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九个县令都被问罪,第十个县令却成绩斐然,皇帝亲自嘉奖

清朝康熙六年,吏部一纸公文,选授任辰旦为上海知县。虽然是当县太爷,但这个消息对于任家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在当时看来,这不是去当官,而是去坐牢。因为江南税负很重,苏州、松江二府又是重中之重,而上海县就是归松江府管辖,是典型的重赋县。

就是因为税负重,官府的压力很大,曾经采用残酷的手段逼迫百姓按时交税,以至于“民贫百役,旱涝洊臻,狱讼滋纷”。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任辰旦之前,已经有九个知县因牵扯官司而下狱。(前令九人皆累系狱

上海知县不好做,这几乎已经是江南人的共识。任辰旦考上进士的时候,已经44岁了,被授予上海县令时,已经52岁了。在他这个年龄,要么已经权倾朝野,成为帝国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要么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实在没有必要趟这趟浑水。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任辰旦不仅愉快的接受任命,而且还在这个官位不高,困难重重的位置上越干越好,大显身手,终于成为了一代能吏,甚至连康熙皇帝都特意为这个小小的县令专门下一道诏令,嘉奖他的功绩。

任辰旦的前任们,都是因为赋税过重,为了完成朝廷的数额盘剥百姓过重而黯然入狱的。他到任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避免重蹈覆辙。首先,他没有像别人一样,新官上任三把火,向百姓开刀,而是认认真真的厘清赋税的数额。

当时的上海县,一共有6000多亩水田被毁,朝廷将其计算在内,百姓为了交税,很多都已经家破财尽(民因输赋,多破家)。前任县官往往是官派十足,只管坐在衙门办事,不管百姓死活。任辰旦则深入现场,实地勘察,亲自下水测量,将实际数额有理有据报送朝廷,因此得以减少赋税的总额。就这一项,已经让“县民大欢”,百姓们奔走相告。

官敬百姓一尺,百姓敬官一丈。有了这样替老百姓着想的好官,百姓们自然不是以前的“刁民”,他们纷纷如期而至,争先交税。上海的赋税再也不是难收,而是国用充足。

解决完赋税问题,任辰旦下一步就是着手于处理民间的诉讼,让百姓安居乐业。当时,上海县有一个要案,那就是一个叫做孙辛的平民被杀后,无人问津,尸体都被扔在家里多年,几乎都快成为了累累白骨,影响极为恶劣。任辰旦却不惧恶臭,亲自到现场勘测,亲自督促审理案件,终于让此案了结。

另外,在他的任内,还解决了一项重要的水利烂尾功臣。在当地有一条吴淞江,江上有一座水闸,洪水来的时候能储水,干旱的时候可以开闸灌溉。但这座水闸屡次修建都很不理想,经常损坏,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曾经有个巡抚想修好它,可是因为投入巨大,做了半截就放弃了,民怨非常大。

然而,任辰旦却另辟蹊径,他亲自勘测后,让人根据水闸的宽度采集石头,然后在石头上做好标记,并派水性好的人下河,按照顺序将石头垒好。最后加盖横石,打上木桩加固,将两岸堤坝加宽。这个方法巧妙避开了重新修建水闸的难度和资金,仅仅只有十个月时间就让水闸通行自如。史载其:不病役,不靡帑,邑人颂之。

任辰旦担任上海县令六年,待百姓如同家人,又不阿谀权贵,他根据自己在基层的所见所闻,先后十多次向朝廷上疏,内容涉及“酌减赋额”、“确核廉贪”、“请慎用人”、“裁兵利弊”等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来自于富硕之地的第一手资料,又针砭时弊,清廷非常重视。康熙皇帝看后,非常感动,特意下旨褒扬这个县令,封赠他为“中宪大夫”:

直声振陛,上言抗疏,能令九棘风生,激浊扬清。

但是,任辰旦的短板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考试资质一般,加上年纪大了,在吏部选官的博学鸿儒科考试中,屡试不第。因此他也一直得不到晋升,后来还是因为官声好,才被朝廷授予了一些职位不高的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