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史对韩世忠、刘琦、吴阶等将领对金战绩赞不绝口,却很少称赞岳飞对金的战绩?

maorunzhi


大家不要被题主带沟里去,《金史》什么时候有过“对韩世忠、刘琦、吴阶等将领对金战绩赞不绝口”的情况?

我用文本搜索大概统计了一下《金史》中有关宋朝诸将的记载(可能有遗漏)。和岳飞相关的有9条,韩世忠10条,刘光世3条,张俊2条,张浚12条(这里面有部分应该是金人把张浚和张俊弄混了),吴玠13条,吴璘14条。

除去几条和战争无关的内容,在《金史》的记载里,承认的金国败绩一只手数得过来。是和尚原算一个,黄天荡算半个,岳飞、刘光世袭取许颍三州也算一个。剩下的都是金军如何大显神威,把宋朝军队打得落花流水。《金史》出了名的夸胜讳败,怎么可能对宋朝的胜利赞不绝口?

比如说黄天荡之战,本来是韩世忠把金兀术(就是完颜宗弼)围困住了,后来金兀术连夜挖开废弃旧河道,才得以逃生。但在《金史》里头,对这一段轻描淡写,搞得好像两军不分上下,倒是对后面的胜仗大费笔墨。由此可见《金史》是个什么倾向了。

所以说,既然《金史》记录的战绩不完全可靠,只从这本书来判断宋军将领的本事,当然也就不靠谱了。

下面是具体条文:

岳飞

1.熙宗本纪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帅宗弼上言宋将岳飞、张俊、韩世忠率众渡江,诏命击之。

2.列传四·完颜宗秀

宗弼复取河南,宗秀与海陵俱赴军前任使。宋将岳飞军于亳、宿之间,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逆击败之。

3.列传六·完颜阿鲁补

阿鲁补以敌在近,独不赴。而宋将岳飞、刘光世等,果乘间袭取许颍三州,旁郡皆响应。

4.列传十五·完颜宗弼

宗弼由黎阳趋汴,右监军撒离喝出河中趋陕西。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以相牵制。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王伯龙取陈州,李成取洛阳,自率众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时天眷三年也。

5.列传十九·王伯龙

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兵,获刍粮数百万计。

6.列传二十·仆散浑坦

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拒。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

7.列传二十二·完颜昂

明年夏,宋将岳飞以兵十万,号称百万,来攻东平。东平有兵五千,仓卒出御之。时桑柘方茂,昂使多张旗帜于林间,以为疑兵,自以精兵阵于前。飞不敢动,相持数日而退。昂勒兵袭之,至清口,飞众泛舟逆水而去。时霖雨昼夜不止,昂乃附水屯营。夜将半,忽促众北行。诸将谏曰:“军士远涉泥淖,饥惫未食,恐难遽行。”昂怒不应,鸣鼓督之,下令曰:“鼓声绝而敢后者斩。”遂弃营去,几二十里而止。是夜,宋人来劫营,无所得而去。

8.同上

岳飞以兵十万围邳州甚急,城中兵才千余,守将惧,遣人求救。昂曰:“为我语守将,我尝至下邳,城中西南隅有堑深丈余,可速实之。”守将如其教,填之。岳飞果自此穴地以入,知有备,遂止。昂举兵以为声援,飞乃退。

9.列传三十六

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

韩世忠

1. 太宗本纪

(天会八年三月)宗弼及宋韩世忠战于镇江,不利。四月丙申,复战于江宁,败之。

2. 熙宗本纪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帅宗弼上言宋将岳飞、张俊、韩世忠率众渡江,诏命击之。

3. 列传十五·完颜宗弼

宋韩世忠以舟师扼江口。宗弼舟小,契丹、汉军没者二百余人,遂自镇江溯流西上。世忠袭之,夺世忠大舟十艘,于是宗弼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战且行。世忠艨艟大舰数倍宗弼军,出宗弼军前后数里,击柝之声,自夜达旦。世忠以轻舟来挑战,一日数接。将至黄天荡,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宗弼乃得至江宁。挞懒使移剌古自天长趋江宁援宗弼,乌林答泰欲亦以兵来会,连败宋兵。   

宗弼发江宁,将渡江而北。宗弼军渡自东,移剌古渡自西,与世忠战于江渡。世忠分舟师绝江流上下,将左右掩击之。世忠舟皆张五纟两,宗弼选善射者,乘轻舟,以火箭射世忠舟上五纟两,五纟两著火箭,皆自焚,烟焰满江,世忠不能军,追北七十里,舟军歼焉,世忠仅能自免。

4. 列传十五·完颜宗弼

宗弼由黎阳趋汴,右监军撒离喝出河中趋陕西。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以相牵制。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王伯龙取陈州,李成取洛阳,自率众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时天眷三年也。

