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李鸿章谁的实力更强大?

红雨说历史


清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曾国藩开始于家乡湖南组建地方团练——湘军;咸丰十一年,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于安徽江淮地区组建了另一支地方武装力量——淮军。

同治三年,在淮军的配合下,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曾国藩的综合实力达到顶点;同治四年,清朝八旗最后一位堪当大任的将领——僧格林沁战死,清王朝赖以生存的八旗军队宣告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曾国藩和李鸿章几乎成为晚清政权唯一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

不可否认,在晚清时期,尤其是同治年间,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两位汉臣乃系晚清政权苦苦支撑下去的唯一希望。同治十一年,曾国藩病逝;已经具备相当实力的李鸿章,又成为晚清政权深为倚重的重臣、权臣。

那么,这两位并称“晚清四大名臣”的晚清牛人,如果相比较而言,到底谁的实力更强大呢?

笔者认为,如果从以下三方面来比较的话,李鸿章根本就不是曾国藩的对手:

1、官职、谥号、爵位对比

首先,我们来看下曾国藩于仕途达到的高度,《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二》有载:

同治七年,授武英殿大学士,调直隶总督。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也就是说,曾国藩最高做到了武英殿大学士,病逝后还被追增了“太傅”这一荣誉官职。

“武英殿大学士”乃系清朝内阁“三殿三阁”大学士制度中,排名第三位的所在,品秩正一品,正国级干部。

但是,同治三年,湘军攻破天京,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因功被“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

注意,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还拥有着“世袭罔替”的巨大特权。

按照《清史稿》的说法,曾国藩一介汉臣而且是文臣,乃系“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的所在。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曾国藩病逝以后的谥号——“文正”,乃系封建皇权社会文臣做能获得的最高谥号等级。

再来看下李鸿章的仕途高度,《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有载:

同治十三年,调文华殿大学士。光绪二十七年,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入祀贤良祠。

也就是说,李鸿章最高做到了文华殿大学士,乃系清朝内阁“三殿三阁”大学士制度中,排名第二位的所在。因殿阁大学士之首——保和殿大学士自乾隆朝名臣富察·傅恒以后,再无实授,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已经做到了内阁顶点。品秩同样为正一品,正国级。

但是,李鸿章获得的“一等侯”爵位只是死后追封,而且没有“世袭罔替”的特权,其生前只获得了“一等肃毅伯”的爵位,较之曾国藩能够“世袭罔替”的“一等毅勇侯”远远不及。

而且,李鸿章的获赠谥号为“文忠”,乃系文臣谥号等级中排名第四位的所在,和曾国藩之间的差别,一目了然。

2、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对比

比较曾国藩和李鸿章之间的实力,就不得不来比较一下两人手中,各自掌握的武装力量。

曾国藩的湘军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曾国藩手中掌握的五万精锐;曾国藩幼弟曾国葆手中的五千湘军;曾国藩手下部将——鲍超手中掌握的一万余;张云兰手中掌握的六千将士;还有其余零散部将和水军;共计30万余人。

而李鸿章手中的淮军,仅有五万余人。

注意,所谓的淮军,乃系在曾国藩的指示下,李鸿章“受命”于安徽江淮地区逐渐而成的武装力量。说到底,淮军绝大部分的指挥权还是掌握在曾国藩的手中。

李鸿章真正拥有话语权的武装力量,乃系其一手组建的北洋水师,拥有大小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但在慈禧太后的“英明领导”下,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中日甲午海战就直接证明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力。

所以,从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来看,李鸿章和曾国藩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3、影响力对比

同治三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天京以后,其综合实力达到顶点,想要推翻晚清政权,登基称帝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曾国藩并无造反之心,而是“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在晚清政坛之上,曾国藩才发掘的人才,甚至达到了“疆臣阃帅,几遍海内”的恐怖地步。

被后世赞誉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一种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四人。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在上述除了曾国藩之外的五人中,除了张之洞并非出自湘军,其余四人全部出自曾国藩门下,由此足以证明曾国藩的巨大影响力。

