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多重性格的真相:拍铁他,金箍棒

西游拍岸之:孙悟空的真相

西游记中孙悟空多重性格的真相:拍铁他,金箍棒


孙悟空,这个心高气傲、无所畏惧的齐天大圣,可以说是华夏神话史上第一英雄。

五行山下,历尽雨雪风霜,阅尽桑田沧海,渐渐心猿归田,参透因果轮回,既向现实妥协转身,又播智慧于众神,证得正果:斗战胜佛,可谓皆大欢喜。

一部《西游记》,写尽人间神话,笑傲三界炎凉,出自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之手,可谓德配其位。

孙悟空,既真实,又矛盾;既可敬,又可怜;既义气,又智慧;······,这样一个人物,到底来自何处?是凭空而生?还是取自现实,我们笑谈一把,创作来源生活。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拍岸而来。

一、孙悟空的由来。

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首次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他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助三藏西行,神通广大,实际上已成了取经路上的主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雏型。

后来延传的多个版本,逐渐形成了一些猴行者的矩形,但都未大成。

  二、《西游释厄传》(现行《西游记》百回版)孙悟空。

上述历史传记,杨慎早乱熟于胸,为他创作《西游释厄传》提供了优质的素材。

嘉靖年间,六次大赦都没有等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的赦书,猜得出杨慎处于绝望边缘,此时经常在寺庙周围的他,被佛义中的善恶因果轮回报应所吸引,得佛法抚慰的杨慎终于避过生死,其心死后重生,重开境界。

杨慎知在现实中不能与嘉靖皇帝斗,然傲骨凌然,不愿向嘉靖皇帝低头,欲借书报冤,遂将自己对嘉靖皇帝的失望、怨恨与无奈、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将唐朝人物事件、明朝开国到嘉靖年间的人物事件、古代神话传说、各地风俗人情……融合于《西游释厄传》中,以飨后世。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杨慎主要对付的人物,在书中定是重点照顾对象,那猴精自然成了首选,细读《西游记》,果不其然,孙悟空处处透着嘉靖皇帝朱厚熜的习气。

人物的创作需要丰富多彩,杨慎由对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恨怨扩展到明朝朱系历朝帝王,索性在书中都数落一番,先拿他最熟悉的两个皇帝开刀:

一个是嘉靖皇帝。

一个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嘉靖皇帝的前任)。

这两个都是小子皇帝,都是14岁至15岁时登基,正德皇帝31岁驾崩,嘉靖皇帝却活到了60岁(此时杨慎已死),他在明朝算是个长命皇帝了。正德皇帝行为在历代帝王中算是出奇离谱的,也可以说是怪诞不经,很符合妖猴的性格,于是孙悟空身上也出现了正德皇帝的影子。

然而,书中主要人物往往也是创作者自己理想化的诠释,特别是正面光辉形象的英雄人物。在这点上,杨慎也不能例外,孙悟空也成为杨慎自己人生理想的寄托,若全给正德皇帝朱厚照与嘉靖皇帝朱厚熜,一个是太明了,一个是太亏了。于是,杨慎又把自己理想融入孙悟空当中,甚至还夹带点其他皇帝的味道,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叫你分辨不清。

所以,孙悟空出五行山后,灵透早超唐三藏,与三教几个大老板处于同一水平了。

这几个冤家是依时变化,也印证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行者”与“悟空”是不同含义的。这在《西游记》其他人物中也表现颇多,一个人身上显露多种神态,或者几个人都是同一个历史原型。既矛盾又合情合理,嬉笑诙谐中露出点点痕迹。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杨慎的谋篇设局能力再次显露无疑,明朝第一大才子的称谓名不虚传。

三、原型印证举例。

(一)会元造化功。

下面我们来比划一下,首先见《西游记》开篇的诗: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混沌未分天地乱,渺渺茫茫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浮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后面一句挺有味道,“会元”是何意?

