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

陈永恩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中国从秦朝开始,就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一统王朝,而且采用郡县制度,各地官员都由中央任命。雇人干活,就要付工钱,具体到国家机器上就是俸禄。

不是的。事实上古代有一整套完整的俸禄制度,保证了官员工资的正常到位。

具体操作为:

1、首先,工资不一定是钱

在当时货币体系还不完善的时代,完全的货币时代还没有到来,因此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以物易物的交易,而且,当时的百姓向上交的赋税也不是钱币,更多的是实物,比如粮食、丝绸、布匹等。

所以官员更多时候,领到的俸禄就是实物。

郡县制推行后,皇帝会向各地派出办事机构,作为对地方行政的监督,这些监督机构在旅行监察职责的同时,也充当着办事处的作用。官员在领取俸禄时,就需要到这些办事处领取折实,相当于粮票等凭证。

领取折实后,凭折实到朝廷制定的地方领取粮食等实物。历朝历代发放俸禄的机构都不同,唐代发放的办法,在《唐六典》等书中有记载:京朝官的禄米、布帛等,由司农寺属下的太仓署负责发放,地方官员的禄米、布帛,由各州郡仓曹负责发放。发放时间是半年一给,一年两次。

到了宋朝,官俸的领取凭证称"券历",内含各种以实物形式发给的补贴,通称"给券",具体名目有馆券、驿券、仓券等区分,均由持券者到指定地点领取。

明朝就很有意思了,明代官俸折实的花样特别多,总是受禄者吃亏,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国库中堆积着大量西洋带回的香料胡椒等物品,一度作为官员的俸禄进行发放。

2、其次,朝廷不一定发钱

这种情况在古代确实不多见,但是也是存在的,比如北魏前期。

我们看电视剧《锦绣未央》中,李尚书工作中犯了错,太武帝拓跋焘龙颜大怒,下旨罚了李尚书一年的俸禄。

其实这是一个明显的史实错误,为什么呢?因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冰敬碳敬养廉银什么的统统没有。

那官员吃啥喝啥呢?问得好,当时的北魏还未完全成为封建制度的政权,还保留了大量的游牧民族的残余。北魏朝廷规定,官员的俸禄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什么意思,就是放任官员去抢夺和搜刮百姓,这是北魏官员的生财之道!

有幸的是,后来的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完成封建化进程,官员也有了固定的薪水。

3、最后,官员不一定需要俸禄

这里指的是朝廷统治的羁縻地区。

历朝历代,羁縻地区占到了王朝统治区域的很大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官员虽然都是朝廷来任命,但是基本都是当地的部落首领。

虽然挂着朝廷官员的头衔,但是他们是真正的独立王国,部落首领就是国王。他们平时除了承认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定时向朝廷上贡,朝廷很少直接干预羁縻地区内部事务。

因此,关于官员发钱的事,朝廷大多数也是以赏赐的名义给了部落首领,这和俸禄性质上不一样。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Yes



古代俸禄的形式

封邑制度

先秦以前政府将土地赐给诸侯,诸侯把自己封地内的土地子民视为自己的产业,除了每年向中央政府的缴纳的税收外,其余全部留给自己当做“工资”。而下面的士大夫亦是如此

《国语晋语四》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这句话就是说公候不仅有自己的土地,也收取大夫的贡赋,士也是如此。而且诸侯和士大夫都是世袭制。所以如此就形成了世卿世禄制。

很多人都想封侯成为贵族也是因为这一制度。



禄米制度

春秋后期,随着人口的增长,中央政府已经没有了多余的土地分封给新进的贵族。

而私学的盛行造就了很大一批学而优则仕的人,当这些人进入官僚体系后,由于政府已经没有了土地赐予。所以禄米制度应运而生。

禄米制度,就是政府以粮食赐给了这个政府的官员,而这种工资制度从春秋末期一直到隋唐时期都是发“工资”的主要形式

吃皇粮的说法由来也是因为这一制度的普及。



货币制度

到了汉朝,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在俸禄中的比重逐渐超越了禄米。而到了唐宋时期,绝大多数的支付俸禄的形式成为了货币。