就晚清政权而言,如果曾国藩想要造反,即使达不到“一呼百应”的状态,也足可以推翻晚清政权。

而李鸿章,能不能够进入“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列,后世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李鸿章的真正影响力主要发挥在担任北洋通商大臣期间,也正是在此期间,李鸿章代表晚清政权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即使心有苦衷、被逼无奈,也终将严重挫伤其正面形象,大大削减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二》、《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中国近代史》、《清代通史》


正说清代十二朝


没有曾国藩和李鸿章,清政府可能要早亡50年。他们二人,都是满清中兴名臣。至于孰高孰低,且听慢慢道来:



一、职位爵赏


曾国藩和李鸿章二人,职位品阶相当,只有细微差别。

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


▲曾国藩画像


李鸿章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清朝的大学士可以理解为宰相,二人都有宰相军机实权,都是正一品。

不过,清朝大学士分为“三殿三阁”,有固定的顺序: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李鸿章


所以如果同时上朝的话,李鸿章要站在曾国藩之前。

爵位上二人都是侯爵,而且在清朝都属于超品爵位,旗鼓相当。

谥号上曾国藩的“文正”是文人等级最高的谥号。

根据《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文成”、“文忠”。


▲1980年清王朝疆域图


所以李鸿章的谥号略低于曾国藩。

因此,整体来讲,李鸿章的官职略高于曾国藩,曾国藩的谥号略高于李鸿章。二人在清廷都是位极人臣,无分高下。



二、谁更能抓住局势


当时的清政府可谓风雨飘摇,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坚船利炮对准沿海布防;内有太平天国雄兵百万,占尽富庶之地。

如此烂棋,已经有南北朝,划江而治的趋势。


▲太平天国地图


但大清可谓国运当头,硬是涌现一批中兴名臣,不但迅速扭转了局势,还发展出盛世的趋势。

国运也好,中兴也罢,曾国藩都是左右大势的关键人物。中兴名臣,几乎都是曾国藩的门生故吏;治国强军的思路,也都是“曾式”的稳扎稳打风格。

曾国藩,是可以改变时局之人,甚至是可以坐江山之人。


▲慈禧老佛爷


相比之下,李鸿章略逊一筹,论内忧外患,李鸿章的时局要好于曾国藩,太平天国已除,大清的根本在恢复。

但李鸿章更多的身份是老佛爷的“马前卒”,签条约,背骂名。

如果伊藤博文的对谈方不是李鸿章,而是曾国藩的话,伊藤阁下可能就没有那份指点江山的惬意了。


▲伊藤博文





三、提携后辈


在提携后辈方面,曾国藩的贡献就太大了。

中兴名臣几乎都是其门生故吏。

最优秀的当属李鸿章。


▲1820年新疆地图


其次是左宗棠,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彭玉麟,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赐太子太保,谥刚直,并建专祠。


▲中兴四大名臣书法对比


胡林翼,与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麟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太子太保,赠总督,谥号文忠。若不是去世的早,成就可比,李鸿章、左宗棠。

可以说从镇压太平军、捻军到兴办洋务收复国土,基本都是曾国藩和他提携的大才们完成的。

李鸿章提携的后辈,最有名的当属袁世凯,袁世凯功过皆大,风评不佳。


▲袁世凯



四、治军水平


曾国藩建了湘军,李鸿章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

因为湘军建立在前,装备上还有冷兵器的影子。而淮军建立在后,又有湘军百战骨干充实其中,自然淮军的装备和战斗力要更高。

但是,曾国藩的湘军面对的是火力全开的太平天国。洪秀全居中运筹,东西南北翼,各大天王均在,决胜千里。所以湘军打得十分辛苦,只能说是惨胜。


▲北洋水师旧照


李鸿章的淮军,面对的是自断臂膀的太平天国和捻军。捻军的战斗力远不如太平军,所以淮军赢得轻松些。

而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则是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但后来却惨败在甲午海战。

所以论军队战斗力,自然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加淮军要更强,但论调兵遣将,行军作战,曾国藩强于李鸿章。


