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能灭太平军,为什么灭不了捻军?

于无声处34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捻军的特点,二是湘军的特点。

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湘军对付太平天国战绩还不错,对付捻军就不行了,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清廷撤换曾国藩,换上李鸿章的淮军,很快就能把捻军镇压下去。

捻军和太平军算同路人,也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但是并不接受太平天国的命令。不过,在太平天国还在的时候,捻军和太平天国之间在战略上还是可以相互策应的,至少太平军攻城略地,建政立国,对捻军能够发展壮大起来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太平天国的目标是消灭清朝,建立政权,所以太平军的军事行动都是服务于一个基本的目标的,也就是攻城略地,占领地盘。在天京建立政权后,军事行动主要的依然是这个目标,后期主要是打破清军的围堵,保卫自己的根据地。


捻军则和太平军相反,不以建立根据地和政权为目标,始终保持着比较高的流动性,打仗以获取物资为目标。所以捻军的作战方式是典型的带有游击战特点的方式,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有机会捞一把就捞一把,一看要打硬仗可能损失比较大,就会主动转移。

湘军的武器装备是建立在比较早期的热兵器的基础上的,比如火炮,技术比较初级,移动起来很不方便。

所以在面对太平军的时候,湘军可以采取以守为攻的战术,就是不断的建立堡垒线,层层推进,稳扎稳打,虽然在战略上湘军是进攻,但是在战术上经常是湘军在防御。


也是因此,有太平军在内线吸引清军主力,捻军就可以在豫苏鲁皖几省的广大平原地区大踏步的前进,大踏步的后退,寻找战机,这就相当于是在外线作战。所以说,太平天国的存在并持续抵抗是捻军能够存在的前提。

太平天国灭亡,内线主战场没有了,捻军就变成了清军的主演目标,但是捻军依然坚持以前的寻找风格。好在曾国藩的湘军也还是老一套,还是用到处建立堡垒据点,试图把捻军堵在一个区域内,再逐步缩小包围圈,进而消灭之。

捻军比较聪明的地方也在于,每次湘军的堡垒线建立起来之前,捻军就会主动出击,打破湘军的企图,跳到圈外去。所以湘军围剿捻军好几年,劳而无功。

淮军相比湘军,优势在于轻武器比较多,所以机动性比湘军高很多。所以淮军在围堵的同时,也可以用主力部队追击,驱赶压迫捻军,最后将捻军压缩在一个小范围内消灭。


萧武

捻军是与天平天国同期的另外一股反清力量,1853年起源于淮北,“捻”是淮北方言,捻纸是最常用的说法,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卷纸,但也有差别,捻更多是用手指头,比卷更精致。“捻”在苏北一些地方还有地域概念,一个捻子代表一个地方,所以捻军有明显的家族地域色彩。

捻军早期首领叫做张洛行,人称:沃王,这个头衔是洪秀全给的,捻军兴起后,由于势单力孤加之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张洛行一直打算向太平天国靠拢,大树底下好乘凉。太平天国也乐得多这样一个盟友,所以给捻军批发了不少名号。但双方的关系一直建立在:听封不听调这个阶段,封号可以有,让我干活另当别论。

从1853年起事,张洛行就带着兄弟们在豫、皖、苏、鲁等地打游击,利用清廷全力对付天平天国的空档活的优哉游哉,但1862年太平天国安庆失陷以后,形势急转直下,1863年3月,清僧格林沁亲王攻下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县城),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后张洛行时代,捻军并没有就此衰落,以遵王赖文光和梁王张宗禹为首的捻军继续执行游击路线,尤其是1865年捻军在山东曹州设伏,击杀清军主帅僧格林沁,举国震惊。

曾国藩在攻破天京以后,一直处于养老状态,一来清廷担忧湘军势大,影响国本,逼迫他裁军,二来捻军活跃在北方,清廷不允许湘军北上,避免有不臣之心。但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彻底乱了手脚,立刻责令曾国藩增兵助剿,一定要把捻军铲除。

