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意味着教养与高贵


1、每个人的心都是一片肥沃的田地,有的人任它荒草丛生,有的人在上面播种荆棘与蒺藜,而孔子教导我们在上面种植稻稷与玫瑰。

2、孔子之前,政府办学施教,主要为了培养贵族子弟的优雅高贵气质;而孔子办私学,承接古代圣王之续,对全民开放,则是要不分血统门第,广泛地培养君子。

3、学《诗》可以使人言辞斯文,内心谐美;学《书》可以使人博古达今,处世明智;学《礼》,可以使人举止优雅,尊己敬人;学《易》可以使人思通天地,敬畏灿烂的星空与永恒的自然律;学《乐》可以使人风采气度超俗,和悦情志;学《春秋》可以使人明是非,辨善恶,油然而生浩然之气。

4、教育的第一要务,是要把人性中固有的高贵教养出来,让人性放出伟大的光辉。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3)可是这贵,不教养难出;人无教养,常常与禽兽无异。

5、庸人敬仰地位高的人,敬仰出身煊赫的人,敬仰财富多的人,称他们为贵者;但这种敬仰,多半是实用的、表面的、或是打着折扣的。这世间真正值得人们发自内心敬仰的,不是官位,不是门第、也不是财富,而是美德与学识。

人们对德高学深的君子,虽表面未必尊重,但在内心里深处,却常怀诚挚的敬佩。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从古以来富贵空花,荣华泡影,只有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名传万古,随你负担小人,闻之起敬。”(5)

6、君子自贵,如同兰花,不会因为生在人迹罕至的深谷而不芳。

7、有人说:一部《论语》,既可读出谦谦君子,亦可读出秦桧、严嵩之类的低劣恶人;可见孔子的话,对教人高贵并没有必然的益处。

此话似是而非。同是人,类不齐,孔子以善言教人成君子,因材施教,大以成大,小以成小,虽主观上不欲弃人,但现实中,却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变为君子,或让所有人都变好。

世上的人如果不经过圣人教化,可能有30%为小人,仅10%为君子;而若接受圣人教

化,他们或许会30%变为君子,而小人只剩下10%,这便是了不起的圣功。

圣人的的教导,只是助尽可能多的人成为君子,并不能保证让世人百分之百变为君子。

(摘录于拙著《何为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