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隨意和孩子開玩笑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

不要隨意和孩子開玩笑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

閱讀了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說真的,有很多說法都說到我們心底裡去了:很久以來,我們對學校教育寄予的期望太高太多,而家庭教育的功能及重要性卻被嚴重低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是還原。它讓人看到學校教育的有限性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看到“教育”不在宏大的口號裡,而在日常生活細節中。在書中,我學到了很多,比如說要引導鼓勵孩子多閱讀,因為一個不閱讀的人是矇昧的,一個不閱讀的家庭是無趣的,一個不閱讀的民族是淺薄的;如何引導孩子識字;如何讓孩子自覺地少看電視;如何引導孩子評價老師;如何應對老師的“暴力作業”;如何從孩子的不是中,找出值得表揚的地方,給孩子良性暗示和正面刺激等。但也有些觀點我是不敢苟同的,比如說:完全不批評孩子;把孩子的天性或者說個體尊嚴放到了至高無上的地方;力使孩子不受任何挫折打擊。只能說,每個孩子的個體成長都是不一樣的,父母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是全篇一律。但有一點感觸良深:做父母也是要學習的;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知不足者好學,學然後知不足。

正是因為學習,所以在尹建莉老師這本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我也收穫很多,從中找到了一些與我家小朋友教育過程密切相關的感悟,

最大的一點就是:不要隨意和孩子開玩笑。

今年國慶假期,按原定計劃,一放假,我們就要回廣西老家給外婆過生日的:一是出來上班那麼多年,每年老人家過生日都是我們的上班時間,不方便請假回去;二是今年國慶假恰逢外婆的60歲生日,想著帶著家樂回去和外婆一起歡樂幾天。沒想到計劃跟不上變化,假前一週,爸爸不小心把腰給扭傷,不得不臥床靜養,要開八九個小時的車更是不可能的事。把這個事和小朋友說清楚,倒也能理解,還知道關心爸爸要多休息,但肯定心裡多少還是有點遺憾的:國慶長假,就只能每天都待在家裡啦。沒想到國慶當天,阿姨打來電話,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住幾天,說小表弟唸叨家樂哥哥很長時間了,而且2號姨丈還計劃帶他們去海邊。一聽說可以到海邊去游泳,這傢伙就樂開了花,急忙收拾好自己的衣物準備出發了,全然沒有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難過感。

為了鍛鍊小朋友的獨立能力,我們雖然有點擔心離開身邊的他有沒有不適應,但也一直沒有打電話或者發信息問阿姨,就想著讓他放飛自我,獨自開心幾天吧。2號下午,阿姨在從海邊回來的路上,發來幾張相片,說小朋友和表弟在海邊玩得不亦樂乎,還說過兩天再去接吧,要帶他們去逛超市、吃好吃的。我和爸爸想著這個假期沒有辦法帶他出去走走,也就讓阿姨繼續辛苦兩天,同意了,並順手把阿姨發給我的幾張小朋友在海邊游泳、玩沙子的相片存到手機裡。

三天後,我們把在海邊曬得黑乎乎的小朋友接回家。幾天不見,貌似他和我們親近了很多,晚上洗澡後他突然問我:“媽媽,這幾天你有想我嗎?”聽到他這麼黏糊的問話,我當時也沒有多想就來了一句玩笑:“沒有啊!”話音一落,就看到小朋友眼眶紅紅的把臉擰到一邊去,我瞬間就後悔了,那時那刻,雖然忍住沒有再說什麼,但心裡真的是覺得自己的玩笑過分了。第二天午睡的時候(爸爸在小朋友的房間薰藥,小朋友臨時到我們房間和我一起午睡),他側躺著看著我,看著看著,突然眼淚就掉下來:“媽媽,這幾天我在阿姨家都有想你的,可是你說一點都不想我!”當時,我真是無比後悔自己的玩笑話,看著他那麼難過,我巴不得給自己一個耳光,多想收回自己的無心卻傷害到小朋友的話。但我沒有如此神力,只能盡力挽救了:“媽媽和你開玩笑的,怎麼可能不想你呢!”深受打擊的小朋友還是半信半疑:“真的嗎?”“肯定真的啦,我和爸爸在家一直都在想你的。想你在阿姨家適不適應;想你去海邊玩得開不開心;還在想姨丈帶你和小表弟去吃了什麼好吃的。不信,你看,阿姨發了相片給我,我和爸爸都看了。這張,你和表弟在挖沙子,還有這張,你們三個在海里游泳呢……”幾張相片看下來,終於讓小朋友相信:這幾天不在家,媽媽還是想他的,昨天說不想,只是和他開了個玩笑而已。

破涕而笑的小朋友瞬間興奮起來,和我說起在海邊游泳與在游泳池游泳的不一樣,告訴我說他嗆了一口海水,鹹得要命,他都馬上把水吐出來了……看著他興奮的樣子,我都覺得有點後怕,如果當時不是把相片存下來,能這麼順利把這個梗度過去嗎?如果無法自圓其說,肯定會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無法磨滅的陰影:原來他心心念唸的爸爸媽媽一點都不關心他,不想念他啊!慶幸加後怕,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不要隨意和孩子開玩笑,因為家長說過的任何話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跡,好痕跡產生好影響,壞痕跡只能產生壞影響。


不要隨意和孩子開玩笑,還體現在不要讓孩子有“怕”上面。尹老師在《不怕小動物》一文中就寫到不要讓孩子有“怕”:不怕小動物,也不怕“大灰狼”,不怕“警察”,不怕“鬼”,因為“怕”是一種很痛苦的體驗。