这种方式也沿用到了明清时期



俸禄的领取方式

封邑制度不多说了,官员把国家的税收上贡,余下的都是自己的“工资”

禄米和货币制度

这两种制度最初是由专门的部门每年发放一次,后来在改为月俸。

宋朝时《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北宋的做法是发放“券历”,然后到三司领取。

“券历”由本单位的工作人员整合,然后交给三司户部门审核,最终审核无误后发给官员。然后官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三司凭“券历”领取“工资”。

地方官员则由州政府统一核准发放。



官员其他收入发放

古代官员也有年终奖

像是汉朝《汉官仪》记载每年腊月皇帝都会对文武百官进行赏赐,称之为腊赐;而且历朝历代大多都有了这一制度。这种赏赐由皇帝规定,然后统一发放。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

这个制度是由各省藩司统一发放,各地的官员是没有自行支付权力的。


我是越关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古代一个税收问题,其实官员的俸禄就来自这些税收中,首先便是把官府开支减去,然后剩下的海要上交国库。这种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周天子时期,当时的这种诸侯国,其实每年都要进贡周王室一笔钱。这笔钱其实就是自己封地的税收得来的,然后礼节性的上交一些给周天子。

如果喜欢看这种以绿林好汉为题材的小说,那么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官家东西就是皇杠,所谓皇杠其实就是从各地上交给国家的银两。皇杠里面的银子必须是重新熔铸过的,规格重量相差不大,而且一般会有皇家的封印。谁敢劫皇杠,那么就是同朝廷作对,那是要杀头的。所以不少绿林好汉就是因为错误的劫了皇杠,才走上对抗朝廷的道路的。

并且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这种税收上来的银两,在熔铸过程中会有损耗,也就是所谓的火耗,这一笔钱也是百姓出的。不少官吏贪污就是靠在火耗上做文章,直到雍正年间,这才宣布火耗归公。但也有人会问了,一旦税收太重,官吏岂不是没有俸禄了,其实大错特错,因为官吏的俸禄永远不会少,税收永远只是加重百姓的负担。

不过这里有会出现一个问题了,如果当地是穷地区了?这个自然不要你担心,古人有的是办法,穷的地方的官吏自然是一些被拉去做政绩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官场小白,你想要日后显贵,那就老老实实的把这个地方治理好。纵观古代一些政策,其实如果不腐败的话,是非常有可取之处的,尤其是古代对于税收的超高经营术。


小司马迁论史

这个问题如果展开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中国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俸禄制度。所以我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向大家大致介绍古代俸禄制度。

一、前秦时期

在秦之前,各朝代以封地作为官员的俸禄,也就是国君会根据官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采邑。官员自己在封地上收取税收,除去应该上交给天子或国君的税收之后,剩下的都作为官员自己的收入。

二、秦

在中国俸禄制度的历史上,秦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的两千年,历朝俸禄发放制度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主体结构基本上都是延续着秦朝的俸禄制度。

秦统一六国之后,废除了分封制,采取了郡县制,同时在全国建设了长达6000多公里的驰道和直道,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郡县的控制,也使国家直接发放俸禄成为现实。

秦代开始官员的俸禄以“石”为衡量单位,再折合成对应的货币和实物每月发放。上至宰相,下至如如刘邦当年担任的亭长乃至更低的佐吏都有俸禄,由国家统一发放,只是差距非常巨大。

之后各朝略有不同,但是发放上基本都是由国家铸造钱币,或将盐铁等国家贸易收上来的钱币又重新分配运输到各地相应机构,如后期各朝在地方有户部办事处,官员自己到办事处领取。

同时国家在各郡都建有大型的粮仓,各地上交的税收都会统一运输到这些大型的仓库储存。各郡管仓官员也就同时肩负着发放实物俸禄的职责。官员可以自己去郡里领俸禄,也可以让郡里把俸禄送货上门,但是要扣掉相应的损耗和路费,当然这笔费用是多少,往往是笔糊涂账,这类官员从古都是肥差。

