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被抹黑的“頑童皇帝”——淺析明武宗朱厚照應州之戰

本文為本人原創,如需轉載,請通過評論、私信、微信公眾號後臺留言等方式與我聯繫,轉載請註明出處。

可能被抹黑的“頑童皇帝”——淺析明武宗朱厚照應州之戰

【摘要】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在過去幾百年史學家的筆下一直是一位荒唐至極、昏聵可笑的皇帝,他做的任何事也都打上了“荒唐”、“昏庸”的標籤。本文結合史料並加以邏輯分析,對這位可能被抹黑的“昏君”所指揮的應州之戰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朱厚照;應州之戰;小王子


大明(1368—1644),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性格迥異的明朝十六帝,或仁厚或殘暴,或明智或昏惑,或注重賢能勵精圖治,或任用小人擾亂朝綱,鑄造了一段長達276年充斥著光明與黑暗、蓬勃與腐朽、壯烈與悲涼的歷史。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憲宗皇帝第三子,生母是孝穆紀太后。在位期間,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明朝再度中興盛世,史稱“弘治中興”。孝宗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歲。孝宗去世後傳位太子朱厚照,即明武宗。

明孝宗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只有一個妻子的皇帝,他與張皇后感情極好,沒有其他妃嬪,只有四個級別較低的夫人。孝宗與張皇后原本有兩個兒子,次子朱厚煒早夭,長子朱厚照就成了獨子。

《明史》對孝宗皇帝評價極高,稱其“恭儉有制、勤政愛民”,這位皇帝在史學家眼中無疑是一位百年難得一遇的賢主,朱國楨(晚明學者)有云:“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然而這位政治上幾乎完美堪比聖賢的明孝宗卻英年早逝,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繼任者,他的獨子朱厚照是千年難得一遇的“頑童皇帝”,將老爹打下的好底子玩得烏煙瘴氣。孝宗臨死前曾嘆到,再給我幾年,太子就能成熟了,可惜他這個獨子太愛玩了,給明朝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然而,數百年來諸部史書上對這位貪玩的皇帝的評價似乎有不少偏頗之處。畢竟即便如隋煬帝那般殘暴荒淫的昏君,其歷史功績也沒有被史學家們所忽視,縱使溝通南北的大運河當時只是為了皇帝一人下江南遊山玩水,客觀上卻也造福了後世千百代。然而縱觀史料,原先的史學家們對明武宗朱厚照所做的任何事彷彿都是嗤之以鼻,凡是他做的事都打上了“荒唐”、“昏庸”的標籤。筆者無意為這位“頑童皇帝”翻案,只是通過史料和邏輯分析,闡發自己對歷史的一點看法。

一、明朝與蒙古的攻守變局

明朝在滅亡北元后,蒙古騎兵集體性地回退到大草原,並很快恢復了勇猛善戰的個性,許多人嘲諷明朝沒有乘勝追擊,徹底滅亡蒙古,比如閻崇年在百家講壇裡就曾嘲笑過這一問題,並宣稱“從明清兩朝對於蒙古關係的處理上,可以看到清朝勝於明朝的地方”,個人認為,這種論調有不當之處,因為明朝初期的蒙古勢力要遠比清朝初期強大得多,元朝雖滅,但是那是一種遊牧民族集體性的撤退而並非是覆滅,當時的元帝國在北方草原依然是統一的,元順帝依然以大元皇帝的名義向四大汗國發號施令,而當時的明朝正面臨一個戶口減半、民生凋敝的爛攤子,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君王都會首先採取防禦的政策,即先鞏固住收復的河山,防止北元勢力的捲土重來,集中時間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朱元璋的這一做法還是正確的。與此同時,朱元璋也採取了一系列的進攻措施,頻繁地向漠北進攻,雙方互有勝負,明朝在初期量力而行所進行的一系列軍事打擊,不但沒有拖延恢復經濟的步伐,反而是為北方地區爭取到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而北元帝國則在這個過程裡漸漸走向衰落,藍玉指揮的捕魚兒海大捷(1387)可以說是徹底宣告了北元政權的覆滅。我們不應該忽視藍玉的這場戰役,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明朝對蒙古戰爭的一個轉折過程。如果說在此以前,明朝面對的是一個統一的北元政權的話,那麼從此以後,九邊重鎮的對手就變成了鬆散的部落首領。從軍事意義上說,明朝在北部的軍事威脅也是大大減輕了。