5.列传十五·刘豫

元帅府使萧庆如汴,与豫议以伐宋事,豫报曰:“宋主军帅韩世忠屯润州,刘光世屯江宁。今举大兵,欲往采石渡江,而刘光世拒守江宁。若出宿州抵扬州,则世忠必聚海船截瓜洲渡。若轻兵直趋采石,彼未有备,我必径渡江矣。光世海船亦在润州,韩世忠必先取之,二将由此必不和。以此逼宋主,其可以也。”

6. 列传十九·王伯龙

进击韩世忠于邳州,走之,与大军会于宿迁,追世忠至扬州。

7.同上

还过真、扬,道遇郦琼、韩世忠军,复战败之。

8.列传十九·高彪

宋将韩世忠以战舰数百扼于江北。宗弼引而西,将至黄天荡,敌舟三十余来逼南岸,其一先至者载兵士二百余。彪度垂及,以钩拽之,率勇士数十,跃入敌舟,所杀甚众,余皆逼死于水中。

9.列传二十·纥石烈胡剌

皇统初,从宗弼渡淮,及下庐、和二州,大破张浚、韩世忠等军。

10.列传二十四·尼庞古钞兀

尼庞古钞兀,曷速馆人。初为大抃扎也,补元帅府通事。宋将韩世忠率军数万围邳州,钞兀将轻骑数百与侦人数辈间道往救之,败敌兵六千。翌日,宋兵复围下邳,钞兀复败之。

刘光世

1. 列传六·完颜阿鲁补

阿鲁补以敌在近,独不赴。而宋将岳飞、刘光世等,果乘间袭取许颍三州,旁郡皆响应。

2. 列传十五·刘豫

元帅府使萧庆如汴,与豫议以伐宋事,豫报曰:“宋主军帅韩世忠屯润州,刘光世屯江宁。今举大兵,欲往采石渡江,而刘光世拒守江宁。若出宿州抵扬州,则世忠必聚海船截瓜洲渡。若轻兵直趋采石,彼未有备,我必径渡江矣。光世海船亦在润州,韩世忠必先取之,二将由此必不和。以此逼宋主,其可以也。”

3.列传十九·耶律怀义

时河东、陕西路兵来救太原,刘光世、折可求栅于文水西山,怀义捕得生口,尽知宋兵屯守要害,乃分兵袭败之。

张俊

1. 熙宗本纪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帅宗弼上言宋将岳飞、张俊、韩世忠率众渡江,诏命击之。

2.列传三十·毛硕

皇统元年,权知拱州。宋将张俊据亳州,而柘城酒监房人杰叛以应俊,硕发兵讨之。

张浚

(这里面有的和张俊混淆了)

1.太宗本纪

(天会八年)九月戊申,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世修子礼,都大名府。辛酉,谙班勃极烈、都元帅杲薨。癸亥,宗辅等败宋张浚军于富平。

2.世纪补

是时,宋张浚兵取陕西,帝至洛水治兵,张浚骑兵六万,步卒十二万壁富平。帝至富平,娄室为左翼,宗弼为右翼,两军并进,自日中至于昏暮,凡六合战,破之。

3.列传十·完颜娄室

陕西城邑已降定者,辄复叛,于是睿宗以右副元帅,总陕西征伐。时娄室已有疾,睿宗与张浚战于富平,宗弼左翼军已却,娄室以右翼力战,军势复振,张浚军遂败。

4.列传十五·完颜宗弼

宗弼渡江北还,遂从宗辅定陕西。与张浚战于富平。宗弼陷重围中,韩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创,跃马奋呼搏战,遂解围,与宗弼俱出。既败张浚军于富平,遂与阿卢补招降熙河、泾原两路。

5.列传十七·张中孚

累官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屡从吴玠、张浚以兵拒大军。浚走巴蜀,中孚权帅事。

(这人是宋朝降将。)

6.列传十九·蒲察胡盏

时胡盏为左翼千户,摧锋陷阵,敌遂败去。败张浚富平复有功。

7.列传十九·夹谷吾里补

败张浚军于富平,吾里补先登,睿宗赏以金器名马。

8.列传二十·纥石烈胡剌,

皇统初,从宗弼渡淮,及下庐、和二州,大破张浚、韩世忠等军。

9.列传二十五·纥石烈志宁

完颜襄攻颍州,拔之,获杨思。(纥石烈志宁)乃移牒宋枢密使张浚,使依皇统以来旧式,浚复书曰:“谨遣使者至麾下议之。”

10.列传二十五·仆散忠义

使左副元帅志宁移牒宋枢密使张浚,其略曰:“可还所侵本朝内地,各守自来画定疆界,凡事一依皇统以来旧约,帅府亦当解严。如必欲抗衡,请会兵相见。”宋宣抚使张浚复书志宁曰:“疆埸之一彼一此,兵家之或胜或负,何常之有,当置勿道。谨遣官僚,敬造麾下议之。”