小朋友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鼓勵他自己睡一個房間,自己睡一張床。我們住學校宿舍,不是套間,而是單獨的房間,他的房間和我們的房間還隔著一條走廊。但小朋友還是不知者無畏,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他還是有點怕的,但經過我們一段時間的鼓勵,以及他親身體驗發現:自己已經長大,不能再跟爸爸媽媽睡一起,而且單獨睡一個房間也沒有什麼。時間一長,他就習慣了每天晚上自己下蚊帳,自己蓋被子,偶爾不方便,就讓爸爸媽媽幫關一下燈。小朋友這個獨立睡覺,總體來說還是很棒,不用我們怎麼操心,但這個平衡持續到二年級暑假,差點被奶奶的一個玩笑打破了。

暑假到家,小朋友樂滋滋地和爺爺奶奶說起自己在學校表現很好,在這麼多教工子女中,他是第一個勇敢地單獨睡另外一個房間的。奶奶本來是很高興的,但高興之餘卻和小孫子開了句玩笑:“你這麼小就單獨睡啊?你不怕‘鬼’嗎?”小朋友當時還沒有“鬼”是什麼的概念,但還是很好奇問我:“媽媽,‘鬼’是什麼?很可怕嗎?”我對此也不知道怎麼解釋,就只能簡單地說了句:“世界上根本沒有鬼,你不用擔心。”但這句簡單的話並不能把小朋友心中的好奇抹掉,相反,更激發他的求知慾,他去問堂哥堂姐同樣的問題。堂哥為了讓小朋友搞清楚這個問題,在電腦上搜素了一番,帶著堂弟、堂妹,穿上防彈服,躲在被窩裡瑟瑟縮縮地看鬼片。最後,好奇的下朋友得到了滿足,懂得了這個虛擬的概念,使“鬼”的形象更具體化。於是收假後,問題來了:小朋友不敢單獨睡覺。(暑假期間,為了培養小朋友和堂哥的感情,都是讓他們兩個人睡在一起,因此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爸爸很奇怪地問他:“這麼勇敢的小朋友,都自己睡覺一年時間了,現在怎麼啦?”小朋友弱弱的一句“我怕鬼。”瞬間把我們兩個雷倒了:誒呀,奶奶幹嘛和小朋友開這樣的玩笑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從心理疏導開始,再次告訴他世界上是沒有鬼的,他和哥哥姐姐看的鬼片,都是虛構的;然後說他先睡覺,媽媽在旁邊陪一下;再到後面的“把房間門打開,讓走廊的燈光照到房間裡面去”。過來很長時間,他才恢復正常,又能勇敢地單獨睡覺了。

尹老師說,好像有一種說法,在所有消極感受中,比如悲傷、焦慮、壓抑等,懼怕是最折磨人的。人生“無怕”也是一種難得的境界,這需要從童年開始,從具體的小事做起。成年人,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引導,更不應該開不必要的玩笑,讓孩子對某種事物產生懼怕感。


不要隨意和孩子開玩笑,也代表著不要捉弄孩子。說起“捉弄”孩子,可能有人會理解為“逗”孩子,但尹老師認為:“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逗”孩子是以孩子的快樂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以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孩子快樂的事件。而“捉弄”孩子,是成年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尹老師說起女兒圓圓被爸爸同事捉弄的事,對孩子影響很深。對此,我也是深有感觸的。我家小朋友不是個善言的孩子,甚至說思想要慢上半拍。有些朋友會故意逗他,把他急得支支吾吾說不出話,甚至有時急得都想掉眼淚。有的時候,小朋友做錯了事,我在一本正經教育、引導他的時候,更有甚者在旁邊添油加醋:“你媽媽怎麼這麼兇啊!什麼都管著你,換個媽媽算了!”說真的,我是很不喜歡別人那樣逗他玩,尤其是說這樣和我教育孩子“對著幹”的話!我願意相信他們講這樣的話是沒有惡意的,也願意相信他們僅僅是覺得我家小朋友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下鼻子,一笑就沒事了。但我作為媽媽,卻真真正正感受到這些行為對他的心理造成了傷害。他本來就是個膽小的孩子,總是面對其他人,尤其是成人這樣那樣的玩笑,他會感覺更不安,自尊心受損,社交恐懼也增加了。

後來,再有朋友在孩子面前開類似的玩笑,我就很堅決地制止了,告訴他們,以後我教育孩子的時候,請他們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做任何的評論。也許這樣會讓對方不甚高興,但在孩子教育面前,我還是堅持這樣。因為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他們覺得這樣好玩,但不曾想,我們在事後下了多大的功夫來引導小孩,爸爸甚至忍不住說孩子:“你要知道,世界上沒有人比爸爸媽媽對你更好。任何說你爸爸媽媽不好的人,都是不對的。別人的爸爸媽媽再好,也不會給你吃,給你穿!”我知道,孩子爸爸是真著急了才會說這樣的話。我更知道,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為了自己的一時之快而隨意和孩子開玩笑,捉弄孩子,不管是自己的孩子,還是他人的孩子,都不應該!有什麼事比孩子更重要呢?

都說教育的美妙境界是有心而無痕。無論作為老師,還是作為父母,我們在孩子教育的過程中要多學習,多思考,用心地去面對孩子,儘量做到無痕教育。自然無痕,是教育最美妙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