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无奈,沧桑压过了豪情,人生俱是无常


李世民的无奈,沧桑压过了豪情,人生俱是无常

虽说古来帝王家多血腥而少亲情,为了帝王宝座什么龌龊事都有。尤其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之中。可是单独到李渊的家庭来说,李世民少年时代可是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皇权的血腥和冰冷对这个家族而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熟悉。

李世民的无奈,沧桑压过了豪情,人生俱是无常


而就李世民整个贞观年间的治世理念以及对待功臣旧臣的态度来看,要彻底把这个人的私德和公德划开,说他公德很好但私德不好冷酷无情心狠手辣似乎也不对劲。毕竟帝王也是人,他只要不是精神分裂是没办法把自己彻底划分成两个属性的。所以李世民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杀兄逼父,我不觉得他自己内心深处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他没错。

李世民的无奈,沧桑压过了豪情,人生俱是无常


确实他终其一生这个道德包袱是甩不掉的,也许慢慢会淡化,然而自己儿子的夺嫡案终究会把一切又清清楚楚地翻出来。我们无从得知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是用什么心情处理了自己嫡长子的谋反案。或许那一年他终于懂了自己的父亲,然而在内心深处与父亲和解的后果是更加无法与自己和解。有人评李世民的诗“无丈夫气”。也许历尽世事走到生命后期之时,即使江山在握,内心深处,也只觉得沧桑压过了豪情,人生俱是无常吧。

李世民的无奈,沧桑压过了豪情,人生俱是无常


确实,玄武门对李世民的影响应该是非常深远。杨广其实就死在少年得志觉得天下事不过尔尔,因为他做事太容易了。而看太宗同样少年得志,而继位后他的很多思想非常辩证,或者说“先进”,这种觉悟哪里来的?一个可能就是在不世军功到玄武门之间的那四五年里煎熬出来的,欲望、亲情、忠孝、理想,进而无路,退不甘心,源自灵魂深处的天人交战。这样的煎熬之后李世民看待世界的深度一定是发生了变化的。

李世民的无奈,沧桑压过了豪情,人生俱是无常


正如央视拍的那部关于玄武门事变的纪录片,玄武门事变是贞观之治的前奏,因为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弟弟还有那些侄子们,李世民心中永远存在着愧疚和不安,这也使得他没有重蹈炀帝 的覆辙,成为千古明君。玄武门之变的本质,是以皇帝李渊为首的“前朝遗老”与以秦王李世民为首的“新朝功臣”之间的矛盾,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为了夺取真正的统治权而发动的“二次革命”。而李建成的悲哀就在于,这两个集团,无论哪一个,都跟他没有核心关切。作为父亲,要说狠下心来杀了这个儿子,于公于私李渊都做不到。其实杨文干事件是最好的机会,顺势易储,台阶都递到李渊眼前了。可是吧,高祖心里迈不过隋文帝那个坎儿,何况太子也没啥问题,何况天下毕竟快要太平了。

李世民的无奈,沧桑压过了豪情,人生俱是无常


何况身为父亲和皇帝被儿子这么算计不恼火也不可能。徐徐图之吧,削弱秦王府就是了。所以玄武门事变不是李渊纵容儿子造成的,李渊的手段从常理上没任何问题。问题在于李渊没有认识到他儿子不是能按常理考虑的,玄武门事变是他没有主动易储造成的。这也不能怪他老人家,毕竟我们现在纵观史书他们家这情况也是独一份。

李世民的无奈,沧桑压过了豪情,人生俱是无常


所以我总觉得,李世民后来对李渊依然芥蒂很深的原因就是李渊没有易储而导致他最终只能走向军事,一辈子都受玄武门的阴影影响。但这其实也怪不得李渊,只能说时也命也。李渊后来肯定也后悔过,早知道会变成这样一早就让李世民当太子了。可是都晚了。玄武门对于李渊李世民的家族来说是个巨大的悲剧,不管怎么去解释这场军事的必然性甚至说合理性,对于当事人李世民而言,他要承担的道德谴责和道德包袱都非常沉重,而且没人帮得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