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买了一套唐浩明老师的《曾国藩》,看了几十页就坚持不下去了,是我不懂欣赏吗?

林少视界


前段时间刚看完这部书,唐先生的曾国藩三部曲。说说感触吧!

刚开始觉得这部书真看不下去,啰嗦且混乱。但作者引用很多曾国藩联句诗文,这个肯定是在下手写书之前是做过研究的,可是这部书缺点很明显,总结一下有

1,记述繁杂,主脉络不清。小说前半部分简直就是日志,事无巨细都写,没有甄别取舍。

2,作者喜欢用人物的字号来称呼,又不补述解释,这个容易给读者造成混乱,搞不清人物,尤其是对历史了解不深的读者。

3,文字功底一般。作者语言没有达到吸引人的地步(对比高阳小说可以明显看出差别)。这个问题作为知名作家就太不该了,还有就是这个问题跟职位无关,跟著作多少无关。作者后来一直还在修订其小说,可能也意识到问题。

4,引用过多湖南方言。作为小说不是只给湖南人民看的,纵然你在湖南身居显位。

对比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可以明显看出高下。同样是通俗历史小说,人物传记式写法。二月河擅长在数十年人物生涯里面截取几件重要的事作为主干,如康熙大帝,实际主要写了五件事作为主干贯穿人物一生的主线,雍正皇帝实际就写了四件大事,脉络清晰,如此变让读者看的清楚明白。再者,二月河是研究红学出身,对贵族衣物配饰、生活方式等细节描述很到位,细节能赋予小说真实感,这一点是唐欠缺的。不过个人认为,历史小说还是高阳的最好,虽然语言叙述对刚开始读的人有不适应,但其历史观讲述方式跟大陆的历史小说会有差别,最明显的是,高阳在叙述人物行为时候,会做前后补充解释。

总的来说,唐这部书还是值得一看,了解曾国藩生平,既可以当野史,也能当小说看。


笑傲江湖之远


这本书我是在上初二的冬天时看的,当时看的时候这本书都没有封面,书名谁写的都不知道,但是当时觉得这本书写的很好啊,我是一口气把他看完的!后来越大越觉得这本书写的好,哪里好我也说不上来!


后来工作总想把这本书在看一遍,因为当时自己小,书中有些东西不太理解,总想找个机会自己在看一遍,但是自己一直没时间去看,不是自己没时间,是自己一直在把大量的时间都给了手机!

我觉得读者你应该静下心来把这本书好好看看,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我记得当时这本书出来后,风靡海内外,刮起了曾国藩热,一时洛阳纸贵,这本书成了抢手货!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很客观对曾国藩,在没看这本书之前,历史课本上的曾国藩一直在我印象里都是个反面人物,曾剃头刽子手,但是看了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他的印象,我看过二月河写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本书,但是我觉得论历史人物的客观性和人物描写以及历史资料方面真不如曾国藩,尤其是康熙这本书二月河就像写武侠小说一样,作者主观性比较强!雍正乾隆还好!

我相信,这本书你看完会对你受益匪浅的,因为自己没时间重看一遍,我一定找个时间再看一遍,后来的自己知道这本书是唐浩明写的,就把他老人家写的另外两本书都看了一遍,张之洞和旷世奇才杨度!


菩提非明镜


我在今年9月初用了4天读完了这本小说,我第一次看也没坚持下来,后来总听白岩松老师提起这本书,并且对它评价很高,我就第二次硬着头皮去看。这一看哎呦真把我镇住了,唐浩明先生写得太精彩了,一百多万字我四天读完了,虽有囫囵吞枣之嫌,但对曾国藩也大概了解了。

好的小说读起来跟看电视剧一样,那书里的人物就跟在你眼前似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而且读这些大部头的书或者人物传记,一定记住要找那些“大家”写的书,比如《红楼梦》,我只读白先勇先生和蒋勋先生的细说红楼梦。读《曾国藩》也一样,唐浩明先生是研究曾国藩的大家,读起来不仅学识上有长进,感官上也很痛快,完全不觉得小说写得长,就像白岩松说的,这本书读到最后几页,心里实在舍不得。

唐浩明除了写《曾国藩》这本小说,还写了关于曾国藩家书、日记等具体的看法,这套书一共有6本,想深入了解曾国藩的可以找来看看。

还有就是不仅唐浩明先生一位研究曾国藩,复旦历史学博士张宏杰也写了关于曾国藩的书,叫《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也挺不错的。





文聊读书会


当年被推荐唐浩明《曾国藩》,推荐者说得呜哇呜哇,这是本绝世好书!