11.列传二十五·仆散忠义

和议始于张浚,中更洪遵、汤思退,及徒单克宁败宋魏胜于十八里庄,取楚州,世宗下诏进师,于是宋知枢密院周葵、同知枢密院事王之望书一一如约,和议始定。

12.列传三十六·完颜匡

显宗命匡作《睿宗功德歌》,教章宗歌之……盖取宗翰与睿宗定策立熙宗,及平陕西大破张浚于富平也

吴玠

1. 太宗本纪

(天会八年)十一月甲辰,宗辅下泾州。丁未,渭州降。败宋刘倪军于瓦亭。戊申,原州降。宋泾原路统制张中孚、知镇戎军李彦琦以众降。马五等击宋吴玠军于陇州。

2. 太宗本纪

(天会九年)十月戊寅,天清节,齐、高丽、夏遣使来贺。撒离喝攻下庆阳。慕洧以环州降。宗弼与宋吴玠战于和尚原,败绩。

3. 太宗本纪

(天会)十一年正月丁巳朔,齐、高丽、夏遣使来贺。丁卯,撒离喝败吴玠于饶峰关。

4. 太宗本纪

(天会十二年)二月丁酉,撒离喝败宋吴玠军于固镇。

5.世纪补

(天会六年)宋秦凤路都统制吴玠军于陇州境上,招讨都监马五击走之,降一县而还。

6.列传十·完颜海里

睿宗经略陕西,海里战却吴玠军于泾、邠之南,

7.列传十·完颜彀英

宋吴玠拥重兵据泾州,泾原以西多应之。元帅撒离喝欲退守京兆,俟河南、河东军。彀英曰:“我退守,吴玠必取凤翔、京兆、同、华,据潼关,吾属无类矣。”撒离喝曰:“计将安出?”彀英曰:“事危矣,不如速战。我军阵泾之南原,宋兵必自西原来。彀英与斜补出各以选骑五百摧其两翼,元帅当其中击之,可以得志。”监军拔离速曰:“二子当其左右,拔离速愿当其中。元帅据冈阜,多张旗帜为疑兵,可以得志。”撒离喝从之。吴玠兵果自西原来,彀英、斜补出击其左右,自旦至午,吴玠左右军少退,拔离速当其前冲击之,遂败玠军,僵尸枕藉,大涧皆满。自此蜀人丧气,不敢复出,关、陕遂定。

8. 列传十五·完颜宗弼

及攻吴玠于和尚原,抵险不可进,乃退军。伏兵起,且战且走。行三十里,将至平地,宋军阵于山口,宗弼大败,将士多战没。明年,复攻和尚原,克之。

9.列传十七·张中孚

累官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屡从吴玠、张浚以兵拒大军。

10.列传十九·夹谷谢奴

与吴玠相拒,乌里雅行阵不整,吴玠乘之,谢奴领兵逆战,遂大破敌。

11.列传二十·完颜习不主

又以五千兵败吴玠之众三万。

12.列传二十二·撒离喝

使撒离喝总之。居无何,请收剑外十三州。与宋王彦之军七千人遇于沙会泺,败之,遂克金州。连破吴玠诸军于饶峰关,遂取真符县,取洋州入兴元府。败吴玠兵于固镇,擒其两将。

13.列传三十六

初,吴玠、吴璘俱为宋大将,兄弟父子相继守西土,得梁、益间士众心。

吴璘

1.世宗本纪

(大定二年)三月癸亥(二十四史全译本做癸卯),参知政事独吉义罢。元帅左都监徒单合嘉败宋将吴璘于德顺州。

2.世宗本纪

(大定二年七月)陕西都统璋败宋将吴璘于张义堡。

3.世宗本纪

(大定二年)九月甲午朔,完颜谋衍擒奚猛安合住。元帅左都监徒单合喜大败宋将吴璘于德顺州。

4.列传三·完颜璋

宋将吴璘出散关,据宝鸡以西,诏璋赴元帅都监徒单合喜军前任使。

5.列传三·完颜璋

京兆尹乌延蒲离黑、丹州刺史赤盏胡速鲁改已去德顺州,宋吴璘复据之,都监合喜以璋权都统,与习尼列将兵二万救德顺。璋率骑兵前行,与璘骑拴二万战于张义堡遂沙山下,败之,追北四十余里。璘军遇隘不得前,斩首数十级。璋至德顺,璘据城北险要为营,璋亦策营与璘相望,可三里许。两军遇于城东,凡五接战,璘军败走,璋追至城下。璘军已据城北冈阜,与其城上兵相应,以弩夹射璋军。璋军阳却,城中出兵来追,璋反施与战,大败之。合喜遣统军都监泥河以兵七千来会,与璘军复战,败之。璘遣兵据东山堡,欲树栅,璋与习尼列、泥河议曰:“敌若据东山堡,此城亦不可拔,宜急击之。”于是璋先据要地,习尼列以兵逼东山堡,璘兵恃濠相拒,短兵接,璘兵退走,习尼列追击之。璘城北营兵可六千人,登北冈来战,璋之汉军少却,伤者二百人。璘遂焚璋军攻城具,璋率移刺补猛安兵逾北冈击走之。璘军隔小堑射璋军,移刺补少却,习尼列望见北原火发,乃止攻东山堡,亟与将士来赴,引善射者先登,率刘安汉军三百人击败之。璘军皆走险,璘以军三万据险作三阵,皆环以剑盾、行马。璋遣万户石抹迭勒由别路自后击之,特里失乌也、移刺补以二千人当其前,以强弓射之,璘兵大败,堕沟壑者甚众。璋军度涧追之,斩数千级而还。