原来在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会试,各省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明史.选举志》:“会试第一为会元。”会试后尚有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杨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在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这个暗指了作者身份,《西游释厄传》乃一位“会元”“造化”而成,写“会元”而不写“状元”,避人耳目罢了,因为杨慎既是状元,也是无冕会元。

(二)孙悟空身世。

1、来历。

书中第一回说了孙悟空来历,乃东胜神洲海外傲来国旁边大海中的花果山上一仙石石卵所化,傲来国处于海外,点明了猴王身份,暗指朱厚熜乃藩王身份,非正主而来。

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兴献王封地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明朝时是三大府之一的承天府,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朱厚熜出生于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市)的兴王府。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第四子,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公元1487年7月30日)受封兴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494年10月16日)就藩湖广安陆州。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兴王朱祐杬病薨,年仅12岁的朱厚熜袭为兴王,在长史袁宗皋的辅佐下接管王府。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驾崩,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令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西游记中孙悟空多重性格的真相:拍铁他,金箍棒


2、石卵,不当人子。

书中直接用“石卵”“不当人子”来形容孙悟空,有含义:

其一,指猴王是石头生的,无父无母,即影射嘉靖皇帝从登基起,就不愿认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定要证得自己亲生父母的身份,即“不当人子”,书中多次提到此事,见: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如来之言;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唐三藏之言;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中猪八戒、唐三藏之言;

“第七十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中李长庚化成老公公之言;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中李长庚化成老者之言;

“第八十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中喇嘛和尚之言;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中三藏之言。

《西游记》中除了专有名词外,很少词会重复两遍甚至三遍,这“不当人子”竟然重复了七遍,可见作者对此耿耿于怀,因为它是“大礼议”事件导火索,是廷杖的根由,杨慎的苦难之源,气恨之深不言而喻。

其二,“石卵”“不当人子”都是蔑称,属贬义词,杨慎借书泄愤也,所以在书中大多时候是把猴王当成非人类,即兽类对待,用词从不客气。

大礼议事件后,在皇权与阁权对抗中,嘉靖皇帝取得全胜,为自己亲生父母挣得正统名份,大礼议加强了皇权专制,促成了嘉靖皇帝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从此再也没有官员敢非议皇帝的意见,皇帝依然年轻,但是他的无上权威已经没人再敢质疑,从毫无根基的藩王到雷霆万钧的帝王,嘉靖皇帝转变得非常出色。所以书中写道: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有诗为证,诗曰: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石”字隐去,“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写的已经很明白。

3、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禽有禽言,兽有兽语”这句话是一语双关。

书中第一回写道:“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的真实写照。而“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确实是明世宗朱厚熜当政后期写照。

先看明武宗朱厚照的生平后,明白: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的不讲套路、与奸佞恶徒为伍、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与猴王天性是如此的相似,花果山、水帘洞就似正德皇帝的“豹房”,“镇国府”呀,真逍遥自在,又是纯属巧合么?

再来看嘉靖皇帝,嘉靖统治后期,由于国家承平日久,逐步丧失进取精神,日益腐化,滥用民力大事兴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他迷信丹药方术,派人到处采集灵芝,并经常吞服道士们炼制的丹药。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宫变”后,明世宗更是移居西苑修玄,方士、道士们利用嘉靖帝梦想长生不死和灵瑞现象的迷信,屡行诈骗之术,愚弄嘉靖皇帝,每年不断修设斋醮,造成巨大的靡费。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官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还一身兼少师、少傅、少保数职,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这就是书中猴王享乐天真三五百载后,忽然烦恼坠泪的原因,遂引出猴王要出山求道求长生之法的事来。

4、拜师学艺。

书中第一回、第二回写了猴王拜师学艺,我们先来几句:

(第一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也是他运至时来,···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明武宗、明世宗幼时都聪敏过人,修身齐家治国之道、祭祀和典礼等都是他们小时必教之课,所以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应该熟悉了各种礼仪和规范。这里说猴王“学人礼,学人话”都是讥笑之意,以兽类看待,正好与豹房情景对应。