▲可惜的是,曾李二人均没有进太庙


综上所述,曾国藩职位与李鸿章相当,能更好地把握大势,提携后辈,创造了清政府中兴的奇迹。治军严格,战力不俗;而李鸿章同样身居高位,却为清朝皇室背负一身骂名。建立了新式海军,却惜败甲午。

因此曾国藩略胜一筹。


翰林冷知识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清朝中后期朝廷的中流砥柱,曾、李二人再加上左宗棠和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其中又以曾、李二人为首。

从官职来看

二人都被封为一等侯,都被追为“太傅”,曾国藩生前官居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而李鸿章也担任过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二人都是正一品官职,并且都是大学士头衔,都已入阁拜相,二人的唯一区别的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稍高一些。

从能力来看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曾挽救大清于危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兵和绿营兵早已不堪重用,如果不是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力挽狂澜最终攻灭太平天国,清朝很可能早灭亡半个世纪。

李鸿章的淮军虽然也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但是其更为重要的表现是在晚清时期以一人之力苦撑危局,周旋于列强之间为大清续命,更是被慈禧称作“再造玄黄”之人。

二人都有改朝换代的实力

在对抗太平军时期壮大起来的“湘军”最终完成了对太平天国最为致命的一击,天京被攻破之时湘军的实力达到了顶峰,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占据江南富庶之地,当时就有人劝曾国藩登高一呼改朝换代,但是曾国藩却主动裁军消除慈禧的疑心。

再看李鸿章,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赞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创办的淮军是继湘军之后清朝唯一可以依仗的军事力量。

清朝末期,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已经被严重削弱,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甚至弄出一个“东南互保”,让清朝颜面扫地,眼看大清不保有人推举李鸿章出任“总统”住持危局,可是已经风烛残年的李鸿章拖着病怏怏的身子再度前往北京议和,为大清再续命十年。

总体来说李鸿章论军功不如曾国藩,但是朝廷对李鸿章更加信任,说句不客气的话,满清是把身家性命托付在李鸿章身上,而对于曾国藩朝廷却始终有所提防,从这点上看李鸿章的实力似乎强那么一点点。


一点点历史


这个问题我来吧啦吧啦,在清朝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重臣,我来对比一下


从时间上对比

曾国藩1811年出生,李鸿章1823年出生,从出生时间上看,李鸿章只是晚了12年,可是在作为上李鸿章属于大器晚成。

曾国藩1838年就成为了军机大臣的得意门生,一步步提升,1849年做到了兵部左侍郎。在京城十多年步步高升,到达二品官。

曾国藩1872年去世,这时的李鸿章49岁,正是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他家庭情况平平,1846年拜到曾国藩门下,1850年进入朝廷。



贡献对比

曾国藩,1851年组建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攻下天京,牵头弄了洋务运动

李鸿章,1853年跟着湘军得到了锻炼。1861年李鸿章回乡创建了淮军,平定了太平天国。

李鸿章开始洋务运动,但是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签署了大量不平等条约。


其实两人都是晚清的重臣,却又错开了时间让清朝得以喘息。他们的实力是没法比的,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李鸿章是曾国藩一手提拔出来的,曾国藩建立了湘军,李鸿章后来建立了淮军,但是淮军隶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曾国藩是主力,李鸿章是辅助。洋务运动曾国藩是主办,和李鸿章一起办的。


