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层半砖砌基础大脚1米宽,可以吗?该注意些什么?

想建房人


两层半的农村自建房用砖砌大脚是农村经常采用的一种基础方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条形基础的一种,就两层半的自建房来说,有一米宽的大脚基本也能够满足荷载要求。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没有提及,在这里跟朋友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农村自建房的条形基础,基础大脚需要宽度但同样也需要深度,二者缺一不可。

过去的农村自建房因为楼房比较少,大多数都是平房,所以基础相对也比较简单,但是现在的农村自建房基本上都是楼房,基础也变得更加重要。两层半的农村自建房有一米宽的红砖大脚,宽度来说完全足够,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深度,没有足够的埋深,没达到足够承载力的持力层,即使是2米的大脚也无济于事,所以说红砖基础的宽度和深度是两个需要同时达到要求的必须条件。

现在的建材价格比较高,红砖基础已经不再具有造价方面的优势,倒不如选择其他更合适的基础。

个人曾经把红砖基础和其他基础形式做过成本比对,经过仔细计算之后发现红砖基础或者毛石基础不但工期比较长,而且造价也一点也不低。现在的建材价格高涨,人工费用也同样不低,所以再像过去那样用红砖做基础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优势,如果可以选择其他基础形式的话(比如说独立基础),不但工期短,同样造价也不高,因为现在能够用机械代替人工就是省钱。

回到问题本身,两层半的农村自建房采用红砖基础,基础大脚有1米宽是完全可以的,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就是基础的埋深,不管是什么样的基础形式,挖到足够承载力的持力层是保证一个基础质量的关键,所以说这个问题不但需要基础宽度做为数据指标同样也需要埋深做为参考依据,任何单子数据都无法确定基础的成败。(图片来自网络)


农民也优雅


建二层半的房子,基础用1米宽的大脚能不能承受得起?建房实际上和用多大的脚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基础的土层结构。如果土层实,1米宽的大脚就有点多余。如果说建房的土层疏松(有很多都是回填土),就是做再大的基础,也很难弥补土层松软的特质,墙体该出现下沉的还是会下沉。接下来小编就很大家一起,聊一聊盖二层半的砖瓦房,在做基础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层半的建筑格局,很多都要出现在农村。现在大部分的农村人在建房时,都是动用的挖掘机,将山体挖开,多余的土全部都运出去,挖去的土层有三、四米厚。对这样的基础,用1米宽的大砖脚,就有些多余。

农村里挖开的山体,挖去了3~4米厚的土层。山体的形成,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的,要长时间的地质活动和雨水的冲刷才能达到。这样的山体,挖去了3~4米的土层,大部分的都到了实土层,还有很多都到了沙砾层。

挖开实土直接砌基础,是不行的。还在挖掘在承重墙的基础上,用挖掘机的挖斗,在基础上怼,利用液压将基础土层怼紧实。

过去夯实土层,都会几个人自制的夯实器材(几个人就用几根绳子绑住重物,同时用力拉,重物就回被抛到半空中,利用重物落下来的力,将土层再次砸实——在常德叫打飞鹅)。过去的很多老房子,都是用的这种方法去夯实基础,在做基础时,很多的老房基础都是用 的63的脚。

农村建房的时,也有觉的基础有点低,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填土加高,这时的基础最好在填土之前去做好基础。要不然等土层填好了,就要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打理。

像这样回填土的基础,就要看回填土填了多厚,原来的老土层的实土层要挖多深。用人工去挖,费时费力,进度还慢。

有不少的农村人,就在所有的承重墙上,用小桩基,利用桩加地梁的形式,托起这整个房子的主体。

砖砌大脚:简单、节约、进度快,这也是很多的农村建房中常用的方法。但是砖砌大脚,砖块在单说在承载上,都是很抗压。

砖砌大脚的砖块是一块一块的砌起来的,中间没有一根钢筋,这对实基础,很少会出现断裂的情况。要是基础不实,房子墙体的自重,很容易迫使基础出现断裂。


常德农村老赵


二层半的自建房排1米的大方脚,按常规来说是足够了。但因地质的不同,许多地质其实是并不适合用条形基础的,也就是先排大方脚再倒制地圈梁,既便有1米宽的大方脚也不一定能保证足够的安全!那在哪些地质土壤条件下可用条形基础,有哪些地质土壤是不适合条形基础的呢?下面我们就一一来说明。

一、单一的沙壤土地质、硬土地质、软土地质。

在这属于单一的地质条件下,我们用条形基础都是没问题的,而大方脚的宽度也可随地质的不同来相应的减小及加大。

如我村一隔壁邻居,其10年前建的二层半自建房,虽完全没砌大方脚,是直接将地圈梁倒制在地下,甚至连倒制地圈梁的红砖盒子都没砌,底下一点垫层也没有,其房子到现在还是非常稳固。后来,其弟弟在隔壁建的二层半房也是用的同样的方法倒制的地圈梁。

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其地质土壤是非常坚硬的沙质土壤,如是人工挖土,必须得用尖角锄头才能挖进去。后来,其倒制地圈梁的基础就是自己用尖角锄头挖出来的,其大小也完全挖地圈梁的大小挖的,所以其地圈梁就没有用哪怕一个红砖等其它材料。当然,虽说这种完全不做垫层处理的基础是不可取的,但如经济条件不是很充足、又不是处在一些地震带等情况下,其实还是不用太担心的。

再就是单一的其他硬质或软质地质,如纯黄土壤,像比较硬的黄土地质,其实排50宽的大方脚也足够了,较软的才需要稍微加大宽度。这是因为,在同样的地质条件下,房屋的沉降可说都是同步的。如前向有沉降,那后面的沉降也会处于相同的压力下,这也是条形基础能起作用的主要原因。

二、混合质地质。

在这样的地质下,其实是不适合做条形基础的,也就是说,既便大方脚排得很宽,也不能保证足够的安全。如房屋后面是硬质土,前面是软质地;底下是像煤层矿脉走向的斜着走向的夹心饼干样的混合土壤,在这样的土质条件下,最好是做独立基础等其它基础形式。

三、岩石地质。

岩石地看似是特别坚硬的,但岩石的走向一般都是有斜坡的,而岩石与土层之间其沾合力也是最不牢固的,如是靠在比较陡的山下,这样的地质就还很容易引起滑坡,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其实是不适合建房的。而如是建在缓坡上,且底下岩层走向又是非常斜,那其地基形式也最好是做独立基础等,条形基础也是不合适的。

四、填充地质。

有填充土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房子四角有填充土,那既便排1米宽的基础也是不形的,我们必须将大方脚排在亲生实土上,不然就得靠打柱桩等来解决。如是在墙体中间有一小段填充土,才能靠加宽大方脚的办法来解决。

总之,在地质条件好的情况下,大方脚有时候既便只排几十宽也没问题,如地质条件不适合做条形基础的情况下,既便排1米宽的大方脚,也是不能保证足够安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