后面那首诗,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不是有承上启下之意,先是“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最后感慨“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灵台方寸山,猴王找到了须菩提祖师,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其中写到:

(第一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

从明高祖朱元璋到明世宗朱厚熜共有11位正式登基的皇帝,分别是:

(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年-1398年;

(2)明惠宗朱允炆,建文,1398年-1402年;

(3)明太宗/明成祖(嘉靖帝改谥)朱棣,永乐,1402年-1424年;

(4)明仁宗朱高炽,洪熙,1424年-1425年;

(5)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425年-1435年;

(6)明英宗朱祁镇,正统,1435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

(7)明代宗朱祁钰,景泰,1449年-1457年;

(8)明宪宗朱见深,成化,1464年-1487年;

(9)明孝宗朱祐樘,弘治,1487年-1505年;

(10)明武宗朱厚照,正德,1505年-1521年;

(11)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1年-1566年。

然而明成祖朱棣将明惠宗朱允炆从太庙中移出,永乐时期的官方历史掩盖了建文的年号而人为地把明太祖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32年延长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这个时期曾经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革除”时期。建文的年号迟至1595年10月才被万历皇帝恢复,那是作为编纂明王朝历史的流产的计划的一部分提出来的。可是,要到242年以后的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1646年死)才定朱允炆的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皇帝”。这后一个尊号之所以被选用是为了适应民间传说,即朱允炆并未死于宫中大火,而是为了解除内战的普遍苦难而自愿逊位给他的叔父的。

知道此间因由,就可以明白,生活在正德、嘉靖年间的杨慎,根据正统的历史,明世宗朱厚熜是第十位皇帝,故有“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

为什么祖师门中只有“十二个字”?

其法力如此通玄,不可能只传十二代,应该子子孙孙无穷匮,故其意可推测杨慎其意为:像你正德皇帝、嘉靖皇帝这样玩法,明朝也就再玩一两代了。整个明朝实际上有16位正式登基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当过两次,故有两个年号,不过短命皇帝好几个,甚至有“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582―1620年),年号泰昌。

又来看点笑话: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悟空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

祖师说悟空比他人不同,没有腮,“腮”者“脸”也,杨慎意指他人都要脸,只有明世宗朱厚熜不要脸。

孙悟空被逐出师门时,书中写道: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拍岸之一已经谈到过这段,在此,杨慎与明世宗朱厚熜对调了身份,杨慎被发放时,明世宗朱厚熜定有警告:“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其意是你若敢唧唧歪歪、胡说乱叫,定教你死无葬身之地。此中也表达了杨慎写《西游记》的心态,要把明世宗朱厚熜写臭,也叫他万劫不得翻身。

西游记中孙悟空多重性格的真相:拍铁他,金箍棒


5、如意金箍棒。

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最终以君权的高压结束,之后明世宗朱厚熜羽翼丰满,并且由议礼的过程体会到了如何行使皇权的无上威严,此后变得独断独行,促成了他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

“大礼议”这场斗争中的最高潮就是左顺门事件,“护礼派”193人下诏狱,其中8人被严刑拷打,充军边疆,四品以上官员夺俸,五品以下180名官员廷杖,17人被杖死,“护礼派”受到沉重打击,从此再无人敢挑战权威。

这条棍、这廷杖影响深远,杨慎就是因为这个差点伤重丢命,最后还被流放,发配云南,这是他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那条棍,对于杨慎来说,是明世宗朱厚熜最厉害的武器,爱打谁就打谁,使得随心所欲,你人多我棒多,万万千千随心变化,一仗成名立神威,妖魔鬼怪俱跪伏,是真如意之棒呀!