汉代基本继承了秦制变化不大,不过西汉以货币为主,而到了东汉则是一半钱币一半谷物。

三、魏晋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长达400年的动荡,导致了俸禄制度的混乱,俸禄的发放也从过去的每月一次改成了春秋两季发放。

由于战乱不断,金属的稀有,俸禄内容也从过去的货币加实物的形式,变为了基本纯实物俸禄,内容包括布帛、锦、米、麦、甚至杂役等。

同时西晋开始,出现了占田制,国家按品给官吏田地作为俸禄的补充,一品50顷,每降一品减少5顷,最低的九品占田10顷,这个制度一直到明朝才被废止。

而南北朝时的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因为游牧民族风俗的影响,官员没有俸禄,主要通过军功掠夺和贿赂剥削带来收入。孝文帝改革后,北魏采取实物俸禄制,以谷和布帛作为俸禄。

至唐朝统一后,各项制度重新恢复,俸禄稳定为了岁禄、月俸、职田三部分。

岁禄就是禄米,按官员品级每年发放;

月俸相当于每月的各项补贴,直接发钱;

以上如果是京官由司农寺属下的太仓署发放,如果是地方官则由各州郡仓曹负责发放。实际发放时可能会是半年一次。

职田是国家给官员发放的田地,但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官员仅收取对应的租税收益,如果离职或者调离,就会被国家收回。不过国家也会给予一些永业田,最高一品60顷,最低五品5顷,子孙可以继承。

四、宋朝

宋朝因为金融非常的发达,俸禄已经多折合成货币发放,同时国家会发放一种叫做“券历”的凭证,官员可以凭券历自行去领取自己俸禄。同时券历中还包扣代表各种实物的“给券”,和现在的大闸蟹券或月饼券非常相似。不过这些券历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过长时间不领可能会作废,当然官吏之间相互给面子,一般会比较宽松。

而地方官吏则是凭券历由地方财政来兑付,同时会配给大量的职田作为俸禄补充。

五、元代

元代各项制度由重新倒退,俸禄回到了货币加实物的形式,但是地方官没有实物俸禄,相应的会用职田代替作为俸禄补充。

六、明清

明清基本延续了元朝的制度,但是在明朝时彻底废除了用职田制度,官员只享有货币加实物俸禄。但是明清两代都是以货币俸禄为主。


Rick潘维镛

现代财政讲究收支两条线,也就是说所有的收入先要上缴国库,然后再从国库中支出。这需要一个非常成熟的资金结算体系。所以有些人才会形成困惑,觉得古人没有办法进行财政拨付。

但在古代财政的运作,采用的是就地收支原则。其实原理非常简单,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在应对本地财政支出之后,有剩余,则向中央财政移交,有亏空,则请中央财政调拨。

那么地方官员的收入如何发放?

首先,地方官员的收入不完全是金属货币。实际上在早期的时候完全是实物。到清代的时候,既包括银两,也包括粮食。因此不需要全部用货币来支付工资。

其次,官员就地收支,直接从税收当中支出自己的工资,不需要中央政府调拨。税收是逐层递交的,在交税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就同时将官员的工资支付了。古代的官员都是采用年薪制,税也是一年一交。举例而言,某县令收税的时候,扣除所有公务支出之后,全县一共收了银500两,粮食一千担。而县令的工资为50两白银加一百担粮食。那么县令只需要向上级政府移交450两白银和900担粮食,然后将相关的账目上报即可。

最后,税收向上调配的成本实际上是由民众承担的。古代有劳役制,就是为政府做义务劳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为政府运输税收。清代的时候,往往采用缴纳地方附加税的方式来免除劳役。换句话说,缴税者承担税收的运输成本。