從1368年明朝的建立到捕魚兒海大捷,這可以看做是明蒙關係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明朝對於蒙古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朱元璋並沒有因為頻繁的北伐而虛耗國力,明朝的經濟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另一方面,明朝推行的衛所制度正蠶食著蒙古的土地,我們可以注意一下洪武末年的明朝地圖,明朝的北部邊境已經大體推進到今天內蒙古一帶,萬里長城可以說已經成了第二道防線,這種層層蠶食的方法對於鞏固邊防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農業民族要想戰勝遊牧民族,僅僅依靠騎兵是不夠的,農業民族的優勢在於生產能力和相持能力,但是這需要國家的統一和政治的穩定做保證。任何一個生產力先進的農業民族,如果不是內政出現問題,遊牧民族是很難有機會勝利的,西晉、北宋和明朝的滅亡恰恰從反面說明了這一點。

從永樂帝即位開始,明朝的北部防禦又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遷都北京從軍事角度上說,是有利於明朝以北京為中心,進一步向北方擴張並鞏固邊防的。但是永樂皇帝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將朵顏三衛贈送給了蒙古人,這一錯誤決策所造成的後果實不亞於北宋未能奪回幽雲十六州。洪武時期,明朝在北部邊地的一系列衛所不是孤立的據點,而是連成一體的防禦體系,各個衛所之間遙相呼應,並逐步向北推進,經過了洪武時期的苦心經營,明朝衛所形成了以點帶面的局面,但是朵顏三衛的失去卻打破了這一戰略體系,朵顏三衛失去後,明朝在關外的各個衛所之間失去了有效的連接,連蒙古部落軍隊都抵擋不了。北元時代,面對統一的北元政權,明朝可以層層推進,蠶食蒙古草原,而北元分裂後,明朝面對已經分裂的蒙古部落,卻漸漸將防線退至長城一線,最終造成了天子守邊的結果。

永樂皇帝為解決蒙古問題,發動了五次北征(永樂八年徵韃靼,永樂十二年徵瓦剌,永樂二十年徵韃靼,永樂二十一年徵韃靼,永樂二十二年徵韃靼),這五次北征雖然有效地打擊了蒙古貴族勢力的侵擾破壞,保障了邊境的安寧,但也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蒙古各部落運用自身機動性強的優勢,採用“游擊戰”,最終保留了能日後再度崛起的實力。

明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鎮在奸宦王振的鼓惑和挾持下,決意親征,最終兵敗土木堡,喪師數十萬,自己也做了瓦剌的俘虜。雖然于謙與朝中忠臣及時組織北京保衛戰,擊敗也先大軍,保住了京師。但明朝也由盛轉衰,對蒙古的軍事戰略也徹底由進攻轉為防禦。

明朝從建國以來,就不斷受到蒙古的騷擾,延續了二百餘年。明政府雖把對付蒙古勢力作為邊防的重點,採取了種種措施,但無論是進取,還是防禦,卻都一直未能消除北方的禍患。直到隆慶五年(1571),明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其餘蒙古諸首領也被封為都督同知、指揮同知、千戶、百戶等職,並恢復貢市,蒙古與內地經濟交往得以正常往來(史稱“俺答封貢”),明朝與蒙古才開始保持和平友好的關係。清人魏源曾對此作過較為公允的評論:“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弛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賜。”論述很是深刻。

二、一代梟雄小王子

元朝滅亡後,北元分裂形成的韃靼部落的主要首領,被明朝人稱為小王子,前後有多位小王子,時常進犯明朝的北部邊境。正德年間,也有這樣一位小王子孛兒只斤·巴爾斯博羅特(一說與正德交手的那位小王子名為伯顏猛可),時常進犯明朝北境。

這位小王子和他的父親達延汗巴圖蒙克都是草原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兩人在位期間數與瓦剌爭戰,擊敗瓦剌,又先後翦除以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等為首的割據勢力,統一了漠南蒙古各部,後來著名的俺答汗也是他的兒子。在《明史》的《武宗本紀》中,“小王子”也是一個屢屢登臺亮相的人物:

