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扎堆做口罩”背後的改革審視

10天,14400分鐘,3000多名工人,近千臺大型機械設備及運輸車……與時間賽跑的火神山創建過程,讓世界為之震撼。

英國天空電視臺在報道中表示,這一速度可能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美國知名主持人稱,在美國安裝電視服務都需要十天的時間,沒想到中國竟然用十天就把醫院建設完成;俄羅斯媒體則直接將火神山醫院稱為"奇蹟醫院"……

在國際媒體稱讚"中國速度""中國奇蹟"的同時,更多人看到了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在背後的付出——晝夜不停的挖掘機大軍及建築工人、源源不斷輸送至武漢的物資,"我一生中從未見過這種動員",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月3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發佈會上如是說。 其實,像這樣的"動員",國有企業還有很多。

"國家缺什麼,我們就供(給)什麼"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中國在1月底出現了口罩需求量的爆發式增長,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一罩難求"的困境。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獲得醫用口罩生產許可證的口罩生產企業在全國有353家,但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因春節用工難、原材料供應難、成本上漲、上下游企業復工晚等問題的制約,即使在全力推動原口罩生產企業加班加點恢復產能的情況下,其日產量也僅能達到800萬隻左右,這對於人口數量超14億、每天都有大量口罩消耗的中國而言,供應缺口極大。

針對疫情防控初期以口罩為代表的醫療物資緊缺狀況,國務院國資委2月5日立即成立了醫療物資專項工作組,強力推動央企醫療物資保供的研發、組織、協調和調度。

"國家隊"第一時間站了出來。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中糧集團、招商局……從軍工巨頭到石油公司,從機械龍頭到糧油企業,從產品製造到原料供應再到裝備攻關,中央企業在口罩產業鏈上持續奮戰,緊急佈局醫用口罩生產線,發力醫療物資供給,加速擴能增產。

為了緩解口罩供給問題,不少"國家隊"的行動是從口罩原料——熔噴布的研發開始的。

作為口罩中起過濾作用的關鍵材料,熔噴布除了能阻擋較大粉塵顆粒外,還可以通過表面的靜電荷將細小粉塵、細菌和病毒飛沫吸住,是過濾功能口罩的"心臟"。要緩解口罩需求危機,就需要將提升熔噴布產量前置。

以往專門研究石油能源領域的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簡稱石化院)率先把研究目標轉向了熔噴料與熔噴布工藝,僅用7天就完成了研發生產的一系列工作。石化院蘭州中心也僅用8天就完成關鍵設備採購、安裝,並攻克了相關技術難題,於2月28日成功開發出中國石油自主聚丙烯熔噴專用料,日產能2噸。

隨後,2月29日,中國石油新建的6條醫用口罩生產線全部建成,滿負荷加工生產。進入3月後,隨著引進的21條口罩生產線陸續開工,全部投產後,中國石油日產口罩可達150萬隻。

"集中一切可集中的資源,調度一切可調度的力量,從口罩、防護服、消毒劑原料到成品油、天然氣供應……國家缺什麼,我們就供什麼,全力以赴、刻不容緩。" 中國石油相關負責人表示。


國企“扎堆做口罩”背後的改革審視

中國石油煉油化工裝置,疫情期間大量的口罩原材料-醫用聚丙烯就是從這樣的裝置中被生產出來的。攝影/馮作文

國企“扎堆做口罩”背後的改革審視

中國石油出品的口罩已經在加油站正式開售。攝影/常正樂(中國石油供圖)

同樣是處於原本口罩產業鏈上游的聚丙烯原料生產者,為了全程保供,中國石化也全面介入了熔噴料、熔噴布和口罩生產,通過產業鏈協作方式產量已達日產107萬隻口罩。

如今,去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的加油站買口罩也成了老百姓新的購買渠道。

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3月底,央企通過轉產、擴能、新建生產線等措施,促使醫用口罩產能共提高12倍,全國口罩日產量達破億,12天建成了一座年設計生產能力為14400噸的熔噴無紡布生產廠。

對此,持續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的商道學堂校長、商道縱橫創始人郭沛源表示,雖然 "國家隊"的救援行動並不是他們平時所擅長的核心產品和服務,但其科研、生產、管理和供應鏈上的積累等,在特殊時期成為了他們特定的核心能力。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暉明認為,無論從醫院建設或者其他抗疫產品的生產、增產、轉產,還是整個交通運輸體系的保障等方面,國有企業在疫情防控和危機治理中,體現出的國有企業新的核心能力,特別值得讚揚。

面對疫情大考,中央企業堅決扛起疫情防控責任,迅速全面投入疫情防控阻擊戰,在多個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伴隨著疫情的進展,央企的"無所不能"也帶來了新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在疫情開始時,依靠政府的引導作用,央企憑藉業務多元的整合能力,發揮了快速轉型做口罩的優勢,這是責任的擔當,也是能力的表現。但是隨著時間線的不斷拉長,市場的主導作用開始發揮效應,民企不斷湧入,產能也因此發生了變化。

2億VS 2000萬的產能差,誰來買單?