我看的是盗版,因为凭直觉,凡是畅销书,基本没什么好书。我对国内读者的阅读水准一向不抱什么希望。

看了几十页,我跟题主一样,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曾国藩在中学教科书中是反面人物,唐浩明给他写传记小说,算是拨乱反正吧。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值得点赞的东西。作者相对全面、客观地刻画了曾国藩的性格,但整部小说文笔一般,没什么文学和历史价值。

不过因为唐浩明,当年掀起了曾国藩热,连带曾国藩家书都成了畅销书,并且还养活了一批靠“研究”曾国藩吃饭的砖家。据说,曾国藩为人处事有大智慧,很值得研究,是当代人做人做事的指南。曾文正公被包装成了成功学范畴中的励志人物。

个人认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他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屌丝逆袭的励志人生,而在于对历史大势的把握。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和高级关键,曾国藩能够模糊地认识到世界潮流和历史脉络,做了自己该做、能做的事,确实十分了不起。不过曾国藩的人生对于当代人,没什么借鉴价值。正如韩寒《后会无期》里所说的——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人生是自己过的。



江南俗士1972


唐浩明的曾国藩我也是最近看了两遍,很是震撼。个人研究曾国藩有些年了,最早是看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非常直观了解到曾国藩的心路历程,后来看了曾国藩传记,唐浩明的小说版曾国藩。

说实话第一遍看了几页我也是看不下去的,第一是小说版本来就是艺术加工和演义的成分比较多,虚构的内容多,对于真实的历史可能有冲突,不利于掌握最接近史实的人物形象;二是比较啰嗦,如果是只是为了初略了解一下可能没有耐心看下去的;三是文化底蕴很深,作者的史学研究和文笔功底确实不愧为史学大家,如果对历史文化没有一定的底子的话确实是会觉得索然无味,另外作者不会像现在流行作家使用当代互联网语言,大众的粘度小很多。

但是最近几个月赋闲在家,心态比较平静,我重新把这本书拿出来看(我看的是kindle,方便携带,如果是纸质书会是很大一部),深深地沉迷于其中,一口气看了两遍,作者构建的太平天国历史画卷非常让人震撼,语言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能够称之为名著是有原因的,对于自己把那段历史的时间线串起来非常有帮助,他的作品绝不是市场上那些迎合大众,滥竽充数的传记可以相提并论的,从人物传记角度看,了解曾国藩必看的一本书。

所以建议,想深入研究曾国藩,最好是直接先看曾国藩家书和日记,如果古文功底不好的话,结合翻译看;然后看看其他人写的传记,把人物的时间和事件都串联起来,我看过一个叫做度阴山写的曾国藩传,感觉还不错,虽然文笔比较粗糙,但是语言诙谐幽默,符合当代口味,比较简单节省时间,作为入门书籍是很不错的,但是不喜欢他对曾国藩的调侃口吻,这是很肤浅的表现,所以跳跃性的看完一遍就没有看下去了。

唐浩明的曾国藩传还是要找时间沉下心来看一遍的,历史传记还是需要有深厚文化底蕴,历史素养的学者来写,才能有历史的厚重感,读完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历史观会有很大的提升。现在很多的流行作家文笔太轻浮,缺乏对历史和人物敬畏。看完后无论是对那段历史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你的文笔也是有很大的提升的,他写历史的语言风格和笔法对我现在正在创作的吴越春秋系列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欢迎有兴趣的朋友阅读。


柳影看历史


这本书我还真看过,分为《血祭》《野焚》《黑雨》三部分。如果对历史不感兴趣的话,还真的是难以看下去。最初我也看不下去,感觉曾国藩太腐儒太憋屈了。

从曾国藩回乡被太平军逮,嫌弃广西人吃狗肉,到被救逃生,回乡练兵,不称湘军而自称湘勇,被老师提前捅出去练兵大计。老师被围曾国藩不发兵救援只因为练兵未成。成型后被太平军多次击败,曾国藩想自杀。为了稳固权威杀人无数人称曾剃头。“鲍字营”将领鲍超不识字被围求援,只写了一个“鲍”子,周围画一圈黑点,曾国藩秒懂。湘军成军,幕僚部将各色人才的加入,战力成型成为剿灭太平军的主力,却在打胜之时被太平军抽冷子全歼主力六千,悍将李续宾阵亡独独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不光彩的逃生,曾国藩兄弟杀人祭江被他用锥子刺腿教训,还有后来的李秀成被俘劝曾国藩当皇帝曾国藩考虑到自己一旦举旗造反,李鸿章左宗棠肯定会做曹操,借大义之名围攻他所以拒绝李秀成。还有提到左宗棠不得志的各种焦灼,李鸿章组建淮军,所部与其他军队冲突刘铭传的刚猛硬气,李鸿章诱降太平军然后坑杀,洋枪队的头目对此不满,后期的政治斗争,曾国藩的众叛亲离……

看此书时,总感觉曾国藩满是憋屈,满是忧虑,满是谨小慎微,好像没有得意的时候,活的一点都不潇洒,就个人的生活来说,根本就不能跟李鸿章比。

书中曾国藩的保镖康福的情节最出彩,康福祖传技艺是暗器飞镖,救曾国藩数次,相交莫逆,赠送祖传围棋,到最后曾国藩的冷血让他心寒,不辞而别,最后还深夜探访,收回送出的祖传围棋,曾国藩就在一孤寂的雨夜丧掉了所有亲信。康福在湘军,康福的兄弟康禄在太平军,兄弟都想拉拢对方却都没有成功,康禄至死不降,死于巷战。