但对付太平天国十分厉害的曾国藩却在捻军身上吃了大亏,被捻军打的焦头烂额,搞得慈禧太后都十分纳闷:难道曾国藩不行了?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曾国藩,曾是个读书人,并非兵法大家,他用兵的原则就是:结硬寨,打呆仗。简单点说就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招对付天平天国屡试不爽,主要原因在于太平天国有固定根据地,双方寸土不让,自然可以一城一地前进,但捻军是一群流寇,以骑兵为主,根本不和你搞什么阵地战,人家讲究来得快去得快,以奔袭为主,也没有根据地,和唐朝末年的黄巢有几分类似,但骑兵更多,机动性更强。而曾国藩没有骑兵,加上战法落后,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一来二去,清廷对曾国藩也失去了耐心,而更加会打仗的左宗棠和李鸿章由此得到重用,捻军后来分兵为东捻和西捻,东捻被李鸿章搞定,西捻被左宗棠搞定,1868年遵王赖文光和梁王张宗禹先后战死,捻军彻底失败。

PS:日慕君老家苏北,捻军鲁王任化邦就战死在我们那里,县志有专门记载,其中一篇就叫做:鲁王上马!所以对捻军一直有兴趣,欢迎大家讨论。


日慕乡关

曾国藩奉旨剿捻,因上湘军大部己裁,曾国藩不得不倚重李鸿章的淮军,而李鸿章的淮军是曾国藩为弟子从长计议,上疏朝延保留下来的。李鸿章将淮军视为命根子,有兵即有权,有权就有官,为了青云直上,李鸿章那怕对大力栽培自己的恩师,也不肯放权。

军队调至前线,名义归曾国藩指挥,可李鸿章却一直暗中遥控干预,所有行动须经他认可。曾国藩无法调度,经常贻误军机,弄得他劳而无功,受到弹劾和廷旨严责。于是,曾国藩极力让贤,奏请李鸿章接任。李鸿章从曾国藩手中接过剿捻大任,遵循曾原来制定的战争方略,很快取得一举荡平捻军的决定性胜利。

李鸿章此事做的太不厚道了!一个对自己恩师都使绊子,私念如斯大的,俗话,丞相肚子能撑船。居然还当上了丞府!


蓉儿376

1864年8月湘军攻陷了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东南的太平天国运动终于被平定。但北方的捻军势头仍然很盛,清廷原不打算启用曾国藩平捻,不料名将僧格林沁却在与捻军的战事中陨命,这下子,清廷只有让曾国藩再度出山,令其节制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清军围剿捻军。但出人意料的是曾国藩也被捻军搞的焦头烂额,他对付太平军的战术对捻军完全失效。

原因嘛跟曾国藩的战术有很大关系。曾氏打仗有六字诀,即:结硬寨,打呆战。就是先巩固好自已的营寨,保证好自身的安全,然后再谈进攻。曾国藩打仗非常注意挖沟,防御时挖沟,进攻时也挖沟,,这是保证自已军队安全,也为了防止敌人逃跑。打呆仗就是一城一城的推进,巩固好自已的后方。曾国藩就是用这六字诀同石达开,李秀成等人反复较量最终攻克南京城。这办法对付太平军管用,因为太平天国再烂也是一个有组织的政权,而捻军就大同了。捻军没有稳定的后方,习惯流动作战,而且几乎不与清军硬碰硬的较量。这让曾国藩挠头了,对付这种游击战术,文正公的六字诀不管用了。

曾国藩命令各路清军围堵捻军,但是埝军都是骑兵部队,机动性强,而清军没那么多骑兵,几次围堵都让捻军钻隙突围而去,曾国藩也是无可奈和。

没想到捻军的一支突骑绕过了河北诸路官军,突然出现在卢沟桥上,当时北京城告急,全城封闭,似乎捻军有直捣黄龙之势。事后证明这支捻军只是虚张声势而已,他们根本没有攻城能力,北京城虚惊一场。

此事过后清廷免除了曾国藩节制北方诸省军务的任命,他的平叛事业也终于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