璘军虽败,犹恃其众,都监合喜使武威军副总管夹古查刺来问策。诸将皆曰:“吴璘恃险,不善野战,我退军平凉,彼必弃险就平地,然后可图也。”璋曰:“不然。彼恃其众,非特恃险也。昔人有言,‘宁弃千军,不弃寸地’,故退兵不如济师。我退军平凉,彼军深入吾地,固垒以拒我,则如之何。”查刺还报,合喜于是亲率四万人赴之。吴璘诘旦乘阴雾晦冥分兵四道来袭,战于城东,离而复合者数四。汉军千户李展率麾下兵先登奋击之,璘军阵动。璋乘胜踵击,璘军复败,追至北冈,璘走险,璋急击之,杀略殆尽。璘分半军守秦州,合喜驻军水洛城东,自六盘山至石山头分兵守之,断其饷道。璘乃引归。

6.列传十九·蒲察胡盏

从破德顺、秦、巩、临洮、河、兰等州,破吴璘兵

7.列传二十·颜盏门都

大定初,宋将吴璘等以军数十万人据秦、陇,元帅府承制以门都为勇烈军都总管,领军讨之。宋人保据德顺。都监合喜遣武威军副都总管夹谷查剌,会宗室璋,议征讨之策。璋与门都曰:“须都监亲至,敌必退矣。”合喜领军四万来赴,遂复德顺州。

8.列传二十四·李师雄

宋将吴璘军攻秦、陇,会师雄以事就逮临洮,宋兵至城下,州人乘城拒守,谋欲出降,师雄止之。宋将权仪鞭马方上浮桥,师雄射之,坠于桥下,遂擒权仪,宋师退。

9.列传二十四·夹谷查剌

时彰化军节度使宗室璋等与宋将吴璘相拒于德顺州,元帅左都监徒单合喜遣查剌与诸将议破敌策。璋等议曰:“我兵虽屡胜,而敌兵不退者,知我军少故也。须都监亲至,方可破敌。”于是合喜领兵四万至,遂下德顺州。

10.列传二十五·徒单合喜

是时宋吴璘侵古镇,分据散关、和尚原、神叉口、玉女潭、大虫岭、石壁寨、宝鸡县,兵十余万,陷河州、镇戎军。合喜乞济师,诏以河南兵万人益之。合喜遣丹州刺史赤盏胡速鲁改以兵四千守德顺,吴璘以二十万人围之。统军都监石抹迭勒将兵万人,破宋兵于河州,还过德顺,驻兵平凉,求益兵于合喜,以解德顺之围。合喜遣万户完颜习尼列、大良顺,宁州刺史颜盏门都各将本部兵,合二万人,以顺义军节度使乌延蒲离黑统押之,与迭勒会。吴璘闻之,使偏将将兵五千人来迎,前锋特里失乌也、奚王和尚击败之,追至德顺城南小溪边,璘自将大军蔽冈阜而出,乌也等驰击之,迭勒、蒲离黑继至,并力战,日已暮,两军不相辨,乃解。已而璘报云:“宋主遣使至,两国讲和,请各罢兵。”璘遂遁去。蒲离黑亦引军还。

11.同上

顷之,吴璘复来犯陕西州郡,兵十余万。诏以兵七千益合喜兵,号二万人,庆阳尹乌延蒲辖奴、延安尹高景山分领之。彰化军节度使璋、通远军节度使乌延吾里补、宁州刺史移剌高山奴、京兆少尹宗室泥河、恩州刺史完颜谋良虎,皆备军前任使。宋人驱率商、虢及华山、南山之民五万人,来围华州。押军万户裴满挼剌欲坚壁守之,猛安移剌沙里剌曰:“宋兵虽多,半是居民,不习战,不如击之。”于是挼剌以骑兵千人败宋前锋,追至其大军,亦败之,斩首五千余级。已而,璋败宋姚良辅军于原州,宋戍军自宝鸡以西,至于大虫岭,皆自散关遁去。顷之,吴璘闻赤盏胡速鲁改、乌延蒲里黑军已去德顺,率兵号二十万,复据德顺,陷巩州、临洮府。临洮少尹纥石烈骚洽死之,诏赠官一阶,赐钱五百贯。合喜以璋权都统,习尼列权副统,将兵二万攻之。连战,宋兵虽败,璘恃其众,不肯去,分其兵之半,守秦州。合喜乃自行,驻水洛城,东自六盘山,西抵石山头,分兵守之,当德顺、秦州之两间,断其饷道,璘乃引去。

12.列传三十·徒单克宁

契丹平,克宁除太原尹。未阅月,宋吴璘侵陕右,元帅左都监徒单合喜乞益兵,遣克宁佩金牌,驻军平凉。诏合喜曰:“朕遣克宁参议军事,此其智勇足敌万人,不必益军也。”克宁至,下令安辑,未几,民皆完聚。

13.列传三十六

初,吴玠、吴璘俱为宋大将,兄弟父子相继守西土,得梁、益间士众心。

14.列传四十五

既而征西元帅合喜败宋将吴璘、姚良辅于德顺、原州,右丞相仆散忠义、右副元帅纥石烈志宁败李世辅于宿州,斩首五万,兵威大振。


北门猿



问:为什么金史对韩世忠、刘琦、吴阶等将领对金战绩赞不绝口,却很少称赞岳飞对金的战绩?