(正德)六年(1511)三月,小王子侵河套。……十月,小王子侵陝西,搶奪人口牲畜萬餘。十二月,小王子攻宣府,殺守備趙瑛、都指揮王繼。
(正德)七年(1512)五月,小王子攻大同,陷白羊口。
(正德)九年(1514)九月,小王子攻宣府,破懷安、蔚州。

“小王子”於是成了明朝北疆的噩夢,然而面對邊防的廢弛和蒙古人的肆虐,朝中大臣卻似乎並沒有武宗那般熱衷於軍事,亦或是義憤填膺。

正德十二年(1517),小王子率精銳騎兵五萬,再度犯邊。

此時,已經給自己改名為“朱壽”的正德皇帝在宣府已經嗅到了戰爭的氣息,於是即日起程,到達陽和前線。歷史上被當做一次笑話看待的“應州之戰”即將打響。

三、應州大捷——真正的大捷?

關於“應州大捷”,《武宗實錄》和《明史》上對其記載不多,對戰果更是一筆帶過:“蒙古軍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這實際上是在說明軍戰敗了,皇帝不僅吃了敗仗(雖然損失並不大),這場“荒唐”的戰役更是證明正德“昏庸”的又一鬧劇。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應州之戰作出了自己的推測:

其實這是一個常識問題,編書的人似乎忽略了一個數字,那就是交戰雙方的兵力配置。還是這本《武宗實錄》,記載了當時雙方共約十萬人參戰,除去預備部隊和後勤人員,當天直接參戰的應該不少於六萬人,這個數字換到今天,也差不多是六個師的人馬。試想這麼多人擠在一起近距離肉搏,而且一直從清晨打到下午,怎麼可能只有十六人陣亡呢?……


其實從史書上看,大臣的做法還是很矛盾的,他們所說的傷亡人數少到了可以,其實大臣們也不是什麼傻瓜,就算編纂,也會要編纂的真實一點,可是為什麼史書上寫的傷亡這麼離譜呢。其實可以這麼理解,照兄所說的都是實話,應州大捷也的確是沒有摻水的一場大戰。戰後的百官因為他以前的成績,認定了他只是在吹牛,也是大臣對於皇權的挑戰,然後,卻也不乏能人志士,在朝堂之上,與百官爭論,最後他們達成了共識,大臣在史書上留下的這一筆,似乎讓人清楚直白的看到了應州非大捷而乃敗退。但是那些保皇派,從小受教育,要忠君愛國的人也很有辦法,於是史書應州大捷這裡的傷亡人數上留下了一筆“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看起來是明軍敗了,其實不然。讓人看了只覺得實在是鬧劇,覺得這本是個笑話,任誰也不會相信這麼離譜的傷亡。實在是哭笑不得,那也只能是笑而不語了。
再看朱厚照兄的表述:“我親自消滅一人。”有人認為是在吹牛。但仔細分析一下,他說的很可能是真話。他貴為一個皇帝,在萬軍之中十分顯眼,大家都在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當眾撒謊是非常掉價的。更何況,如果他要撒謊,也不用只說殺一個,隨便吹自己殺了幾十個,豈不是更有面子?  

所以,結論是:朱厚照被抹黑了,應州之戰被人抹黑了。……
可笑的是,這個人抹黑的時候破綻百出:“是後歲犯邊,然不敢深入。”
才死了十六人,蒙古軍隊居然就幾十年“不敢深入”,這小王子的名聲也太圖有虛表了吧。  
在明代的所有戰役中,本來就不顯眼的應州之戰在人為因素作用下變得可有可無。但就是這場毫不起眼的戰鬥,成了朱厚照勇猛無畏的唯一證明。

個人認為,當年明月的分析有一定道理,應州之戰的實情很有可能與史書上記載的有很大出入,這很可能是一場真正的“大捷”。

大臣們為什麼要抹黑這一場戰役(當然,在此只是以這種可能性做前提)?