历史别墅


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以后,仅上海每月的厘税收入就高达60万两,李鸿章对外声称只有二三十万两,仅此一项每年的出入就有好几百万两。李鸿章每年光春节就要给慈禧和宫中权贵送礼,连李莲英这样的太监都不漏掉,一次花费就要高达200万两,如此巨大的财力,没有任何人能够匹敌。慈禧对于晚清的覆没难辞其咎,也正在于此,她和李鸿章投桃报李,例子不胜枚举。照道理,南洋大臣应该由两江总督担任,却任命了江苏巡抚李鸿章,而不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后来,曾国藩因为在剿捻时手下的淮军出工不出力,不得已请求休假,让李鸿章代理,自己留在徐州军营里当顾问。清廷同意了这个申请,让曾国藩留在徐州。可是很快又按照李鸿章的要求,让曾国藩去金陵两江总督任所,不要在徐州逗留,这就固定了李鸿章对于曾国藩的超越。再后来,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清廷特别规定直隶总督负责总理衙门和北洋的防务,这些都是李鸿章量身定制的,超过之前的所有直隶总督。慈禧和李鸿章紧紧地捆在一起,利益均沾,官场中李鸿章更是所向披靡,任何人都不是对手。等到甲午战争,李鸿章却一再说自己只是奉命行事,把责任推给慈禧。说起来很搞笑,慈禧懂什么海军陆军,当然是把一切交给李鸿章,通过李鸿章去控制朝政,架空光绪的,只有这样,她才能名义上归政,实际上却依然牢牢地把持权力。相比之下,曾国藩就远没有达到这个学生的程度。


木头126844276


曾国藩与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是清朝晚期政坛上最闪亮的明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让自己名垂青史,如果非要拿这两个人来比一比的话,他们身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第一:相同的地方我们来晒一晒,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他们的人生之路。

首先他们都出生书香门第之家,曾经在当地也都是名门望族,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奋一路参加科考,都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通过家庭社会背景等关系拜师学艺,成长都很快,应该说都是一块好料,很快就被朝廷重臣赏识并举荐,可谓是有为青年,后来他们被朝廷无数次起用对付太平天国和八国联军,在这些与内与外的争斗中屡战屡败,然后屡败屡战,最终一举成名,在这些过程中锻炼了他们,同时这个时代和残酷的环境也磨练了他们。

其次他们虽是文人,但是却都与战争扯上了关系,本不想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但却被迫推上了这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各展拳脚,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可谓真男儿,在战争上有勇有谋,能屈能伸,像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恶斗几乎让他失去了人性,“曾剃头”的称号我想大家都十分之熟悉,李鸿章与洋人的周旋和力争,体现了他爱国的情结,当然他也是极不情愿去跟列强费口舌,又有什么办法呢,你是人家嘴里的肉啊,不吃你吃谁,我们的中堂大人在洋人的强逼下从容淡定,展现一个大国应有的姿态,虽说我们打不赢你们,我也不想让你们好过,来吧,尽管来吧,真是男人大丈夫气概。

湘军大战洋人

淮军大战太平天国

下面我们来说说他们的不同不处:

作为政治家的他们,李鸿章的权谋要高过曾国藩,曾国藩虽说晋升很快,但基本上后半辈子都在外地领兵,很少与权贵争斗,李鸿章就霸气很多,连帝师翁同龢他都不放大眼里,与之较劲,但统治者毕竟对汉人不放心,把大权抓在自己人手里,处处为难,但慈禧很依赖他,觉得李鸿章是一个做事很可靠的人,是一个实干家,不像清朝皇贵那些花花公子,只会摆摆臭架子,其它什么都不会,在古代社会中,曾国藩虽位居一品大员,李鸿章虽说是军机大臣,但还是要受制于人,这也是他俩的悲哀。

李鸿章的口才要比曾国藩好,正因为如此在国际舞台上李鸿章展示了他的谈判手段和外交能力,后来有些人痛骂他卖国,这是狭隘,你有本事你去跟外国人谈啊,我们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

曾国藩的文学功底比李鸿章深,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了如指掌,更上升到哲学高度,是中国近代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留下了“曾文正公集“”、“治学论道之经”、“冰鉴”等著作。

好了,说了这么多,就我对他们的了解,只是挑了一些方面和我个人的一些见解,还有很多大家都作了详细的比较和论述,比如识人用人、培养人才和后代、洋务运动、发展中国的国防,建立国家的海军、一生都在为国出力,一心想中兴国家等等、我觉得都不错,起码这两个人物我们都不陌生,而且都有兴趣去研究他们,这也是我们的荣幸!


