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绍

打马灯有两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越王赵佗时代,是赵佗带来马灯舞。随着南越王赵佗在龙川建县,中原人南迁,不少人到龙川安居乐业。军人都是从北方而来,于是“马灯调”及“打纸马”便从中原传到龙川并开花结果。马灯舞的表演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拜马,俗称“打四围”,二是“打四季”,唱马灯调,三是唱客家情歌。

拜马

纸马是用蔑编织而成的。马身中间留一个空圈,圈边系上带子,表演时把带子挽在“骑马者”肩上。马头、马颈、马身都用白纸糊成,看似一匹“白马”。马尾用苎麻扎好梳顺,马身两边用浅黄色方块布垂挂着,形似马鞍,布的两面各画一条穿长靴的人腿,像骑马人的姿态。策马时,两个演员各“骑”一匹“马”上场开路,随后两个幌手各擎一幅“幌”送马灯小姐出场。

打四季

马灯小姐唱的曲调是独有的“马灯调”,马灯调的曲谱是四季调,类似四季歌,原先流行于中原地带。“四季调”受客家情歌小调影响,北调南化,北韵南味交融,成为龙川马灯舞独特风格。马灯调从一月唱到十二月,主要内容是反映各个月份的农事活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拆字

以灯谜的形式从“一字写来啊一条浪”字唱到“十”字,分别唱出每个字的字形以及吉祥寓意。

瓜子仁

古时“马灯娘”路遇自己心寓的“相公”,大胆向对方表达爱慕之情的场景。这样的戏目充分展示了客家人敢爱敢恨以及人性思想的开放,我认为在五个戏目中,这种思想高度作为诞生在封建时代的传统戏目,是最难能可贵的。

卖杂货

讲述卖杂货的老者,从龙川到走上坪到江西赣州卖杂货的故事。《卖杂货》融合了山歌、说唱、相声、快板等艺术形式,言辞诙谐表演生动,一直都是作为“马灯舞”压轴表演戏目,尤其受到观众的喜爱。从某种程度来说,《卖杂货》是否成功赢得观众的掌声和喝彩,是整场“马灯舞”成败的关键,所以一直以来,《卖杂货》都是由最资深的民间艺人出演。

老艺人

在龙川县田心镇庆上村,有这么一支历史悠久的马灯团,靠着几代乡间艺人的薪火相传,自编自导自演,热热闹闹传唱了近百年之久,延续至今。一帮老人都是庆上村马灯团的老骨干,但老艺人们身上的精气神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

新节目

除了马灯,客家山歌王子龙川阿辉帮乡亲们演唱了动听的山歌。可爱的小朋友为乡亲们演唱了动听的歌曲,跳出动人的舞蹈。在新时代,一群心态很好的奶奶级的阿姨,表演了劲爆的广场舞。

在庆上村,“打马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间传统艺术节目之一。马灯舞接财纳福,为群众喜闻乐见。老百姓心目中,迎接马灯舞会给他们家族带来兴旺。

我,干政企事业单位管理软件十多年,有时候感觉无聊,需要找点乐趣。喜欢到大自然走走看看,开始写写游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诗情画意,感受一下美丽乡村的风土人情,头条号是“邹周游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