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开学、缺钱、摘口罩…14亿人最关心的7个问题,都在这里!

昨天,全球疫情惊现两个百万:

总确诊人数突破300万,美国确诊者超过100万。

很吓人的数字。

想想,中国出现8万确诊者,就已经草木皆兵了。

那300万是个什么概念?细思极恐。

昨天下午钟南山说:不少国家处在高危状态,中国现在的重点是防境外输入,仍是非常艰难的时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阶段甚至更加艰难。

很多网友都快哭了:这疫情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

这可能是全国人的疑问。

我们中国人经历过非典,而非典有明确的结束时间。

我至今都还记得,当年非典疫情宣告结束,人们解除隔离欢庆胜利的场面。

疫情期开学、缺钱、摘口罩…14亿人最关心的7个问题,都在这里!

疫情期开学、缺钱、摘口罩…14亿人最关心的7个问题,都在这里!

疫情期开学、缺钱、摘口罩…14亿人最关心的7个问题,都在这里!

所以这次新冠疫情来袭,很多人也下意识地等着那一天。

等着官方宣布“从今天起,疫情结束了,你们自由了,想干嘛就干嘛吧!”

然后我们欢欣鼓舞,尽情去耍。

但是,这次显然不一样。

我们很可能等不到那一天了,至少短期内不会。

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是,国外疫情不过去,中国疫情就过不去。

那国外疫情啥时候过去呢?

全球大部分专家的观点都是:至少得明年。

毕竟现在很多欧美国家还在高峰。非洲那边甚至才“刚刚开始”。

世卫组织估计,“在未来六个月内,非洲大陆的确诊病例可能会增长到1000万。”

昨天美国顶级专家福奇还说,“几乎确定新冠疫情还会来第二波,而且可能比第一波更加致命。”

你说可怕不可怕。

你说这啥时候是个头儿。

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了,前不久,中央明确表示: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了。

那么,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过日子呢?

以下7个问题,应该是你想知道的。

0 1

口罩还要不要戴?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了解一下中国目前的情况。

我们现在国内的患者已经很少,但是因为国外的感染者一直连绵不绝,国内就始终无法变成一片净土。

截至4月28日,我们已经连续22天出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本土确诊病例”,就是一直生活在国内的病例,他们不是从国外回来的,但可能是被国外回来的感染者传染的。

最近哈尔滨“1传89”的案例,就很典型。

一个美国回来的姑娘,到家就隔离了,检查好几次都是阴性。

隔离期满,还是阴性,就解除了隔离。

结果她其实是个感染者,已经传给了同楼的邻居。邻居姑娘又传给了男友、妈妈、妈妈的男友。

然后妈妈又出去聚餐,传染了朋友一家。

朋友生病,去医院,又传染了多位医生和患者。

就这样传传传,现在已经89人感染,其中21例是无症状感染者。

所以,这个新冠病毒啊,它实在是太太太狡猾了,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想象。

  • 它的潜伏期超级长。
  • 感染者还可能是无症状。
  • 有症状还经常检测不出来……

这就让我们老百姓特别难办。

比如你坐公交车,或者在公司上班,你很难知道身边那个人是不是跟国外回来的人吃过饭,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是不是还在潜伏期,是不是感染了没有检测出来……

所以我们也还是不得不防。

当然,毕竟国外回来的人很少,感染者又更少,我们现在应该是处于一个“不能放松,也不必过分紧张”的中间状态,做好必要的防护就可以。

口罩要不要戴?

如果你愿意,一直戴当然是最好的,反正没坏处,还能防雾霾、不化妆,甚至提高颜值。

而如果你很不喜欢戴口罩,那就要分情况了。

张文宏的观点是:

户外人少的地方,戴口罩毫无意义,可以不戴。

室内人多密集的地方,应该戴。

飞机地铁公交车这种地方,一定不要和身边的人一起摘口罩。他没戴的话,你要戴。

不用非得戴医用口罩,一般的普通口罩也行。

0 2

可以和亲戚朋友聚会吗?


最好不要。

防范新冠病毒的最大原则,就是:人和人保持距离。

没事儿别往一起凑,凑一起也别口沫横飞地聊,病毒就很难找到你。


但你要是非得今天跟这帮人聚,明天跟那帮人聚,那……你不感染谁感染。

用张文宏的话说,就是“瞎混是最大的风险”。

之前美国疫情爆发,而民众抗拒戴口罩,并歧视戴口罩的人。

在美留学生问张文宏怎么办。

张文宏说,你只要跟别人保持一米五的距离,不戴口罩也问题不大。当然,这是正常说话的距离,吵架不行,吵架的话,五米都不够,得六米。(这是一个藏着笑点的知识点)

所以,疫情常态化以后,我们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跟别人保持距离”。

跟人保持距离,就是跟病毒保持距离。

我们家楼下有一面墙,很多老人喜欢在那晒太阳。

老太太们晒太阳,都会凑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得非常热烈。

而老头晒太阳,一般就一人一个小板凳,安安静静坐一排,谁都不搭理谁。

我们要学习老头好榜样。


0 3

可以出去吃大餐吗?


一家人完全可以。

平时就是这几个人一起吃饭,出去还是这几个人,那就基本没问题。

在家吃也是吃,出去吃也是吃,差别不大。

如果吃熟食,服务员又戴口罩,病毒基本是没有传播空间的。

但是,非常不提倡跟家人以外的人吃饭。

客户啊朋友啊亲戚啊同事啊,能免就都尽量免了吧。

还是说,谁也不知道谁是什么情况,谁传给谁都不好。

想交流感情,可以多聊聊微信,打打电话,实在不行视个频,都挺好,没必要非得冒着生命危险大吃大喝。


0 4

假期可以出去耍吗?


