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復課,有6條“私人訂製”的重要提醒,請老師查收!

居家學習即將結束,“神獸”們紛紛要回到學校,開啟新一輪的線下學習。對老師而言,復課之後還有哪些需要值得注意的地方?學生如何從網課的“非常態”轉變為復課後的“常態”?線上的管理經驗還有必要延續嗎?6條提醒需要仔細看看~

面對復課,有6條“私人訂製”的重要提醒,請老師查收!

一、不讓“小隱患”變“大麻煩”

疫情期間,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復課之後,學生們全部回到教室,怎麼保證他們的安全,高質量的學習,教師就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

孩子居家學習時,空間獨立,進入公共空間後,每個人的舉動都會影響旁人,比如口罩佩戴不到位,對著人打噴嚏,和朋友聚集等,都可能導致一些復課的隱患,變成大範圍的麻煩。教師不僅要做好防疫準備,還要讓學生遵守一些防疫公約,讓大家共同的班級成為一個安全有序的環境。

做好防疫準備:

1.儲備防疫物資,如準備愛心防疫“隨身包”。

2.做好教室消毒。課間對教室要開窗通風,保證教室內空氣的流通。放學後對教室徹底消毒滅菌,阻斷病毒細菌的傳播。

3.向學生和家長做好方案解讀。班主任要反覆強調方案中學生和家長應知應會的內容。

4.正確測量體溫,堅持填寫每日體溫檢測表。開學後孩子所接觸的環境要比居家學習時複雜的多,更需要家長重視每日體溫檢測工作。

5.隨時關注學生身體狀況。

學生需要注意:

1.注意清潔衛生,按照正確的七步洗手法洗手。

2.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養成講衛生的習慣。

3.上廁所有序排隊,做到兩人間隔1米距離。

4.作息有規律,不亂買零食。

5.時時佩戴口罩,不隨意觸摸口鼻眼。

6.口罩等垃圾一定要投放到指定地點。

7.適量運動,鍛鍊身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8.每天上報健康狀況。

9.如身體出現發燒等異常情況,及時上報班主任。

10.規範就餐秩序:

(1)分批就餐能減少飛沫的傳播。

(2)餐前規範洗手,認真洗手不玩水,洗完手之後不亂甩水。

(3)保持隊列距離,前後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不追逐打鬧。

(4)就餐過程文明,就餐過程中儘量不說話,打噴嚏,要朝地面。

(5)放置班級名單,餐廳中放置班級學生名單,組長記錄孩子就餐情況。

二、不讓“線上成果”變“復課泡沫”

開學後,網上學習的效果如何,關乎學校復課後課程內容、課堂組織形式、學生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居家學習和復學後的教學,二者如何更好過渡、銜接?

1.制定知識內容清單,將線上所學內容進行雙向細目表的制定,明確等級要求,發給學生逐項評估掌握情況。

2.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知識清單繪製思維導圖,建立知識框架,捋清內在聯繫,在繪製的過程中審視自己在相關知識上的掌握情況。

3.發佈問卷調查,分主題、分考點地統計學生學習情況。

4.拿到學生反饋後,教師要全局考慮,分析學情。掌握較好的內容開學後就少講或由學生講,掌握不好的內容就巧妙設計,或與新課結合建立知識圖譜,或獨立安排課時進行難點突破。

5.讓學生自行列出考點,設計考題也是很好的做法,教師對學生提交的考題進行精選,彙編成摸底卷,在開學時供集體測試使用,這樣做既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又便於教師掌握學生所學情況,找出問題,後續跟進。

6.在正式授課中還應注意學生個體輔導和集體教學的相互補充;課後應儘可能地發揮學生小組和同伴互助的作用。

三、不讓“時間差”變“學習差”