答:这个问题还是由我来回答吧。因为,我看了一些其他历史回答达人的回答,唠唠叨叨一大串,却没答到点子上。

这次,我有点怀疑提这个问题的是个岳黑人士。

理由很简单,岳黑人士普遍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愿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他们随时随地,只要想到那怕是一丁点可以黑岳飞的地方,都会大呼大叫地提出来,惟恐别人不知。

单看题面,我就敢肯定,这位岳黑人士一定没有读过《金史》。

《金史》是元朝人根据金国史官修订史料编纂成的权威官修史书。

本来各国修订自己的史事资料,但凡涉及对外作战,都有“扬胜讳败”的特点,但金国史官的这个特点尤其突出。

清著名史学家赵翼在他所著《二十二史札记》中论及“宋金用兵需参观二史”,特别指出宋金“两国交兵,国史所载,大抵各夸胜而讳败”。

岳黑们说《金史》对韩世忠“对金战绩”赞不绝口,有这可能吗?

众所周知,韩世忠战绩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黄天荡之战了。

对于此战的结局,《宋史•韩世忠传》的记载是:“敌得绝江遁去。世忠收余军还镇江。……是役也,兀术兵号十万,世忠仅八千余人。”

《金史•完颜宗弼传》的记载却是:“世忠不能军,(被宗弼)追北七十里,舟军歼焉,世忠仅能自免。”

看到了吧?《金史》说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中“舟军歼焉,世忠仅能自免”,即水师几乎被全歼,他韩世忠本人仅仅捞了条性命。

这,从哪儿看得出是“赞不绝口”了?!

再来说说刘锜。

刘锜在抗金战场上的代表作是顺昌之战。

遗憾的是,整一部《金史》都是极力避讳顺昌之战的。原因也好理解,后来的金世宗完颜雍有参与了此役,遭遇了惨败,由此金朝史官必须极力隐讳回护。

其实,无论是《金史》还是金代文献中,都没出现过刘锜(包括同音的“刘奇”“刘琦”)的名字。

疑似的一次,是在《金史.乌延胡里改传》中。其记载为:“(天会)八年,攻庐州,至柘皋镇,胡里改领甲士三十为前锋,执宋所遣持书与刘四厢锜者七人。”

刘锜在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二月壬戍(11日)曾被宋廷任命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并代解潜权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所以,这里说的“刘四厢锜”似乎指的就是他。

但《金史.乌延胡里改传》写乌延胡里“攻庐州,至柘皋镇”的时间是天会八年(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而刘锜此时的官职是陇右都护(该年八月癸未被张浚奏擢为泾原经略使兼知渭州),一直在与西夏军作战,并无在淮南的经历,而他得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也是九年以后的事,所以,这里的“刘四厢锜”应该不是他。

所以,岳黑说《金史》对刘琦“对金战绩赞不绝口”,根本就是一派胡言!

有史学家对南宋将领在《金史》中出现次数做过统计:岳飞一共出现在8个纪、传中;韩世忠的这个数字为7;张俊为2;宗泽为1;张浚+张俊为11;(金人把张浚、张俊弄混成了一个人);吴玠为10;吴璘为10;刘光世为3。

根据这个数据,大致可以推测出这些南宋将领在金军中声望及能力的高低。

吴玠和吴璘兄弟在川陕战场的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几场硬仗打得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与他们对应的数字为10并不奇怪。

除了他们哥俩,就以岳飞为最了,足见金人对岳爷的忌惮。

当然,岳黑们可能会说,《金史》是多处提到岳飞,但提到的都是岳飞的败绩,有什么好夸耀的?

美国亚历桑那大学教授陶晋生对《金史》中的“岳飞败绩”做过翔实考证,认为都是“失实、错谬”的记载。

这些“失实、错谬”,或出于金军的错觉,误以为南宋北伐之师都是岳家军,或因北方义军假借岳家军的声威,打着岳飞的旗号,起而抗金。

即使是这样,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岳家军的巨大影响力,从而推知在南宋诸将中,岳飞乃是金军最看重的敌人。

最后补一句,《金史》中“失实、错谬”的记载实际上比比皆是的。清朝史学家施国祁经过“辨体裁,考事实,订字句”,共发现了四千多错讹不实、颠倒混乱的记述。为此,他花了20多年时间,修订成《金史详校》10卷,订正了《金史》中的许多史实错误。


覃仕勇说史


两个原因;

第一;岳飞的名气怎么来的?为什么那么受重视?