1517年,小王子剛到邊境的時候,正德皇帝準備御駕親征,藉此體會戰爭的實況,並且檢驗幾年來練兵的成效。文官們對這一驚人之舉竭力阻撓,首先是一個視察長城的御史不讓他出關。這樣的事情很容易解決,他隨即下令解除這個御史的職務而代之以一個宦官。他出關之後採取了同樣的辦法,即不讓任何文官出關。前後四個月,北京的臣僚幾乎和皇帝完全失去聯絡。送信的專使送去極多的奏本,但只帶回極少的御批。

所以應州之戰時朱厚照身邊是沒有能記載當時戰況和戰果,而且級別夠高的文官的(都被堵在京城裡了),皇帝自己又不能親自記錄,至於武將和士兵,識字的都沒幾個,更別指望他們能為皇帝記點什麼了。

於是要記載當時的戰況和戰果只好回京城,而京城的大臣們在這件事上顯然是鐵了心地要和皇帝唱一回反調。

正德皇帝是否具有大將的才略,現在已經無法判斷,只能確定的是,他在1517年的那次戰役中曾經親臨前線。1518年冬天,他再度親臨西北邊疆,正好遇上大風雪,從者瑟縮委頓,他卻精神煥發,始終自持武器,端乘坐馬,堅持不用舒適的乘輿。這些本應該被認為是難得的長處,但在文臣的心中卻變得完全不可理解:為什麼一個皇帝會放棄九五之尊而把自己降格到一個不識字的武弁的地位?這種惶惑以至憤慨,真正的原因是皇帝挖空了他們苦心構築的政治體系。這個體系以仙鶴、鷓鴣、獬豸等標誌,無數的禮儀磕頭和“四書五經”中的詞句堆砌而成。正德雖然沒有用明確的語言,但卻用實際的行動對它作了全部的否定。

正德皇帝“荒唐”的一生給他的繼任者也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萬曆皇帝在1572年登極時,他那位富有情趣的叔祖已經去世51年了。雖然如此,正德的一生所為仍然沒有被人忘記。如果說過去由於文官們沒有防備而讓正德任意妄為,那麼這一教訓正好成了歷史的殷鑑。他們決心不再讓朝廷的大權放在一個年輕人手裡,聽憑他任意使用,而是要設法把皇帝引進他們所崇奉的規範裡。文官們讓他從小接受翰林的教育,注意他的家庭生活和私人活動,尤其防止他接受武官和宦官的不良影響。在後來鬧得滿城風雨的立儲問題,其實也是把他納入規範的一種節目,其目的在於使他懂得皇位的繼承乃是國本,必須取得眾人的公認而不能憑一己的好惡作出不合傳統的決定。

萬曆皇帝缺乏他叔祖的勇氣、積極性和尋找快樂的情趣。他從小開始就沒有一大體會到自由的意義,也不是憑藉自己的能力而獲得臣下的尊敬,所以就難怪乎他不能向臣下提出明確的主張了。他讀過有關他叔祖的記錄,深知文臣集團只要意見一致,就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既然缺乏堅強的毅力,這個孤立無援的皇帝只好一再向臣下屈服。然而他又不是一個胸襟開闊足以容物、並以恕道待人的皇帝,他的自尊心受到損傷,他就設法報復。報復的目的不是在於恢復皇帝的權威而純系發洩。發洩的對象也不一定是冒犯他的人,而是無辜的第三者。積多年之經驗,他發現了最有效的武器乃是消極抵抗,即老子所謂“無為”。於是,萬曆皇帝創造了27年不上朝的記錄。

正德十五年(1520),南巡途中的武宗於清江浦(今江蘇淮安市)垂釣,不慎掉入水中,雖被左右救起,但身體每況愈下。次年,武宗病死於豹房,終年31歲,葬於昌平金嶺山東北的康陵。

這位“頑童皇帝”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充滿了傳奇色彩,他一生貪杯、好色、尚兵、無賴,所行之事多荒謬不經,為世人及後世所詬病;同時他又處事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應州大敗小王子,精通佛學,會梵文,還能禮賢下士,親自到大臣家中探望病情,甚至痴情於藝妓。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武宗,卻很難看到一個完整的武宗。明代自英宗正統朝以來,國勢漸弱,或許,如果武宗能夠兢兢業業,盡心盡力,是完全有可能做一代明君而成為中興之主,甚至能開創不亞於明太祖和成祖的輝煌武功而功垂史冊,但他恣意妄為的行徑卻為後人所訾議。幽幽青山綠水間,康陵中靜靜地安息著武宗。對於他奇特的一生,後人依舊會不斷地評說下去。


欲知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頭條號:岸晴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