无独有偶,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嘉靖皇帝的前任,明武宗朱厚照曾下诏南巡,朝臣群起上疏谏止,明武宗朱厚照即命杖舒芬等146人于午门,杖死11人,但终因群臣反对,南巡没有成行。

两个小子皇帝真像呀,不愧为兄弟,棒都耍得有模有样。

这样一来,孙悟空的武器非棒莫属了。我们来看: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

你看他弄神通,丢开解数,打转水晶宫里,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龟鳖鼋鼍皆缩颈,鱼虾鳌蟹尽藏头。……

……悟空将金冠、金甲、云履都穿戴停当,使动如意棒,一路打出去,对众龙道:“聒噪,聒噪!”四海龙王甚是不平,一边商议进表上奏不题。】

这里显示了群臣是任何遭殃的,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对那些对立面群臣的态度:“聒噪,聒噪!”。又看他得到如意金箍棒回到花果山,显露宝贝变化与自己神通手段: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把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头礼拜,战兢兢魄散魂飞,霎时收了法象,将宝贝还变做个绣花针儿,藏在耳内,复归洞府,慌得那各洞妖王,都来参贺。】

法杖之威尽露无遗,得到的效果是“把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头礼拜,战兢兢魄散魂飞”,暗指好些人怯服于廷杖之威,明世宗朱厚熜身边聚集了不少奸邪阿谀之辈,得到了“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的极致效果,连冥府十王都要臣服低头,帝王雷霆万钧的权威建立。遂有: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日逐讲文论武,走摐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把那万里之遥,只当庭闱之路,所谓点头径过三千里,扭腰八百有余程。···】

这又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的典型写照呀,千里单骑出游、百里昼夜兼行取美人的事在历代皇帝中,也只有他干得出来。

这条棒的威风猴王是随时要显摆的,随举一例,第三十一回,猴王与奎木狼交手前,书中说道: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行者道:“不要胡说!莫说百十个,就有几千、几万,只要一个个查明白了好打,棍棍无空,教你断根绝迹!”···】

我们再来看个有意思的地方: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

这是第二回孙悟空在师兄弟面前摆弄神通时,众人嚷闹惊动了菩提祖师后,祖师出来的描写,最有趣的是祖师是急拽“杖”出门来的,祖师的法力有多高深不用解释了,要根杖来支撑搞什么?

书里的神仙,除了变化身份时会有老态龙钟模样,都是神清气爽,鹤发童颜,随手都是仙家宝贝,难不成祖师的法宝是杖?

后面的话说得清楚,“喧哗”与前面的“聒噪”有异曲同工之妙,下来应该就是:谁再闹,“杖”就要来了呢。另一层意思就是杨慎被打的惨,无杖起不了身呀。

“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这个数字取自古书黄帝内经说人有一万三千五百个毛孔(气孔),所以这里明示了如意金箍棒的含义:出气棒。是出气解愤的工具。

至于如意金箍棒的书中其他含义,见后续拍岸系列。

6、登基之路:弼马温到齐天大圣。

我们先看看几句: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贯通一姓身归本,只待荣迁仙箓名。】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高迁上品天仙位,名列云班宝箓中。】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仙名永注长生箓,不坠轮回万古传。】

这是猴王在上天前,上天后,封齐天大圣后,书中分别给的一句诗,其中“荣迁”“高迁”都是指明世宗朱厚熜由藩王到帝王的身份转变,“仙箓”“宝箓”“长生箓”都是指流传后世的帝王史册。

猴王下东海、入冥府走一趟,威名传到了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来诏安孙悟空,就是指杨廷和等来迎明世宗朱厚熜,见书中言: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那太白金星与美猴王,同出了洞天深处,一齐驾云而起。原来悟空筋斗云比众不同,十分快疾,把个金星撇在脑后,先至南天门外。正欲收云前进,被增长天王领着庞刘苟毕、邓辛张陶,一路大力天丁,枪刀剑戟,挡住天门,不肯放进。猴王道:“这个金星老儿乃奸诈之徒!既请老孙,如何教人动刀动枪,阻塞门路?”正嚷间,金星倏到,悟空就觌面发狠道:“你这老儿,怎么哄我?被你说奉玉帝招安旨意来请,却怎么教这些人阻住天门,不放老孙进去”?金星笑道:“大王息怒。你自来未曾到此天堂,却又无名,众天丁又与你素不相识,他怎肯放你擅入?等如今见了天尊,授了仙箓,注了官名,向后随你出入,谁复挡也?”悟空道:“这等说,也罢,我不进去了。”金星又用手扯住道:“你还同我进去。”将近天门,金星高叫道:“那天门天将、大小吏兵放开路者。此乃下界仙人,我奉玉帝圣旨,宣他来也。”那增长天王与众天丁俱才敛兵退避。猴王始信其言。同金星缓步入里观看。】