相關人士預測中國口罩日產量實際可能已突破2億隻,而根據工信部疫情前數據顯示,中國口罩此前的正常市場日產量為2000萬隻,已堪稱全球第一。

按照專家對疫情防控時間表進行的預測,國內疫情有望在4月底基本控制住,境外的疫情有可能在6月被控制住,口罩緊俏的日子或許很快就會過去,人們的生活亦將回歸正常。可是被疫情催生出來的2億隻口罩日供給量與正常市場需求的2000萬隻日供給量之間的過剩產能,該怎麼辦?

與此同時,社會上還出現了另一種聲音,"央企不要再扎堆做口罩了,民企已經沒有生存空間了!"

對此,央企也有口難言。雖然生產線開了很多條,但熔噴布這項業務技術含量並不高,也不是央企的主業。"(前期)這相當於種麥子的開始自己磨麵粉、擀麵皮、蒸花捲了。"央企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對於央企戰疫特殊時期的 "通關操作"這樣評價。

市場的問題終歸要交給市場去解決。在黃群慧看來,現在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市場機制都比較充分,如果這(口罩生產)是一個後續仍有盈利空間的項目,國有企業作為一種市場主體,自然可以與民營企業一同出現在口罩市場中,進行正常的市場競爭。當然,央企也可以選擇迴歸主業,將應急救援搭建起來的口罩生產線賣掉。

"當然,這都取決於企業對這個(口罩)市場的判斷,跟所有制經濟屬性並無必然關係。"黃群慧說。

然而事實是,口罩產能過剩已經到來。日前市面上個別企業已經出現了0.9元/只口罩的拋售消息。雖然國家發改委也曾承諾,疫情過後富餘的產量,政府將進行收儲。但是對於後期如何消化產能以及如何處理那些已經耗資籌建起來的口罩生產線等問題,大多數央企目前還沒有出臺具體的指導性文件。

被重新審視的國企改革

不管是否願意,這次國企改革無疑又再一次站到了歷史舞臺的聚光燈下。

一方面,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國有制企業快速行動、勇擔險任重任的責任與能力,充分體現了國有企業"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可另一方面,人們又開始擔心這樣的優勢是否會影響到今後的國企改革方向,讓改革變得不徹底,讓民企市場空間被壓縮?

國民對它的感情矛盾且複雜,其實央企自身也面臨著一些疑惑和新的挑戰。

"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這是"國之重器"所應具備的社會擔當。但是"戰時"的社會效益與"平時"的經濟效益,分別對應的是不同管理部門對央企社會指標與經濟指標的不同考核。此前,國資委副主任任洪斌就曾表示,國資委並不打算調整年初定下的央企經營(經濟)指標和國企改革任務。

這意味著疫情之後,央企今年還將打一場艱苦的經濟增長保衛戰。

國企“扎堆做口罩”背後的改革審視

國企“扎堆做口罩”背後的改革審視

國企“扎堆做口罩”背後的改革審視

國企“扎堆做口罩”背後的改革審視

國資委表示,截至2月26日,中央企業所屬4.8萬戶子企業復工率為91.7%。石油石化、通信、電力、交通運輸等行業開工率目前已超過95%。

"既要做飛禽,又要做走獸。很多時候央企也會左右為難,因為大家總是希望央企是個全能選手,在掌控國家經濟命脈和充分參與市場競爭之間、在平時與特殊戰疫之間,就應該能夠自由轉換,無縫銜接。"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無奈透露到。

要解決這一問題,改革才是關鍵。但是國企改革要怎麼改,則需要首先明確的是政府出資設立企業的核心目的是什麼?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還是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進而重新定位國企的主體功能是公益型、競爭型,還是混合型。

公益型的國企應當承擔國計民生的重任,弱化逐利性,不應存在與民企的競爭;而競爭型的國企是要保障國有資本的增值,要強調逐利性,發揮企業活力,與民企是公正的競爭關係。

其實,早在2011年時任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的邵寧也曾經指出,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最終方向應該是使國企分向兩端集中——公益型國企和競爭型國企,既要防止國有企業利用壟斷地位損害公眾利益,也需讓國企自發承擔破產退出的風險,更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

"現在最大的問題點,就在於卡在中間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哪些企業適合做混合制,哪些企業不適合,什麼時候應發揮公益性,什麼時候應發揮競爭性,如果這些功能釐定不清,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是推動不下去的,對於民企而言也是一個不確定性。"黃群慧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不過,這個"不確定性"可能會隨著2020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的出臺而變得明晰起來。根據2019年11月12日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指示,未來三年要落實好國有企業改革頂層設計,明確提出改革的目標、時間表、路線圖。

原本計劃在2020年第一季度完成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雖然至今尚未公佈,但是據媒體獲得的一份國企改革的時間點計劃中顯示,一些地方國資委已經把2020年定義為"國有資本更加合理,混合所有制改革獲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