就地收支最大的问题在于给了官员贪腐的机会。地方官员巧立名目设立各种附加税,同时虚报支出,就可以直接套取税收,这实际上是古代官员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现代财政强调收支分别核算,以防止官员上下其手,从中渔利。


zyb38537240

在没有汇款转账等技术服务的古代,“发工资”这桩现代人看来简单的事,却是桩技术含量十足的折腾事。放在不同经济水平的王朝里,这个折腾事,也是各有各的招数。

首先比较简单粗暴的,就是汉朝。俸禄一年一发,所以叫“年俸”,工资额以粮食来结算。所以汉朝形容官员品级时,常是“年俸XX石官员”。不过具体执行起来,也不止发粮食。汉朝的赋税里,就有收取钱币的算赋。所以西汉政府发工资,也经常把粮食折算成钱。

到了东汉时,干脆改成“钱谷各半”,京城以及各地大小官员,每年固定时间,在所在地指定仓库领取钱粮。

比如东汉末年曾担任安喜县县尉的刘备,他的年俸当时是一百石,理论上说“半钱半谷”,但在东汉兵荒马乱的年头,粮价月月飙升,基层官员拿到手的粮食,常见一半都不到,其他的只能用货币凑数,基本上发钱的速度,远比钱贬值的速度慢的多。领工资时这钱还能买一斤粮,转天半斤都买不上。在鞭打督邮出去闯天下前,三国枭雄刘备早年的小官生活,就是这么清苦。

到了晋朝时,工资发放就复杂了一些,以《晋百官注》的记载,晋朝县令级别的官员,工资已经是按月发放。形式和汉朝差不多,定期去指定仓库领。县令年薪四百斛米,折合成每月,变成领十五斛米外加两千五百钱。等于是每天领五斗米。大诗人陶渊明做诗人时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悲愤的就是这事。

但千万别以为,悲愤的陶渊明县令,就只有这点工资。晋朝发工资的另一个办法,是“官占田制”,只要是官员,就可以按照品级领一块田,所有权归国家,田里收成归个人。还可以驱使衙门里的属吏给自己种田。陶渊明做县令时,也分到了三顷田地。

所以悲愤辞官的陶渊明,喊完“不为五斗米折腰”后,却也一度赖在任上不走,眼巴巴算秋收的日子。走?那得收割完庄稼,结清工资后再走。

当然,这种发工资的方法,虽说拿钱方便,但也杂乱无章。到了唐朝时,就变得更正规了。《唐六典》记载,唐朝的工资发放,改成了半年一发,京官工资由太仓署发放,地方官的工资由各州郡敖仓发放。除了发禄米和钱外,主要还是发绢帛。拜唐代突飞猛进的纺织技术所赐,绢帛在唐代已是硬通货,十贯以上交易就要用绢,一匹绢折合500钱。
所以,每到发工资的日子时,唐朝官员家的仆人们,就常见大车小车,吃力把绢帛往家来。

不过如果唐朝官员们肯出点钱,领工资也不一定这么吃力。长安城的太仓,只要官员支付“脚钱”,就有“送工资上门”的服务项目,《朝野佥载》记载,唐朝清官李畲 领工资,就是由太仓派脚夫送到家里来。李母为表达儿子清廉品格,拒绝太仓讨好,坚持结清“脚钱”。而《旧唐书》更记载,太仓门前更有大批脚夫,专以“送工资上门”为业。领工资,都领出火爆产业。

至于晋朝时的“占田”,唐朝的规矩也变了,改成叫“职分田”,且允许官员们佃租给农户耕种,是为官员们的另一份收入。到了宋代,又变为了更优厚的“职田”。

而除了职田外,北宋官员的其他工资收入,看上去也十分丰厚,除了每月的“正俸”外,还有各种补贴。宋朝的官员们,可以凭着朝廷发放的“券历”,在指定的地点领取补贴。比如北宋“包青天”包拯,开封府尹任上,以《宋史》统计,仅每年凭券领取的额外“公使钱”就有一万八千贯。而北宋淮南一个州的赋税,也不过一万五千贯。北宋高官的待遇,不算基本工资,就已这么吓人。

