湯婆婆和白龍的身上看到現實。

  • 湯婆婆

集權利地位和金錢財富於一身的湯婆婆,無疑是權財地位的代表人物,她標誌性的形象便是“穿金戴銀”,閃耀碩大的鑽石無不彰顯她的奢靡,每次看《千與千尋》都會被她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所觸動,不是因為“見錢眼開”,而是因為她權財背後的現實諷刺。

她剝奪人們的姓名,然後讓他們在這裡給自己幹活,而作為“油屋”裡最有錢,最有權,最有地位的人,她還是不滿足。

當“腐爛神”(河神)洗完澡留下很多金子時,她會誇獎千尋讓她賺了一筆,當無臉男變出大把金子的時候,她也會跟上去想要獲取,甚至面對無臉男她也會變得“低頭哈腰”說:“您再稍等一會兒,千馬上就來了。”

要知道,所有人一開始都當無臉男是個妖怪,可當他能變出金子時,就連至高無上的湯婆婆也會畢恭畢敬。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平行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的人權。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湯婆是宮崎駿筆下資本家的代表,她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以及財富, 但她還是會為了更多的權財而去剝削壓榨甚至忘卻了自己最珍貴的之物該是什麼。

在錢婆婆把巨嬰寶寶變成小老鼠後,白龍和湯婆婆曾有過一段對話,他對湯婆婆說:“你還沒發現嗎?你的珍貴之物都已經被調包了。”令人驚訝的是,湯婆婆第一時間竟是去檢查自己的金子。

這一諷刺性的刻畫,將湯婆婆對於權財的追逐展現的淋漓盡致,而影片正是通過這一諷刺性表達,讓觀眾陷入了一個反思:那些因為權財迷失身份忘卻珍貴的人,該多麼可悲。

  • 白龍

塔西佗曾說過:“權力慾是一種最臭名昭著的慾望。”

白龍在我們眼裡是“正面人物”,因為他不僅僅是主人公千尋的朋友,更是幫助千尋度過考驗,最終走出“神靈世界”的人,我們羨慕於白龍和千尋的真誠友誼,他們會為彼此努力付出,我們感動於他對千尋的照顧,會想盡辦法幫助千尋,但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白龍,其實是權利的代表。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雖然他是被迫成為了湯婆婆的手下,替湯婆婆辦事,但他還是被湯婆婆賦予他的權利所影響,在這個世界裡,他忘記了自己的名字,也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只記得他是“油屋”裡冷酷的管理層。

“油屋”裡的人對白龍的印象大致都是冷酷又有些兇,大家都不敢接近白龍,這是他“高處不勝寒”的權利表現,而這權利卻也讓他迷失了身份,忘記了自己曾叫“琥珀川”

小孩從湯婆婆身上看到了萬貫加身,從白龍身上看到了英俊瀟灑,但大人卻能看到他們隱射出來的現實,在我們身邊也存在著很多為了金錢地位“磕破頭”的人,他們為了權財迷失善良的本心,為非作歹,不惜代價,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

影片正是以權財的代表人物作為諷刺和反面教育,呼籲我們:不要為了權財地位迷失自我。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03 關於成長:考驗重重的成長路途,勇敢無畏才是出路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成長無疑是影片的核心主題,經歷了種種考驗的千尋不再是一開始那個愛哭愛撒嬌的小女孩,而是成長為一個懂事穩重的人,而影片中成長的不只是她,更有湯婆婆的巨嬰寶寶。

面對考驗的成長路途,千尋選擇了勇敢無畏地面對,面對舒適的圈子,巨嬰寶寶最終走出,而這將是他們成長的開始。

  • 巨嬰

作家尼爾·唐納·沃許曾說:人生開始於舒適圈的盡頭。

巨嬰寶寶一直呆在湯婆婆為他一手打造的“溫室”裡,沒人打擾,沒人傷害,堆積如山的玩具讓他無憂無慮,可這樣的舒適圈其實是毀了他,他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沒有看過外面的多彩,如“井底之蛙”一般遇到事情只會“大哭大叫”

而在錢婆婆用魔法把他變成小老鼠後,他才走出了舒適圈,跟著千尋一起去了錢婆婆那裡,一路上,他跟千尋一起經歷磨難考驗,最終回到了湯婆婆身邊,而回來的他早已不再是那個只會哭鬧的巨嬰了,而是真正地成長了的孩子。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在回到“油屋”前時,湯婆婆準備訓斥千尋,他卻對湯婆婆說了這樣一句話:“要是惹小千哭的話,我會討厭婆婆哦。”