同样是战胜,岳飞的战胜非常关键,郾城和颖昌的占领意义非常重大,这次胜利正好是处在第一次绍兴议和以后,金国反悔,撕破合议,进攻南宋。但是南宋并没有放弃议和这条路,但是想要议和,必须你的有本钱,高宗和秦桧比谁都明白,要想和金国议和,必须让金国知道不议和没有出路,你吃不掉南宋,以战促和是基本策略。岳飞长驱北上,给金国打击,对以后金国愿意重新坐到谈判桌上来起了很大作用。所以高宗对此高度重视,连续多次给岳飞嘉奖,扩大影响。但是宋高宗也非常担心,岳飞的长驱直入对金国震慑力是很大,但是也非常危险,岳飞已经处在金兵集结的主力范围之内,如果岳飞失败,这张王牌就变成臭牌了。于是急调岳飞回来,保住不败战绩。

其时岳飞的这些战绩,在南宋抗击金国的战役中算不得特别突出,从杀伤人数和对金国主力的打击上并不突出,但他是主动向前推进,与刘錡守顺昌,吴玠守蜀的防御战相比更能让人振奋,更能给人们带来希望,所以战略意义很强,给我们的印象岳飞很了不起。但是对金兵来说,岳飞是在金国撤退中一路追杀,主力本来就没打算和岳飞死磕,岳飞杀死的大部分是签军,也就是金国临时抽调的当作炮灰用的壮丁,这些人是被迫上战场,排在前边当肉盾的,遇到岳飞死的死降的降,这些人的性质和抗战中的伪军性质差不多。岳飞并未伤及金兵主力,所以岳飞回撤后,金国能迅速组织主力一路又掩杀过来。

岳飞是中兴四将中出道最晚的,参加的对金战役也不多,而且中间夹杂着多次失败,他的飞升主要集中在南宋稳定以后的后半段,在中兴四将中,刘光世是北宋名将世家,可以说是靠吃老本上去的,他也最早退出抗金的战役的,剩下的三个人中,张俊是排在第一的,岳飞曾经就是张俊的部下,张俊起兵早,是最早对金作战的队伍,而且在苗刘兵变中有大功,所以在南宋,他的名气在当时是最大的,其次就是韩世忠,岳飞则排在最后,论战功无法与张俊和韩世忠相比,更无法和长期与金兵主力作战的吴玠兄弟相比,刘錡虽然没有进入中兴四将,但战绩非凡,顺昌大捷首破金兀术的铁浮陀和拐子马,迫使金兵北撤,岳飞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跟着北撤的金兵一路掩杀而去。而且在岳飞撤军的时候,多亏刘錡围魏救赵,否则岳飞很难全身而退。金国的历史可以说忠实记载了这些东西。岳飞与其他人相比,参加的战役次数少,真正对金兵的主力影响也小。所以在准备谈和前,宋高宗把岳飞、张俊、韩世忠调到朝中任职,夺了他们的兵权,韩世忠和张俊是枢密使,而岳飞仅为枢密副使。

第二;《金史》和《宋史》对岳飞的描述为何出现巨大反差?

《金史》和《宋史》都是脱脱主编的,但在编三史(另一个是《辽史》)的时候,金史的资料是最全的,编纂也是最完整的,《辽史》是最差的,几乎是错误百出,遗漏更是很多,《宋史》居中,宋史的史料还是很丰富的,但是因为时间太紧,在编辑过程中并没有对各史料之间的衔接进行系统的分析,只用了短短两年多点的时间就编完了,编《宋史》的时候,脱脱采用了岳柯为其祖父辩白的文字,岳柯和岳飞的关系特殊,完全以岳柯的观点看岳飞,当然就显得非常突出了。但是在《金史》的编纂时,没有这样一位特定人物提供充足的素材,当然会与《宋史》形成鲜明对比。

加一点题外话,岳飞的名气在脱脱没有编纂《宋史》以前并不是很大,岳柯的辩白文字虽然被宋宁宗收入史官,但是并没有采信多少,所以岳飞早在1162年就平凡昭雪,岳柯在1206年就提出秦桧害死岳飞的理论,但直到1254年,秦桧才被彻底打倒,这时候岳飞已经死了将近九十年。在南宋的时候,岳飞也并不像现在这样被人人敬仰,成为大家朝拜的大英雄,岳飞墓一片荒凉,几乎无人问津,宋末元初的书法名家赵孟頫曾作诗感叹;

岳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谁提

岳飞在《金史》并不特别突出没什么好奇怪的,岳飞成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那是在明成化年间才开始的,重新修岳飞墓,塑造秦桧跪像都是在这一时期。后经过明清以及民国的不断强化,岳飞的形象才深深扎根于每一个汉人的思想里。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不可改变,无论历史上的岳飞是什么样子,都不可能再改变岳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岳飞已经化作一个符号,而非一个简单的历史人物。