美猴王为什么被挡?根由如下: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2日,一个由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安陆,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随后同使团前往北京。

在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发生了第一轮冲突。根据杨廷和的安排,要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但朱厚熜并不接受这种方案,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猴王必定是要坚持走“南天门”的,这是他骨子里的东西,连作者心中也是有些佩服的。后面一段写的就是孙悟空被忽悠了一把,封了个御马监弼马温的官职,他起初还是很卖力的: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这猴王查看了文簿,点明了马数。本监中典簿管征备草料;力士官管刷洗马匹、紥草、饮水、煮料;监丞、监副辅佐催办。弼马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都养得肉肥膘满。不觉的半月有余。···】

这个暗指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前期,颇有锐意进取的决心,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有所作为,马养的非常不错,不过周围的人影响了他。

‘未入流’的“弼马温”是何意?

历史上从未有过此官职,我们查阅资料,笑了,如此玩味:

原来古代有这么一个传说,说的是母猴每月来的月经,若流到草料上让马吃了,就可以使马避开瘟疫。有些地方的拴马桩上常雕个石猴,也就是这个意思。

上述传说最早见于唐代宰相房玄龄所著之《晋书·郭璞传》,亦另见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卷三。宋代著名文学家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在考证“作死马医”成语中曾引用《晋书·郭璞传》上故事。“世俗无可奈何尚欲救之者,谓之‘作死马医’。”朱翌在杂记中指出:“养马家多畜猴,为无马疫。”另据南北朝北魏高阳太守、著名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

明代著名大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载:“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都说明了民间有畜猴于马厩用来避马瘟疫的习惯。

  此外,“猴”、“侯”同音。古代有个习俗,认为马和猴在一起,寓意“马上封侯”,讨升官晋爵的口彩,常常将猴子与马画到一起。明清时期,“猴”与“马”相结合的图案很多,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饰件中就有发现,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发现这种饰件的是没有猴子的内蒙古。虽然现代汉语中“马上”常作为时间副词“立刻”之意,但在古汉语中“马上”一般只是一个方位短语,意思是“马背上”。“马背上的猴子”似乎无法体现出“立刻就能封官授爵”的含义。那么,“猿猴骑马”图案的内涵是什么呢?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图案很有可能是从印度传来的,表达的是猴防马病的观念。猴子在印度教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大神阿努曼就是一只神猴。将猕猴系在马厩中以起到避免马生病的作用,就是一种印度本地的习俗,在印度梵语中被称为“摩斯咤”。

杨慎博学无敌,上述习俗他肯定知晓,美猴王确实是要封的,然而不是“侯”,而是“圣”,是“帝”,书中玉帝自然明白这个,可他偏不给猴王一个“侯”,只是说“就除他做个弼马温罢”,愣给他一个“温”,这是作者成心的。

“弼马温”是“避马瘟”的谐音,只是换了两个文词戏弄猴王,猴王是公的,却做了母猴的差事,骂人不露低俗,素来为古代文客之道。

此外,与嘉靖二十一年发生的“壬寅宫变”相合,话说嘉靖帝迷信方士,崇尚道教,不但将道教作为精神支柱,而且还作为治国的依据。为求长命,苦炼不老神丹,大量征召13、14岁的宫女,采补她们的处女经血,炼制丹药。为保持宫女们的洁净,她们经期时不得进食,只能吃桑叶、喝点露水。嘉靖帝多疑暴戾喜怒无常,鞭打宫女是家常便饭。宫女们终于忍无可忍,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意图刺杀嘉靖帝,发动了“壬寅宫变”。