可以。

疫情常态化以后,我们也得出去活动活动。

要不这一年两年疫情都过不去,天天在家憋着,还不得憋疯了。

但现在出去玩,和以前不一样。

以前可以不管不顾,现在必须多留点心。

谨记两个字:灵活

尽量往人少的地方去。去哪里看到人多,就换个地方玩。

不要今天想爬黄山,拼死也要爬黄山,人山人海挤成粥了也必须爬黄山。

大家灵活地疏散开,自觉地保持距离,分头开心耍,是最安全最快乐的办法。

0 5

没钱怎么办?


全民抗疫三个月,中国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一季度下滑了6.8%。

这么大幅度地往下掉,改革开放以来还是头一回。

万万没想到系列。

与之相伴的,是很多人收入大受影响,甚至直接失业。

前几天,招聘网站BOSS直聘忽然崩溃,据说就是因为求职者太多导致的。

调查显示,中国大概有一半的城镇家庭,积蓄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的生活。

而疫情爆发到现在,正好3个月,也就是说,如果疫情期间都没有收入,有些人现在就得借钱吃饭了。

之前很多人都盼着疫情过去,迎接一波报复性反弹,大赚一笔。

可谁知道,疫情晃晃荡荡进入了常态化,报复性反弹不存在了。

而且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钱可能都不太好赚。

那我们怎么办?

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节省一点,紧紧腰带过日子。

经济不好的时候,降薪、失业都是没准的事,所以还是得攒点钱,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灵活一点,别太教条。

别觉得我是做外贸的,我就只能在家坐等外贸业完全恢复。

那你可能一两年都等不到,直接饿死。

这次疫情,住宿餐饮、文化娱乐、外贸旅游等行业都受到了很大冲击。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电商、快递、在线学习、远程问诊、医疗用品等等行业都大幅攀升,用工短缺。

所以,一定要灵活点。

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做好准备,伺机调整。

环境是死的,人是活的。

  • 旅游不好干了,琢磨琢磨电商好不好?
  • 线下培训不行了,转到线上培训行不行?
  • 实体店没生意了,开个网点试试看?


据说疫情期间,有个小伙子转行做口罩,一家伙赚了上千万。

这个成功很难复制,但这个思路值得借鉴。

人应该懂得变通。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广。


0 6

开学、考试、会议、大型活动……

怎么办?


“不扎推”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麻烦。

因为上学啊、考试啊、开会啊、各种活动啊都是聚集性的。

不能扎堆,就意味着很多事情我们都做不了。

疫情高峰时,我们国家取消了一切聚集性活动。

而现在疫情进入常态化,可不可以适当放开一点点呢?

看得出,国家还是非常非常谨慎的,除了零星的开学,目前只定了两件事:

我们国家每年最重要的会议——两会,初步定在5月21日召开。

每年最重要的考试——高考,定在7月7日进行。

就这俩。

其他的,中考啊,专升本啊,广交会啊,大部分学校开学啊……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都还在观望。

所以,我们还得保持耐心。

也别信什么小道消息。这个时间表那个时间表,都是谣言。

因为这些事,只要定下来,就一定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的,没有瞒着的必要。

如果没通知,那一定就是还定不下来,中央都不知道,就别说隔壁大妈了。

所以尽管有些事确实很急人,但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等。

保持平常心,做好长期准备,耐心等。


0 7

疫情怎么才算真正结束?


“疫情常态化”要常态到啥时候?

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都治愈了,新冠病毒彻底不见了。

短期内这个可能性为零。

钟南山说了,新冠肺炎这个病是不可能铲除得一干二净的,会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与人类共存。

我们之前也曾指望夏天到来后,病毒被高温灭掉。

但张文宏说了:别太指望这个,因为新冠病毒可能要在50℃环境下才会失活,除了赤道地区,其他地方达不到这条件。

所以,彻底消灭病毒的可能性,很小了。

那就只能寄希望于第二个关键点:疫苗。

疫苗出来,我们就不怕了。因为病毒就算存在,也成了渣渣,奈何不了我们了。

那疫苗什么时候上市呢?

现在美国和中国都在奋力研究,也都有很好的进展。

但疫苗这东西实在太复杂也太敏感了,研发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缓慢的过程。

综合各方说法,最快也得九个月,慢的话,得两年。

这还得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

万一疫苗出来,病毒又变异了。那还得重新再来一遍……

而且研发出来以后,再批量生产,再打到每个人身上,又需要不少时间。

所以这里就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疫苗出来日,就是抗疫胜利日,而疫苗肯定会有的。

坏消息是,我们还要等很久很久很久……

最后

做好准备,迎接不确定的生活


总之,“疫情常态化”,是一个中间状态。

既不像疫情严重期那么紧张,也不像以往没事儿时那么放松。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可能都要过一种“不确定”的生活。

很多事情,都是三个字:不一定,不好说,不知道,很难讲……

我们必须要接受和适应这种“不确定”。

然后灵活地随时调整自己的决定。

你可能注意到了,我反复提到“灵活”这个词。

是的。

当生活变得不确定,我们就必须学活灵活机敏、随机应变。

包括“戴不戴口罩”这种小事,也包括“工作何去何从”这种大事。

当然,不管疫情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咱都尽量别抱怨,也别沮丧,有条不紊、精精神神地把日子过好。

因为抱怨毫无用处。

更因为就算疫情遥遥无期,生活依然有很多美好。

点亮【在看】吧,祝你健康,顺心,不缺钱。

疫情期开学、缺钱、摘口罩…14亿人最关心的7个问题,都在这里!

来源: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女性成长。新书《你要活成一束光》当当网热卖中。微信公众号:李月亮。新浪微博:李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