山野论史


我看了一圈答案,发现好多人估计都没看过《金史》,就凭着一腔热血在做意气之争。事实上,《金史》虽然是元朝时编写的,但其内容其实主要是照抄金代官方编写的“实录”,其立场是以金朝为正统的,所以不存在“客观”的问题。另外,金史虽然一般署名是元末的丞相脱脱,但其实是由翰林学士欧阳玄等人负责删改金朝实录编成的。

首先,《金史》根本没有对韩世忠、刘琦、吴阶等将领对金战绩赞不绝口,以吴玠以为例,整个《金史》并没有夸赞过吴玠,只不过呢,吴玠的和尚原大捷,金朝官方是承认的,看一段关于和尚大捷的描写吧:

及攻吴玠于和尚原,抵险不可进,乃退军,伏兵起,且战且走,行三十里,将至平地,宋军阵于出口,宗弼大败,将士多战没。

《金史》的这段描写,不但承认金军自己打了败仗,而且还描写了完颜宗弼的丢盔弃甲、抱头鼠窜的狼狈样子,让人看着觉得真爽。但注意,《金史》何曾有一个字夸赞过吴玠!所谓夸赞的话,估计是没有看过《金史》原文,但是又听说过《金史》有这段描写的人脑补出来的。

《金史》对岳飞的描写,确实是没有像对吴玠那样的打胜仗的场景,《金史》也从来不承认金军自己打败仗的内容,但却有很多关于岳飞对金军发起主动进攻的记载,这实际上承认了岳飞对金军占据主动的战略态势,这是变相的承认了岳飞的厉害。


并且更重要的是,金朝皇帝是亲口承认了岳飞的神武的:

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

这句话是金宣宗说给吴玠的弟弟吴璘的后代吴曦听的,这是金朝皇帝在吴玠的后人面前,亲口赞扬岳飞“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但却被宋朝迫害致死,岳飞有如此的下场,宋朝不值得效忠,吴曦后来也确实造反投靠了金朝。金朝皇帝亲口说出、亲笔写下岳飞“威名战功暴于南北”的话,这才是真正的赞不绝口。可见,《金史》真正夸赞过的正是岳飞。

所以题目问的问题,根本就不成立。不过是道听途说,故意挑事罢了。


只爱潘多拉


岳飞作为军队统帅,岳飞犯了政治上的两大忌。一要迎立旧主,要新主怎么办,不杀你杀谁,二他领导的军队叫岳家军,在任何朝代都会被最高领导人猜忌。所以在碰到心里狭小的领导,你必死无疑。


一路风2


首先我们看看金史是谁写的。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他是这三部史书的主编官。脱脱是元朝的丞相,在位时对元朝贡献很大。

说实话,作为第三方的史官,应该是持客观的态度写历史的,但也不排除存在着对某些人物认识上的偏颇。


《金史》是脱脱所修,估计也是比较公平,客观的编撰的。那么,在金史书中,为什么对韩世忠、刘琦、吴阶等南宋名将大加赞赏,而对岳飞却很少称赞呢?

我们先看看韩世忠、刘琦、吴阶的战绩吧。

韩世忠最高做到过枢密使,而岳飞最高做到过副枢密使,也就是说韩世忠官职比岳飞高。韩世忠最好战绩就是带领八千士兵,在黄天荡堵截金兀术的十万金兵。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再次南下,突破长江天险,攻破了建康(今江苏南京)等重要城镇,一路烧杀抢掠,心满意足了就往回返。


韩世忠驻守于松江、江湾、海口一带,听到金兵撤退的消息,韩世忠立即分兵把守要地,准备瓮中捉鳖,金兀术行走到黄天荡这个地方,果然被韩世忠撵着打,八千人宋朝军队,打的金兀术十万大军满地找牙。

还多亏金兀术久经沙场临阵不乱,他一夜之间命令士兵清理好河道,准备好船只等物品,趁着风起,坐船连夜逃了出去。

韩世忠虽然刚开始打的顺风顺水,毕竟人太少,后续没有跟上,没有巩固取得的战绩,被金兀术乘机逃跑了。

但是,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大战黄天荡的故事,迅速传遍了江南,大大鼓励了南宋抗金士气,这有历史上决定性的意义。脱脱对这段历史十分熟悉,所以对韩世忠的战绩称赞不已。

那么,刘琦的战绩又是怎样呢?


