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内,171条政策驰援房地产!救楼市如“救火”?经济日报回应

虽然大家一提到房价就感到头疼,可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房地产行业就是经济的“压舱石”。

从投资额来看,中信建投证券曾发布过一组数据: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的统计最早从1986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2018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超过了12万亿,是1986年的1200倍,年均增长24.8%。

注意这两个数字:1200倍,年增长24.8%!

这样的速度,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与之相比,更关键的是,在房地产逐渐壮大的过程中,还拉动了上下游数十个行业的扩张。

有数据显示,在本轮房价上涨潮尚未启动的2015年,房地产最终需求的变化对于GDP的拉动作用达到了9.9万亿,占GDP的14.6%。

按投入产出延长表来计算,房地产对建材、金属、化工、金融、批发零售、交运仓储等行业的拉动作用超过了20%。

3个月内,171条政策驰援房地产!救楼市如“救火”?经济日报回应

对各个城市来说,房地产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开发商卖出去房子,购房者涌入城市扎根,上游地价攀升,卖地收入增加,城市基建更新速度加快,“盘子”才能越做越大。

以2019年为例,从40个典型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来看,2019年达到了28609.1亿元,同比增长18.6%。

其中,杭州、上海、广州、北京和南京五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排名位居前五位,这5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总额合计超过9400亿元。

因此,在2020年遭受短期事件冲击后,无论是考虑经济的活跃度,还是各个城市的收支,救房地产如同“救火”,一旦房子卖不出去,房企不愿拍地,工地无法顺利复工,影响的是数十个行业的产业链,几百个城市的基建。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今年各地发布如此多的救市措施了。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多发,在2月份高达单月75次历史纪录的基础上,3月单月再次发布了60次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

整个一季度,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171次,而2019年同期只有104次,同比上涨65%。

也就是说,3个月的时间内,各地发布了171条政策驰援房地产,其中既有缓解房企现金流的预售条件放松,也有提高购房公积金额度的需求端提振措施,还有减税降费等诸多利好。

3个月内,171条政策驰援房地产!救楼市如“救火”?经济日报回应

比如,仅2月12日一天,就有上海、浙江、西安、无锡、南昌五地发文,为房企纾困。

随后,济南、天津、南京等多个城市明确土地款可申请延期或分期缴付,放松预售条件。

2月19日,已经实行4年土拍成交捆绑开发商卖房的苏州,取消了现房销售、封顶销售。

进入3月份,又有山东住建厅宣布符合条件的房地产项目适度降低预售条件,广东江门15条措施稳楼市,鼓励外地人才在限购区域买首套房。

到了4月份,内蒙古赤峰鼓励个人购房,二手房交易税财政100%补贴,湖南资兴年底前购房给契税补贴、鼓励团购和房企让利销售,兰州将商业地产贷款首付比例从七成降至五成。

密密麻麻,如过江之卿。

这些城市有多少呢?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4日,已有超过90个城市发布了不同程度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要知道,每个月统计局发布的权威房价指数构成里,全部加起来也只有70个城市而已,克而瑞、中指院等研究机构平时监测的重点城市不过30-50个罢了,中指研究院发布的百城房价指数的样本城市总共是100个,超90个城市都在“援救”楼市,足以说明房地产对地方上来说有多重要。

不过,密集的松绑措施下,我们却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发布后又撤回。

自节后至今,已经有7个城市楼市调控政策出现 “1日游”的现象。

3个月内,171条政策驰援房地产!救楼市如“救火”?经济日报回应

先是河南驻马店,2月21日提出降低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随后从官网撤下,按原政策执行。

随后是广州,3月3日明确商服类项目未完成规划报建手续的不再限定最小分割单元;商服类项目不再限定销售对象,已确权登记的不再限定转让对象。在3月4日,政策又重新发布,撤销了这条规定。

还有济南,3月15日提出“预售监管资金即征即返”;“在先行区直管区范围内购买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商品住宅的,不受济南市限购政策约束”。

两天后的3月17日,新版政策中关于预售监管集资即征即返、不受济南市限购政策约束等表述删除。

还有宝鸡、青岛、海宁和荆州。

3月12日,陕西省宝鸡市政府发文明确,各银行要积极争取降低首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政策,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40万元提高至50万元。就在新政仅仅公示不到12小时,即遭到下架处理。

3月24日,“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

4月10日,青岛发布“限时100天取消限售”,3天后,青岛市住建局下发通知,不仅对限售规则做出调整,而且删除了人才购房优惠政策、青岛外出求学大学在校生买房享受青岛户籍购房政策等相关规定。

4月22日,荆州发布通知称,决定停止执行4月20日发布的楼市调控政策。

驻马店、广州、济南、宝鸡、青岛、海宁、荆州,这些城市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楼市调控“一日游”?

原因很简单,在“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任何给楼市松绑的政策必须要适度,不能过火。

举个例子,像西安、上海、杭州、无锡给房企现金流予以支持,还有减税降费的优惠,从供给端给楼市减压,这样的政策对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但是,像以上7个城市动辄降首付、放松限购,直接刺激楼市的“需求端”,会导致市场投机情绪盛行,撤回也就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部分城市存在投机情绪升温的苗头。

拿最近的深圳楼市来说,根据新华社4月23日的报道,一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近年“经营贷”利率在4%—7%之间波动。而当“经营贷”利率低于房贷,且实体经济疲软时,“经营贷”就存在流入楼市的套利空间。

3个月内,171条政策驰援房地产!救楼市如“救火”?经济日报回应

这位银行客户经理算了一笔账:“按照我们行现在的利率算,贷款300万元,房贷月供约16000元,如果用‘经营贷’的话,算上利率和每年的资金过桥费,平均月息约11000元,每个月能少付5000块。”

楼市出现过热现象,必然会引来调控的高度注意,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4月22日,针对近日深圳房抵经营贷资金流向问题,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贷款一定要按照申请贷款时的用途真实使用资金,不能够挪用,如果是通过房产抵押申请的贷款,包括经营和按揭贷款都必须要真实遵循申请时的资金用途。

他表示,银保监会要求银行一定要监控资金流向,确保资金运用在申请贷款时的标的上,对于违规将贷款流入到房地产市场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

银保监会选择在此时发声,一定有其深刻的用意。

正如央媒《经济日报》在4月23日的评论文章中回应的那样:自2月份以来,各地均面临较大经济发展压力,而保持楼市平稳健康发展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抓手。

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个别地方出台政策过于随意,部分政策明显触碰“红线”,只有牢牢守住“房住不炒”大原则,楼市调控政策“N日游”这种怪事方能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