猴王是很聪明的,弼马温是“未入流”的马夫,见猴王自己说“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这里与前面第三回:“……猴王将那四个老猴封为健将,将两个赤尻马猴唤做马、流二元帅,两个通背猿猴唤做崩、芭二将军。将那安营下寨,赏罚诸事,都付与四健将维持。……”是对应的,作者暗讽猴王天生就是养“马、流二元帅”之类高手,他的祖父明成祖朱棣也是养马高手,一脉相承也。至于“崩、芭二将军”作何解,尚未想到。

猴王的圈子与前面描述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的生活圈是对应的,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的政治圈也是暗合的,不再多述。

猴王乃心高气傲之人,怎么受得了这个,反出天宫去了。

接下来是天庭与猴王的一次正面交手,猴王以一己之力取得了胜利,天庭妥协,太白金星又来了,“齐天大圣”的神名从此正式确立起来了,齐天者,天子乎!帝王哉?此时,天庭妥协代表的是以张皇后、杨廷和为首的阁权对明世宗朱厚熜的妥协臣服,嘉靖皇帝正式君临天下。

西游记中孙悟空多重性格的真相:拍铁他,金箍棒


7、筋斗云

猴王有几个招牌手段,依得来次序:七十二变,筋斗云,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三根救命毫毛。前面我们说了说如意金箍棒,这里说说“筋斗云”。

书中第二回,须菩提祖师传他筋斗云时,有言: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罢。”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对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

筋斗乃跟斗之意,祖师说猴王“连扯方才跳上”,我们仔细一想,扯与跟斗没有什么太大联系,大家翻过跟斗就知道,翻跟斗之前最多是蓄势蹬地,扯什么鸟?

此话其实是说猴王得仙位是靠人连扯上去的,即指明世宗朱厚熜得皇帝位是靠杨廷和、张皇后扯上去的。

筋斗云是上天的必备条件,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其一,“筋”者“进”也;“斗”者指“斗牛宫”,意指天宫,即皇宫也;“云”者“运”也。此中可理解为你明世宗朱厚熜的“进皇宫运”是我杨家传给你的。其二,“筋斗”者,禁斗也,提醒孙悟空少争斗,多勤政。

此外,筋斗云的距离是个玩味的地方:一筋斗十万八千里。这个数字恰好是唐三藏西天取经的单程总距离,其意推测:

其一,暗中点出了如来的身份。

其二,这个经要孙悟空来取,只是两筋斗的事情,一筋斗来,一筋斗回,但却牵连唐三藏、猪八戒与沙和尚千里迢迢来遭罪,何也?因为这个经对于不同的人言,含义意义不同,对于孙悟空与如来是来说,就是明世宗朱厚熜与作者杨慎之间的较量,这个经的重点就是那个人事,意指杨慎期望得到的赦书,只需明世宗朱厚熜点个头(一筋斗,“筋斗”在道家有周天运转一个来回的含义)。然而明世宗朱厚熜就是不点头,故杨慎书中泄愤,要他连累祖宗来受罪,都作走千里路的死王八(“十万八”谐音“死王八”,纯属戏说,不可当真)。

其三,杨慎自己遭流放时,为逃避追杀,辗转各地路途也有万里路,皆拜明世宗朱厚熜所赐,此处十倍返还,绝不客气,在现实中你整我,在书中我整你,处处让你这个泼猴受苦受累、受魔受难,好好尝尝冤屈的滋味。

上述七点是从前几回书中取来先印证一下,后面拍岸将众人物陆续揭开时都会相互呼应,自露八、九、十……,不再多述。

三,小结

《西游记》拍岸之二:孙悟空是个多重人物,其主要历史原型一个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一个是正德皇帝朱厚照,一个是杨慎自己的理想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多重性格的真相:拍铁他,金箍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