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多樣性,為了人類自己

自然界的萬物都與人類息息相關,生活在人類周圍的生物,小到支原體、衣原體等微生物,大到我們熟悉的動植物。它們的存在構成了一個繁雜的有機體系,脫離這個生命共同體,人類無法獨自存活與發展。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多樣性,為了人類自己

地球至少演化了約50億年,生命出現也有30多億年的時間了。如今存活在地球的生物仍然十分豐富,科學家已經發現和命名的植物種類約有38萬種,動物種類則有近300萬種。

但是,真正意義的科學也就出現了不到300年,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瞭解和認識才剛剛起步。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不斷給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物種命名,並試圖瞭解它們的特徵、習性、生態功能、演化歷史以及和人類的關係等等。然而,在這三個世紀之中,人類毀滅物種的速度甚至高於認識這些物種的速度。

我國在生物豐富度上名列全球前茅,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和巴西,有的類群甚至超過上述二國。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中國仍有動植物新種不斷被發現。時間遠一點的,西藏南部的白頰獼猴,廣西的弄崗穗鶥,雲南的天行長臂猿、怒江金絲猴……最近的,就有一個震動學界的消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中國大鯢至少應為5個獨立物種。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多樣性,為了人類自己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國家就開始興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保護地,在四川成立了王朗、臥龍等專門以保護大熊貓為目標物種的保護區,嚴格禁止偷獵和亂砍濫伐。截止2016年底,專門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增加到了67處,涵蓋棲息地面積超過340萬公頃,大熊貓三分之二的野外種群被納入保護體系。與此同時,國家組織實施了“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有力地救助了大熊貓和其他同域分佈的野生動植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多樣性,為了人類自己

生物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生態系統服務,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不論是依靠沿海條件生存的漁民、田間務農的農民、抑或是居住在熱帶森林的種群,都構成我們生活的基礎。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如何?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徐海根研究員說,當前我國部分野生動物生境得到改善,種群數量呈上升趨勢,但是更多動物的生存備受威脅,多樣性下降。

以鳥類舉例來說,在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路線上,部分濱海溼地遭到破壞,越冬水鳥多樣性顯著下降。一些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分佈區域及水鳥集中分佈區域未被納入保護範圍,存在較大保護空缺。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多樣性,為了人類自己

在149種兩棲動物中,51.68%物種的種群密度呈不同程度下降趨勢,尤其是農田生態系統中常見兩棲動物近年來種群密度下降。對2011年啟動的20個兩棲動物觀測樣區分析發現,淡水生態系統中兩棲動物的種數、種群數量均呈下降趨勢。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多樣性,為了人類自己

一些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哺乳動物,生存狀況也未能得到改善。如金錢豹曾廣泛分佈於我國東部、中部和南部各地區,本次觀測僅在四川貢嘎山、格西溝,陝西子午嶺和雲南南滾河發現該物種,東部地區均未發現金錢豹蹤跡;

部分保護區保護成效低,偷獵現象時有發生,如在雲南多個保護區內,拍攝到居民持槍偷獵、安放鐵夾和石板陷阱等違法活動。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多樣性,為了人類自己

蝴蝶屬無脊椎動物,近三分之一觀測樣區的蝴蝶多樣性受到旅遊開發威脅,保護區內金礦開採導致蝴蝶多樣性下降。如河南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觀測到的蝴蝶種類僅6種,保護區外其他相似生境的卻有71種。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多樣性,為了人類自己

在全球層面,一些國際公約和措施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例如,生物多樣性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聯合國一項最新研究報告警告說,地球上正有一百萬個物種正瀕臨滅絕。難以維持生物多樣性將為地球和人類生活帶來嚴重後果,但解決方案的出臺卻遙遙無期。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多樣性,為了人類自己

2019年5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黛麗·阿祖雷(Audrey Azoulay)在巴黎發佈了《全球評估研究報告》。這是2005年以來聯合國首次推出此類全面研究地球物種的報告。

該報告指出,人類活動“目前威脅到的物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動植物中至少25%的物種瀕臨險境,即大約100萬物種正面臨滅絕,其中許多將在幾十年內消失,除非人類採取行動降低令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因素的影響。

在過去50年裡,改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五大驅動因素分別為:土地和海洋使用的變化、生物體的直接開發、氣候變化、汙染和外來物種的入侵。如果不採取相應措施,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至少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水平高出數十至數百倍

該研究指出,在過去1000萬年裡,野生哺乳動物的生物量已下降82%,自然生態系統喪失了大約一半的面積。五分之二的兩棲物種、十分之一的昆蟲和近三分之一的海洋物種都瀕臨滅絕。

在汙染問題上,儘管全球各地的變化趨勢參差不齊,但部分地區的空氣、水和土壤汙染仍在繼續增加。報告稱自1980年以來,海洋塑料汙染增加了10倍,至少影響到267個物種,其中包括86%的海龜、44%的海鳥和43%的海洋哺乳動物種類。

截至2016年,在用於糧食和農業的6190種馴化哺乳動物中,有559種已經滅絕,還有1000多種受到威脅。同時從農業領域來看,如果栽培作物、作物的野生近親和馴化品種多樣性持續減少,那麼應對氣候變化、害蟲和病原體的適應能力也會減弱。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多樣性,為了人類自己

雖然現在向大多數地區居民提供的糧食、能源和材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這越來越多地犧牲了大自然在未來提供這種貢獻的能力,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個生物圈遭到破壞的速度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快。

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主席羅伯特·沃森爵士(Robert Watson)強調:“物種、生態系統和遺傳多樣性的喪失已經成為對人類福祉的全球性威脅,並且會代代相傳……保護大自然對人類的寶貴貢獻將是今後幾十年的決定性挑戰。”

想要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需要所有部門和利益相關者共同採取行動,包括公民社會、學術界和商界。生物多樣性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現在能否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取決於我們自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