思庇屋


李鸿章一直视曾国藩为恩师,曾国藩在创建湘军之初李鸿章就来投奔他了。后来李鸿章离开了曾国藩自己闯事业,结果到处碰壁,整天弄得灰头土脸。然后他又重新投到曾国藩麾下,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态度是来去自如,湘军大门始终为他敞开 着。李鸿章是个文化人,晚上喜欢熬夜爬格子,所以就容易起不来早。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治军严厉,他每天五六点就起来,他也不允许别人迟到。有一天全军将士都起床了,只有李鸿章没有起。于是曾国藩命士兵去请,李鸿章托病不起。再请,李鸿章依旧说自己病的厉害起不了床。曾国藩对士兵耳语一番,士兵第三次来到李鸿章床边说:李大人,曾大帅和全体将士都在等你吃饭,你不去谁也不准动碗筷。李鸿章这下可慌了,赶紧爬起跑着来见曾大帅。他来到主帅大帐内一看,所有人都在等着他,李鸿章的脸羞的顿时通红。再看曾国藩什么话也没说,端起碗来开始吃饭。打那以后,李鸿章早上再也没有迟到过。


欧阳大拙


笔者认为李鸿章最厉害。

老李是绝顶聪明之人,优点是肯接受新鲜事物,有担当能任事,真卖力气,城府深,会变通,高瞻远瞩;缺点是太会变通,办事无原则,不追名但逐利过重。

个人认为老李这些优点使他从一个幕僚爬上了北洋领袖的位置,成了帝国最可依赖的外交家,民政家;而老李这些缺点使他能够一直被帝国倚重到死。

曾国藩、左宗棠都做不到,因为他们的优点多多,但缺点不够明显(特别是曾国藩),试想一下,一个汉官外臣,位高权重手握重兵,门生故吏满天下,又同时掌握大量财团命脉,这样的人再清誉满天下,威望盖中华,那不就跟嘬死一样么?

左宗棠不就被整了么?曾文正公为啥急流勇退?他是要全个名节啊,老李就没这负担,他不要名声,他务实,但是太务实了,所以才落了个名满天下谤满天下的结果。




鍾正觀先生


从传统士大夫层面上当然是曾国藩更胜一筹,立功、立德、立言,可以说是近代第一完人。就算太祖对他这位湖南老乡也是很佩服的。但是曾只能算是传统士大夫,尽管他办洋务、用洋人军火,但是这个只是他借用西方之术,本质上他的目光眼界还局限在国内,远没有达到一个近现代政治家、外交家的格局。天津教案办的一塌糊涂,自己本人差点儿被搞得身败名裂,就是最好的例证。至于所谓的灭杀太平天国就是汉奸的言论,我觉得有点儿偏颇,太平天国有些思想是进步的,但是他的做法太邪教。

李鸿章比他的老师会做人、会做官、会办洋务、会练军队、会搞外交、会敛财。所以我觉得论实务,曾国藩是比不过他的学生的。


shaodada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晚清人物,两个人都有再造清朝的功劳。大清在曾国藩的主持下建立了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开展了洋务运动,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李鸿章创立了淮军,也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平定了捻军起义,后来还创立了北洋水师。



曾国藩和李鸿章相比而言,在军事指挥方面李鸿章更加青出于蓝一点。

太平天国起义之时,清军节节败退,曾国藩也被数次打败,被逼的险些投河自尽。如果不是太平天国内部生变,很可能曾国藩就会全军覆没。后来太平天国势危之时。曾国藩派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围剿太平军,最终才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了下来。

捻军起义之时,更是体现了李鸿章的军事指挥能力要高于曾国藩,捻军起义时,曾国藩领军出征,曾国藩历时1年半,未见成效。最终清廷改派了李鸿章剿灭捻军起义。



综合来说李鸿章的军事只会能力确实比曾国藩高一点。

政治方面两人在伯仲之间。因为两人都受到了鸦片战争的影响,都是主张开眼看世界的人物。曾国藩堪称开创者,而李鸿章是坚定的执行者。在他们二人的指挥下,洋务运动才能平稳的开展下去。

在政治领导和审时度势上,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处于巅峰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不分上下。两人对于清朝的忠心度更是伯仲之间。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在晚清风云变化的诡谲之中,身为清朝大臣,维护了清朝的统一完整。实力和能力都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