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战国长平之战,春秋的战争你知道多少(一)?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天空history,一个历史爱好者,浅读过《二十四史》,追过多年历史小说。喜欢的请关注或点赞,谢谢。

春秋和战国,虽然都属于东周时期,但却有很大的不同,战国相比春秋,无论是在社会形势还是经济科技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而表现在战争上,春秋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夺城灭国为主,春秋的战争以战车为主,战国的战争以步兵加少量骑兵,春秋的战争规模较小,大战不过数万人,但到战国动辄十万人以上。

所以许多人可能对战国的一些大型战役有所了解,如秦赵长平之战,马陵之战等,但对于春秋时期的战争,却很少有人了解。今天,我就来介绍几个春秋时期比较重要的战争。

春秋时期,主要有四大强国,晋楚齐秦,所以战争的主要原因,也大都是他们直接为了争霸导致的。

春秋地图

第一战:宋楚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大部分听到这个词都是一脸懵逼,完全没听说过啊。

话说宋国在当时虽然比不上晋楚齐秦四大国,但国力也较强,算是次一等的强国,而且宋国有个方面是其他国家比不上的,那就是宋国是公爵国,齐晋是侯爵,秦是伯爵,而楚国地位最低,是子爵。

宋襄公

当时宋国的国君是宋襄公(其中一个版本的春秋五霸之一),而原先的霸主齐国齐桓公刚刚去世,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早期宋襄公通过"让国之美",已经有了仁义之名,而通过平定齐乱,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声名鹊起,因此,宋襄公开始膨胀。

但是很可惜,野心和能力以及宋国的国力不匹配。

首先,在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但宋襄公却以盟主自居,但宋国的国力又明显比不上齐国和楚国,惹得齐、楚两国国君不满。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

同年秋,宋国、楚国、陈国、蔡国、许国、曹国和郑国赴会,齐国和鲁国都没有来。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在会上和楚王发生争执,结果却被楚王在抓住,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楚国乘机进攻宋国未果,在鲁僖公调停下,宋襄公被释放。

回到宋国之后,宋襄公深感耻辱,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就决定攻打郑国。他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全是小国)讨伐臣服楚国的郑国(当时也算大国,不比宋国弱多少)。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于是率师进攻宋国本土。宋襄公担心宋国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

战争开始后,楚军开始渡河,工资目夷对宋襄公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的。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

泓水之战

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后世之人都在耻笑宋襄公愚蠢,不肯半渡而击,但也是以后世的眼光看待古人,其实当时春秋时期,都是贵族战争,战争都以战车加步兵,所以都要选择地势宽阔地带,所谓战争,就是双方选好场地,然后列阵而战。战争也只是击败敌人就好,不会像战国那样直接割首级算战功,国君或者贵族被俘虏之后,一般也会被赎回或者放回。

所以只能说,宋襄公还是局限于当时的思想,有争霸之心,却没相应的能力。

本次宋楚泓水之战就说到这里,明天继续讲春秋的其他战争。

有不同意见或者疑问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