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灣,不只有牛肉鍋貼……

國慶長假第二天

高速車車車車

景點人人人人

你在去____的路上?

還在猶豫的

給你推薦個好地方

“老闆!二兩鍋貼,要熱的!”

南京人的一天

從二兩牛肉鍋貼和一碗牛肉湯開始

細長如月牙,

口感上下酥脆,

中間細膩綿軟,

牛肉餡兒鮮嫩,

還有金黃欲滴的菜籽油……

師傅傾斜一定的角度,

不斷地旋轉鐵盤,

時刻用小鏟調整好鍋貼的間隙。

被油浸潤的鍋貼,

鍍上了一層金黃,

跟抹了顏料似的。

在重油的作用下,

鍋貼的外皮變得酥脆。

吃牛肉鍋貼的時候別玩手機!

牛肉鍋貼裡的湯汁飽滿,

一不留神,

汁水就會順著下巴流下來。

在南京沒吃過七家灣鍋貼,

有如在北京沒看過升旗,

是一種很明顯的地域拖油瓶表現。

七家灣,

一個提起就讓人不自覺咽口水的地方。

七家灣,東起紅土橋與打釘巷口,跨鼎新路,西到倉巷與丁家巷口。七家灣已不再是老城南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巷子,兩側佈滿低矮的民房。

七家灣特色是燻牛肉、扁食、牛肉湯、牛肉煎包,還有那金陵鹽水鴨。

但這裡的故事,絕不止於美食,這裡的文化有根有魂有靈性。

來歷

七家灣的名字來源眾說紛紜。

說法一:宰牛七姓。相傳明初時,有陶、馬、丁、姚、哈、莫、白七家回民在七家灣地區聚居,彼此以宰牛為業,後發展為巷,因巷形彎曲如環,故稱“灣”。

南京地方誌文獻《元江寧鄉土志》載:“七家灣者,指七家回教牽牛者而居。”

說法二:從龍七姓。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將從其有功的七位回族將領集中安置在運瀆河沿岸,以此七姓為基礎建立了回回街,即今日七家灣。

這七姓,一說是哈、麻(馬)、達、沈、帥、金、沙,另一說是:沙、火、沈、哈、米、李、金。

說法三:回地七姓。相傳明永樂十一年,南京戶部主事張班(又名簡貴信),奉旨到寧夏鎮壓當地叛亂。得勝班師回朝時,他將當地的回民貴族帶到南京安置,回民中有七大姓:陶、馬、丁、姚、哈、莫、白,“七家灣”因此得名。

南京地方誌文獻《元江寧鄉土志》

說法四:倖存七姓。民間傳說明初時,現七家灣地區的居民們用“隱語刺君”,大為惱火,下令錦衣衛“屠其裡”,僅存七家。

南京地方誌文獻《運瀆橋道小志》載:“相傳明太祖於上元夜,微行至此,見有畫‘不纏足婦女懷抱西瓜’以刺馬皇后者,大怒,令屠其裡,門有張燈者,盡殺之,僅餘七戶雲。”但正史研究者對此一般一笑了之。

說法五:七家轉彎。自東吳築冶城始,朝天宮之南街巷密佈,至元明時漸定形。時人常說,到這裡街巷如迷宮,每過七戶人家,就要轉入另一條街巷,而此裡東南西北又全是河(運瀆河、內秦淮河、外秦淮河),故有“七家灣”之說。

七家灣歷史悠久

延伸

解放前有這樣一句順口溜:“賣雞鴨,宰牛羊,跑經紀,竄五洋。”說的就是七家灣。

唐宋時期

隨著“番客”、“胡商”到金陵經商,陸續有回民定居,成為南京回族“先民”。

元代

元代戶籍制度,確立有“回回戶”,不少“回回”人來到集慶路(轄今南京),逐漸居住在城南一帶,為後來七家灣地區回民聚居奠定了基礎。

明朝初年

朱元璋遷徙國內10萬熟練手工業者聚集京師,其中,眾多從事製革技藝的匠戶多集中在七家灣一帶,形成明代南京皮革製作中心,如皮市街(今評事街)、牛皮街(甘雨巷北段)、牛首巷等。

朱元璋

南京五中初中部冶城校區西圍牆外的一條小巷,稱狗皮山,南起安品街,北至醬棚營。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包是疏通運瀆、挖泥堆砌而成。明代起,當地人多在此曬狗皮,漸漸地,這個小山包就有了自己的名字——狗皮山

如今在狗皮山還有一棵古銀杏傲然挺立,保護牌上標有011號,揭示樹齡超過150歲了,默默守護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同樣南起安品街,北至紅土橋菜場後門,原稱常巷,後稱大常巷。

傳說明初,朱元璋把常遇春的精兵部隊安扎在水西門內(車兒巷、糯米巷來歷即此),常遇春也在大常巷建有府邸,因此得名。

牛首巷,有所謂“大小牛首巷”的說法。大牛首巷,東起鼎新橋,西至倉巷。相傳明代起這裡為南京的重要宰牛場,宰牛的師傅技術特別好,民間有“七家灣的牛——眾人分了”的傳說。後又分出一條小巷,稱小牛首巷。

輝復巷,也有大小之分,初名就是“回回巷”,傳久了變至現名。

大輝昨巷,相傳明代起這裡也是回民街

美食

下面是吃貨關心的話題了。

大小牛首巷不僅宰牛出名,而且金陵鹽水鴨也大有名頭,“王廚”鴨子就位於此地。1993年拓寬建鄴路時,大(小)牛首巷消失。

薛曉紅 攝

這裡還有個地名叫韓家苑,傳清末一韓姓富戶在此建房居住,因而得名。這韓姓大戶是何人,史料沒有確切說明。但清真韓復興板鴨,南京卻無人不曉。韓復興板鴨店由韓連登創辦,他祖籍河南,清同治元年前後因災攜家眷逃難至水西門,以給別人挑送鴨子為生。

經過幾年打拼,在倉巷等處亮起“清真韓復興板鴨店”招牌,聲名遠揚。

七家灣,

一個吃貨們流連忘返的地方。

越是時間久遠,

吃的越是情懷。

第八期

素材來源 | 美麗朝天宮、《週末》報、南京有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