不过,这吓人的工资水平,也只限于高官阶层,基层的官员,还是一个赛一个苦,比如这津贴,就是各种不靠谱。苏东坡被贬官到黄州时,拿着官府的“券历”领补贴,结果却领来一堆卖酒用的包装袋。可怜苏东坡大文豪,每个月只好把钱装成三十袋挂房梁上,每天节衣缩食用一袋,过得十分清苦。南宋学者周密《浩然斋雅谈》里,也记载了不少小官典当度日的惨状。

到了明清年间,特别是号称官员俸禄低的明代,领工资的方式也没发生变化,依然以米粮和钱为主。但明朝前期比较悲催的是,官员们要领的米粮,相当多都要折成纸钞,而纸钞贬值的速度更是飞快。所以特别是京城中小级别的官员,常见清苦不堪。

15世纪中叶时的明朝,还常用外国进贡的苏木胡椒货物顶工资。赶上货物行情看涨的年头还好,倘是货物贬值,那更叫官员们叫苦不迭。

一直到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后,明朝至清朝的官员工资,改为货币与米粮支付,情况才稍好些。清代时又有了“养廉银”,清代正七品官员的年俸是45两,远高于明朝的25两。至于“养廉银”呢?养廉银的发放,是地方财政拨钱,全看地方府库的家底,所以在穷地方做官,困难可想而知。

当然,看上去清苦的明清官员,有一点可不苦,在极其发达的科举制下,有功名的明清官员们,兼并土地逃税也都更轻松。看过《儒林外史》就知道,只要功名在手,土地钱粮都是坐着就来。官员们苦哈哈熬几年,家里头就土地连成片。就靠这隐形福利,再苦再累?也远比老百姓幸福。


历史风云录

这要分情况来定,有本著名的《越缦堂日记》,是晚清官员李慈铭积四十年心力,铢积寸累而写成,记载了自己清咸丰到光绪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尤其李慈铭还是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还在日记里记账,所以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拿工资的就知道了。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五月,李慈铭被授予户部江南司郎中一职。按说户部管理财政,江南又是富裕地方,但清朝各司都有两个郎中:满郎中和汉郎中,满郎中是一把手,汉郎中只能是二把手,所以李慈铭其实是一个无实权的,一年中,他基本上不去衙门,只在报到时去了一次,年终考核去了一次,其他时间基本上不管司里的事,当然,工资照发。


他的工资是工资(含养廉银)是135两银子,和大约1200市斤的糙米,做为一名官员,他的工资 都是司里的工作人员送到家里来的。 如日记里记载四月十六 日,送来春夏两季俸银45两; 五月 初三, 送 来养廉银10 两等等。


以上是京官,不是地方官。


地方官的工资,当然不是像今天这么发到工资卡里,搞收支两条线,而一般是随着每年征税的时候自己截留。而收税的也是地方官,最后提留的也是他们,所以一般来说地方官要捞钱,比京官好办的多。

比如

雍正 五年, 湖北 布 政 使 黄 焜 曾经 向雍正汇报 湖北 征收 地 丁 银 加收 火 耗 的 情况。

火耗是按国家正式税收的10% 加收, 也就是 每一两银子的正式税收加收一钱银子。 这一 钱 银子就是官员的收入:

总督分一分五厘, 巡抚一分五厘, 布政使一分五厘, 按察使六厘, 守巡道四 厘, 各 府 知府 一分。。。。。等等等


雍正时期反腐工作抓得好,所以地方官员们拿得不敢太贪心,但我们知道,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这样的。


以上,就是古代官员们发工资的两种方法。


红枫历史观

总的来说,学者们认为古代官员工资有一套完善的发放制度,且能因地制宜。

古代公务员体系也很庞大,除了京官还有大量的地方官,这些官员都是吃皇粮的,他们的工资都靠朝廷发放。在那个没有银行代发工资,也没有支付宝转账的年代,朝廷官员发工资依然不是件难题。

首先,古代官员实行的并非真正的月薪制。虽然我们在看电视时,经常会看到某个官员犯错被罚一个月俸禄,实际上古代官员的工资基本是半年一发的。像秦朝则是一年才发一次的年薪,当时叫“岁俸”。发放周期长,这就减少了很多麻烦。