刘琦,建炎四年,为泾原经略使兼知渭州(甘肃平凉市),和中兴四将之一的张浚在富平(属陕西)与金兵会战,立有战功。后至临安领宿卫亲军。

绍兴十年,率王彦旧部(八字军)赴任东京副留守,与顺昌(安徽阜阳市)知府陈规守城抗金,以少胜多,破金兀术拐子马,史称“顺昌大捷”。

次年援淮西,与张浚、杨沂中破敌于柘皋(安徽巢湖市北)。历史上对南宋中兴四将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刘琦有资格入选,但中兴四将没有刘琦的名字。(南宋中兴四将是: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

可以说,刘琦并不比中兴四将,除韩世忠之外的三个人战绩差,他的“顺昌大捷”也是以少胜多的范例。

接下来看看吴阶的战绩吧。


吴阶,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宋时生于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静宁)。

年未满二十岁参加德顺军,后移居水洛(今甘肃庄浪)。 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功。后领兵抗金,和尚原之战中,大败金兵兀术部,破川陕路金兵进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抚使。

吴阶一生和金兵作战的时间至少有十年(从建炎四年到绍兴九年去世)。而岳飞和金兵作战的时间顶多三年(建炎四年和绍兴十年这两次战争)。

吴阶一生抵抗的都是金国的正规军,岳飞直接和金兵对抗的大规模战役只有郾城和颖昌两次。

真实的历史,吴阶和刘琦抗金的战绩并不比岳飞差,但在民间的口碑却不如岳飞名气高。


这是因为,为岳飞写传的不是别人,正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岳飞的孙子在岳飞死后十年为他爷爷做的传。之所以在民间岳飞名气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他的孙子岳珂。

真实历史岳飞也不是什么百战百胜,如《金史.王伯龙传》中就记载“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兵,获刍粮数百万计。”
史书上动不动就说岳家军杀敌“数千数万”,甚至“以五百骑兵破金兵十万”,其实岳家军在大部分战斗中所歼灭的敌人,并不是真正的女真人,而只是张邦昌“伪齐”政权的“伪军”,以及被金兵抓壮丁用来当“炮灰”的老百姓。

脱脱知道内情,所以在金史书中,对岳飞的战绩很少称赞。反而对韩世忠、刘琦、吴阶大加赞扬。当然历史真相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肯定会水落石出的。



秉烛读春秋


到了十三金牌时,岳飞能动员的直属兵力是全宋最大的,岳飞在金较量中,其骑兵部队己经可以和草原骑兵抗衡,金朝的优势在岳飞面前己失,很丢面子的,🙄所以金,元不计。宋那边岳飞屈杀,岳飞的官方资料全被黑掉。


荆州红星


12世纪前后,在东北松花江边上女真族建立金国先后消灭辽国和北宋。就在北宋灭亡后,赵构在临安(杭州)建立南宋。金国几次南犯打临安,全被岳飞所领导的岳家军,迎头痛击,并且带着岳家军北伐去收复许多北方失地!的确,他借势将更多地北伐去收复北方国土。因此,金国上下无比紧张,并釆取各种手段对南宋北伐做出阻挠对策。

笫①采取离间计!制造舆论以抬高其他三位不是激进北伐型人物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的地位,而贬低志高气傲的岳飞,使得岳飞心中怨气不断积累,而处处与其他将领争名夺利。由于天天吵着北伐,所造成武将之间产生激烈矛盾!同时,他持才孤傲,所心目中无人的性格被无形放大,为他的后来的死,留下伏笔!

第②反间计:金国知道南宋赵构希望议和!知道南宋中,除了岳飞每天吵着北伐,而其他三位武将深刻领会了皇帝的议和意图。因此,金国制造谣言而散布岳飞没什么大夲事,只是夸夸其谈,而纸上谈兵之货色。用此计激怒了岳飞年轻气盛的性格,他总想通过北伐来证明自己不是夸夸其谈之人。就这一点真是赵构所最憎恨岳飞!他每日吵着北伐,如北伐成功,赵构的父亲和哥哥回来,赵构还能安稳地当皇帝吗?因此,岳飞必须死!怪谁呢?岳飞他太不懂政治,却中金国之计谋。

金国用借刀杀人方法,成功得到双方休养生息时间!


大奇兄


现在有一股中国人,在不断的侮辱自己民族的英雄,有一些所谓大V,经常含沙射影的想抹黑以岳飞等为代表的英雄们的历史功绩,欲亡其国,先亡其史,让大家都认为自己国家的英雄圣贤都是败类、流氓、小人,从而打击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祖先都是这种人,他们的后代还嘚瑟什么劲儿?这些当下中国的败类,为了泄愤以及领取报酬,或义务或有偿的替某些势力充当打手,非常可恨,请有识之士务必当心。感谢北门辕以及众慷慨之士慧眼拨云的努力。


纳兰无忌1


众所周知,韩世忠战绩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黄天荡之战了。 对于此战的结局,《宋史·韩世忠传》的记载是:“敌得绝江遁去。世忠收余军还镇江。……是役也,兀术兵号十万,世忠仅八千余人。” 《金史·完颜宗弼传》的记载却是:“世忠不能军,(被宗弼)追北七十里,舟军歼焉,世忠仅能自免。” 看到了吧?《金史》说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中“舟军歼焉,世忠仅能自免。” 即水师几乎被全歼,他韩世忠本人仅仅捞了条性命。这,从哪儿看得出是“赞不绝口”了?! 再来说说刘锜。刘锜在抗金战场上的代表作是顺昌之战。遗憾的是,整一部《金史》都是极力避讳顺昌之战的。无论是《金史》还是金代文献中,都没出现过刘锜(包括同音的“刘奇”“刘琦”)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