而康福飞镖技术传给儿子康重,康重有一个一个好徒弟,革命党黄兴

总的来说故事很精彩,涉及面很广,人物塑造也很不错,往往三言两语一个鲜活的形象浮现出来。不过到底是传统历史类小说,不是太能勾起人的兴趣



博通周


“悟空问答”又推出一个题目,唐浩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写的《曾国藩》一书。曾国藩是晚清名臣,也是另一位晚清名臣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与李鸿章两位的历史功过,我等不是历史学家,不好乱加评论,他们师生俩位的历史地位,就留给史学家来评说吧,在这里我只谈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一书。

唐先生在当年推出《曾国藩》一书后,就受到文学界及史学史的热议,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议论:当官必读《曾国藩》,经商必看《胡雪岩》,这两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这俩本书的看法,不管正确与否,但代表了当时对《曾国藩》一书的正面议论。

一位朋友要想阅读一本写得好的历史小说,第一是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及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部小说;第二是小说作者写的是历史小说,而不是史学家著书立说;所以对于作家塑造的历史人物,也不必过份的对照史书对人物的评论;第三历史学家对一位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评价,有时也会因史料的纠正而出现重新评价的情况。第四当然对于历史学家巳经认定的英雄人物,及正面的历史事件,我们肯定应该继续地坚持下去。

《曾国藩》这部历史小事,如果你在仔细的阅读之后,第一你会感到作者在写作这部小说之前,是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素材,是认了真在写这部小说的;第二作者在塑造晚清的几位名臣,及“太平天国”几位重要的人物,是比较客观的;第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从开始到结束,为什么从胜利走向消亡,其原因也写得比较客观。

综上所述,唐浩明先生写的《曾国藩》一书,是一本可读性强的,站在史学角度有参考价值的,而且是近几年在文学界不可多见的一本历史小说。既然是小说,肯定也有不足,就不必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了。


昌国7504


唐浩明,又名邓云生;《曾国藩》一书是唐浩明胡编乱造的地摊书,其父叫唐振羽,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前最后一任机要秘书,大陆接近解放出逃,唐浩明是唐振羽遗腹子。


广西客属联合会


写的不错,让人觉得是一部相见恨晚的作品。对曾国藩这人认知,自懂事起就被教育成:这是个坏得不能再坏的人。现在明白那是政治需要。曾一书还历史本来面目!



神马第三只眼


“余与近人,独服曾国藩”毛主席年轻时的这句评论可谓广为流传。今之年轻一代,大多听说过曾文正公,究其原因,大抵是初中历史书上的洋务运动所普及,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中兴名臣,与李鸿章同为晚清股肱之臣。了解更多的,便可能知道毛主席这番话,可能也听说过蒋中正也极为推崇曾。究竟曾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令后人感慨至今?

从人生经历来看,曾的成就几乎全部来自最后二十年,其时他已42,虽不能说是大器晚成,但也是中年时来运转了。曾的成就,对于清朝来说,当为平定洪杨之乱,让满清能苟延残喘几十年,中兴之臣名副其实,然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曾的影响最大的我觉得是平定太平天国后,重视洋务,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之一,中国的近代化,功劳簿上有他一笔。

读懂曾国藩,看点有三:

看点一,治世与修身怎么统一?当时曾国藩心比天高,尊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却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被浊世搞得狼狈不堪、郁郁不欢。当他回到故里,却从老子出世无为之道中悟得解困之法。孔孟只教人积极入世、申韩只教人遵循法度,而老子则主张以迂回之道,最终达到目的。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柔者,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之。至此,曾国藩恍然大悟,在《道德经》上写下“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之偈语。这个阶段,终成就他积极入世拜官居相,又悄然出世宁静谦退的完美品格。曾国藩的品格,又要多说两句。有人评他圆滑,我谓之圆融,后者才是做人之高品,两者不能相提并论。黄老之柔,柔非柔也!

看点二,主观和客观怎么兼济?当时曾国藩克服江宁,百业萧条,曾国藩作为理学卫道之士,竟大力主张修复秦淮河,鼓励酒肆茶馆勾栏瓦舍兴建,而且三年不纳税。曾国藩所为让幕僚大为意外,此时曾国藩道:三十年前,我是心向往游冶而不敢游冶;三十年后,我是心不想游冶而不禁别人游冶。我身为两江总督,处理事情不能凭一己之好恶。芸芸众生,有几个能干大事业?他们辛苦挣钱,也要图个快活享受。夫子庙有一副对联道是:都是圣人,且领略六朝烟水;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此举可见曾国藩不是墨守陈规、以己度人、古板的卫道士,实际是通人情、器宇广、见识高之高人也!

看点三,往前看与往后看怎么共融?当时曾国藩功高震主、权倾朝野,但是他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即时裁撤湘军,从而保全自身。曾国藩遣送其弟曾国荃返乡之时,赠送一副对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我的理解是,大丈夫生在天地间,不可因一时荣誉而得意忘形,也不可因一时不遂而自怨自艾,保守初心,修身养性,方得始终。

“年少不识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