1.記錄時間日誌

佈置學生做時間日誌,儘可能詳細地記錄自己從早到晚每一件事所花費的時間。

2.尋找富餘時間

以有代表性的時間日誌為例,幫學生找出一天中可調整和利用的時間,給出改進建議,供全班借鑑參考。

3.豐富時間範疇

除一天中正常的課程安排以外,建議學生將閱讀、家務勞動、興趣培養、親子活動等內容納入時間管理範疇。

4.調整生物鐘

宅家學習模糊了生活和學習的界限,一些學生養成了晚睡晚起的作息習慣。提醒家長按時準備一日三餐,督促孩子按時午睡,早睡早起,調整生物鐘,適應開學後的時差變化。

5.樹立復學新目標

孩子們經歷了宅家近4個月的學習生活,已然明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重要性,老師藉機趁勢引導他們珍惜復課後的校園時光,並幫助他們樹立復學新目標。

四、不讓“家長會”變“獨角戲”

如何在這段時間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呢?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入手。

1.重心——有效進行家訪,解決家長困惑

班主任可以利用網絡對班級的學生進行視頻家訪。在家訪過程中,著重在學生面前樹立家長的威信,力求在家長心目中產生“若沒有家長的配合,對子女的教育將會更困難”的感受。從而讓家長有一種被重視的心理反應,且讓家長感知到班主任高度的責任感與主人翁精神,使得家長自覺地配合班主任開展工作。

2.重行——籌備線上家長會,發揮家長會作用

線上家長會是集中本班所有學生與家長進行的一次會議,利用好,可使家長在短時間內瞭解班主任各種教育意圖,並提示家長應配合班主任工作的各個方面,同時也可對學生進行一次較全面的教育。

3.重信——真誠與家長接觸交流

班主任在與家長交流過程中,需要相知相交,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成為知心的朋友。

態度——熱情誠懇 

溝通——尊重傾聽

方法——委婉得當

交往——有禮有節

教師只要真正把家長當作教育的夥伴,相互地配合,熱忱地交流,就能夠在共同的教育活動中,建立起真誠的友誼,成為知心的朋友。

五、不讓“小情緒”變“大問題”

長期宅家的封閉生活,疫情之下的社會變化,對學生的心理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影響。如果家裡再出現一些交流障礙、親子衝突,學生心理受到的影響則更大。

因此,復課之後,教師一定要多留心、多觀察學生,要將學生的言行舉止與此前對比,發現問題要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以瞭解其心理變化。

對於個別情況比較明顯突出者,還要及時請心理諮詢老師介入。雖然復課之後事情多、壓力大,但對學生的心理觀察、心理溝通應該宜早不宜遲,尤其要避免將“小情緒”變成“大問題”。那可以怎麼做呢?比如:

1.開展主題班會課,給學生輸送正能量。

2.藉助繪本,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

3.利用開學第一課,引導學生明確健康的重要性。

4.分析開學後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針對性解決。

5.注重學習的儀式感,帶給學生學習的快樂心態。

6.留心觀察,必要時請心理諮詢師介入。

7.開一場學生交流會,釋放情緒。

8.深呼吸應對“上學恐懼”。

9.與孩子進行一次認真的對話。對話的內容建議涉及復課的來之不易和復課後的安全防護、學習和生活建議。

10.收集和整理學生的抗“疫”作品,物盡其用,佈置為教室展板,重新打造教室成長環境,重建班級文化,讓學生以全新的心境走進課堂。

11.組織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幫助學生轉移注意力,提升學習效率,並對新學期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和期待。

六、不讓“後遺症”變“壞習慣”

網課期間雖然也有常規管理,但遠不如在校期間要求嚴格,諸如睡懶覺、熬夜、臨上課時才打開攝像頭、拖延、上課打哈欠、上課用具不齊全、著裝隨意、坐姿隨意等問題,網課期間均有出現。面對這些網課期間的常規後遺症,教師一定要心如明鏡,要在返校之初即嚴抓常規,嚴肅風貌,不能讓學生的“後遺症”演變成“壞習慣”。

可以梳理一份規則清單:

1.按時到校,做好課前準備,準時上課。

2.每天上學前整理好作業,進教室前交到“作業放置區”。

3.自習課保持良好的自律管理。

4.髮式服飾整潔,精神狀態好。

5.注意遵守課間活動秩序,保證課間活動安全。

6.課間不竄班,不聚集,少交叉,認真參加課間律動。

7.放學路隊整齊有序,人與人之間保持一米以上距離。

8.課桌椅乾淨擺放整齊,放學時清理抽屜,帶走所有物品,禁止返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