可能有人要问,半年发一次工资,平时他们喝西北风吗?这些官员才不会傻到饿死,他们个个生财有道,根本就不靠这点工资过日子。即便是最清廉的官员,家里也会有几十亩的田地出租吧,平时还有一些赏赐之类,逢年过节会有各种明目的孝敬。

其次,古代官员的工资不是全都拿钱的,直到唐朝时期才有部分官员的俸禄是以银子来计算的,不过大部分时间拿到的还是一半银子一半实物。史书记载过古代官员领工资的场景,往往是一群家人组成运输队,赶着几辆马车前去领工资。因为朝廷发给他们的大多是米面等粮食和一些其他东西,以秦朝为例,秦朝最低级的官员一年工资是五十担大米,差不多也就是1475公斤,确实要装几车。

另外,地方官员的工资并非直接来自国库。古代农民种地要交粮食,猎户打猎交猎物,渔民打鱼交鱼虾这些以实物交的税,在地方府库集中后留下地方财政部分,然后才会送往国库。留下的部分就包括地方官的俸禄。

到了发工资的日子,地方官会领导一张工资条,不同时代叫法不一样,如折实等,发工资的日子就凭这个去指定地点领取。领取工资的地方一般是朝廷专门机构,如太仓暑等。

当然,并非所有官员都要去领取俸禄,你要是有权势,太仓暑会主动亲自把工资给你送上门,有时还会故意多给一点。


凡尘往事

首先纠正题目中的两个问题。古代虽然没有现代化的银行,但是大的钱庄或者票号,它们的功能其实已经和现代银行的功能很相近了。因为古代的钱币很多都是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后来便有了纸币,或者某些钱庄票号自己发行的货币。拿着这些纸币,是可以在全国不同的地方兑换成金属货币的。另外,中国数万官员其实是不准确的,记得朱元璋那个时候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整个大明朝也不过才8000多名官员,哪里有数万之多?

我国最早的俸禄制度是来自于西周时期,那个时候无论是诸侯贵族还是各级官吏,他们的俸禄主要来源就是各自的领地的收入,这些领地通常称为食邑。如果食邑的收入不足,则有周王室来另行补贴。这便是中国俸禄制度最早的起源。

战国以后,各国开始发生改革,其中俸禄其实是最重要的部分,世代世袭的制度通常被改成了按照功劳来计算官位和爵位,按照官位和爵位来计算俸禄。最有名的就是商鞅变法,使得普通人也能够通过作战种地获得爵位。此后,俸禄其实成了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项目。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历朝历代的俸禄形式是不同的,比如有的是给土地,有的是给谷物,或者布帛、或者金属货币,甚至是纸币。

不过通常的发放方式是这样的。官吏的俸禄等级、标准、水平、物质形式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各个级别的官员俸禄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说,也都是中央财政拨付。不过正如题目所说,官员遍布全国,为了减少俸禄运输、调拨的麻烦。京官的俸禄通常直接从国库支付,各省级官员的俸禄一般都是有中央国库设立在省里的分库来拨付,地方州县官员的俸禄则有州县衙门从当地收取的皇粮国赋中支取,如果不足,则有中央调拨补充。


历史是什么

虽说发给官员的俸禄应该多是粮食,但官员们拿到手的几乎都是现金。

古代官员的俸禄并非都是真金白银,在更长久的时间里,都是以粮食支付。很早的时候,给官员发放的不是俸禄,而是债权。也就是说,朝廷指定某处田地,其所收获的粮食归官员个人,也称为【职田】。这种情况基本上持续到唐代。唐代官俸有职田、禄米、钱货。京官一品、外官二品授田12顷,京官八品、外官九品授田2顷50亩。

很多官员直接在种田以前,就以估算出产量收价把【职田】转包出去,把钱拿到手。

至宋时,以实物发俸禄的时候,朝廷把给付俸禄的责任交给地方。每个地区州府县道各有国库,从中调拨一部分粮食,再加上一些金银、制钱,分发给官员。

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以这种形式来发放俸禄的。

宋以后有了银票,在银米兼支的基础上,以银多米少的形式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