德西得烏·伊拉斯謨曾說: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快樂的頂點。

在沒有踏出舒適圈之前,巨嬰寶寶並“不是”他自己,他只是一個沒有想法,缺乏思考,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的存在,但當他跟隨千尋一起解救白龍,經歷考驗之後,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成長為真正的自己。

  • 千尋

當千尋剛來到“油屋”時,她不懂得給幫助她的鍋爐爺爺說“謝謝”,也不會給照管她的小玲說“請多關照”,也不知道進門前要敲門,遇到事情膽怯又愛哭。

“是個沒教養的小丫頭!”

“一看就知道很笨,又撒嬌又愛哭!”

這是湯婆婆對千尋的第一印象評價,而那時的千尋的確是個愛哭鬧愛撒嬌,沒長大的孩子,但在“神靈世界”裡經歷了成長的考驗,她勇敢無畏的勇氣使得她找到了出路,最終成功解救了父母。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在最後千尋解救了父母要離開“神靈世界”時,白龍對她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只能送你到這裡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頭。”

別回頭,往前走,人生的路就是充滿了重重考驗,但我們都要有勇敢無畏,頭也不回往前走的勇氣,這樣我們終會找到出路。

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在其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中提到:

每個人都要給自己一點兒危機感。因為生活永遠在變化中,而變化就意味著危機。

別以為目前的舒適是一種享受,享受慣了這種舒適,你也就變成了呆子、傻子,最終必將一事無成。

人生是一段充滿考驗的路途,每個人都要面對成長帶來的各種變化,可能孤身一人,可能脆弱不堪,也可能被父母安排好了舒適圈,但世界這麼大,我們總要自己去經歷一些事情,然後才能真正意義上成長。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踏出舒適圈,笑著面對,重重考驗的人生路途中,勇敢無畏才是成長的出路。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04 結語:

奇幻的“神靈世界”是宮崎駿創造出來的,但其實,在“神靈世界”裡我們所看到的種種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

如千尋父母一般,面對誘惑因為一時貪慾而遭遇災禍的人,如無臉男一般,面對誘惑迷失自我的人,如湯婆婆一般,為了金錢地位不擇手段甚至走上邪路的人,如白龍一般,為了權力地位忘卻自我的人,也有如巨嬰寶寶一般,一直活在父母創造的“溫室”中的人。

大人總是能從《千與千尋》中看到這些現實,因貪慾變豬的千尋父母最終被千尋解救,因權財地位失去寶寶的湯婆婆最終也等回來巨嬰寶寶,因在舒適圈成長而只會哭鬧的巨嬰寶寶也成長了。

宮崎駿以美好的童話故事為我們這個“神靈世界”的紛繁複雜畫上了句號,但現實並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我們更應該從影片中思考這3點。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 第一,面對誘惑,堅定初心。

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中充滿了太多的誘惑,人人都想成為人上人,每一次誘惑都是對人內心的考驗,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依然選擇堅定初心,這才是我們克服誘惑的方式。

詹姆斯·艾倫曾說過:當被慾望控制時,你是渺小的;當被熱情激發時,你是偉大的。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沒有童話故事,我們沒法依靠魔法抵禦貪慾,只有靠著自己的堅定意志來抵擋誘惑,時刻反省,時刻警醒,時刻提醒自己。

  • 第二,面對權財,堅守原則。

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擁有家財萬貫的身價,這大概是很多人的夢,而在現實生活中,會有人因為想要實現這個夢而努力,但卻也會存在著有的人,因為想要獲得金錢地位而選擇不擇手段,做起違背自己良心的事,甚至是你觸犯道德法律底線。

面對權財,我們要堅守自己的做人原則,更要堅守道德和法律,然後再去努力,這樣得到了權財才是踏實的成就。

  • 第三,面對考驗,勇敢無畏。

人生是一趟有去無回的旅途,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考驗,然後達到終點站。

父母製造的“溫室”,膽怯懦弱的內心,這些都將是成長路上的絆腳石,面對前行路上的考驗,我們要勇敢無畏地往前走,如千尋一般,保持初心,不回頭,這樣終能找到出路。

【注: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瑣碎閒談

能碼字,能追夢,治癒系90後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癒最孤獨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