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人總可以憑著自己高貴的品質,超脫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道路。現在,大家都為了電冰箱、汽車、房子而奔波、追逐、競爭。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了。但是也還有不少人,他們不追求這些物質的東西,他們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

——愛因斯坦

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一、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

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

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二、處事之道

處事當以柔為貴。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寬容是處事第一法。

寡慾是養心第一法,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

勿近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三、養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

屋寬,不如心寬。

要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慾望少。

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

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

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

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四、學習之道

一是蛻:學習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應該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進展,日漸而月進,並且使之產生質變。

二是虛:虛指的是學習態度。虛者,虛心、謙虛也。

三是一:「一」是專一、專心致志地學習,「學之道,貴以專」。

四是靜:「靜」,指的是心要靜,而摒棄一切雜念。

五是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六是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有了好的老師,便可以好學,「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

七是友:學者應「親友」,以求得在治學上的「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即不斷地得到批評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五、韜略之道

統帥之道,以正和,以奇勝,奇正統一。

太極思想,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慎戰思想,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全爭思想,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先勝思想,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六、教練之道

教練不是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拓展信念與視野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

教練猶如一面鏡子,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現狀和侷限,同時引發對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給對方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教練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七、權謀之道

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

謀為施展謀略計策,針對不同的人與事去設立和使用計策。

凡是要做出決斷,都是因為有所疑惑。

權謀的合理性取決於權謀的結果。

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八、修身之道

修身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過程。

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發展之道;

致知:就是獲取知識;誠意:就是赤誠、真誠、忠誠之心對待一切事物;

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修為高深的人。

修身的過程,就是探究事物發展規律的過程,就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真誠地對待一切的過程,就是嚴個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的過程。

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九、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所謂天地之道,也不過是自然法則。

古代先賢們的十條為人處世之道

十、死生之道

死生間觀節,細微處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生亦是另一個死的結束。故,生則生、死則死,故來之則應,去留無意,隨緣而行,不糾結、不著相。

每天分享有趣歷史,點關注。每天開心又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