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弓箭

说到中国传统弓箭的制作就不得不提到杨福喜。杨福喜是北京聚元号的传人,清朝时期,聚元号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内,弓箭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也就是皇家作坊,那里的弓箭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以满族人为主,生产的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清末,弓箭作为兵器已被洋枪洋炮取代,而清朝国库空虚致使这些皇家弓箭工场沦为民间作坊自谋生路,这时执掌聚元号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也已无心经营弓箭铺,最终山穷水尽,只好将其祖业变卖给杨家。民国时,弓箭大院里,只剩“聚元”、“天元”、“广生”、“隆生”、“全顺斋”、“天顺成”和“德纪兴”7家。由于弓箭制作工艺繁杂,要求又高又不赚钱,到后来只剩下杨福喜一个传人了。前几天看了记者访问杨福喜的节目,感觉对弓箭这个熟悉的古代兵器有了新的认识,于是把他的回答记录了下来与各位朋友们分享。

记:给宫里造的弓箭与军队所用的有何区别?

杨:工艺都差不多,但给宫里造的弓主要是“画活”,雕龙画凤。军队用的弓箭要求是什么天气都能打仗,兵器不能怕受潮。弓臂的正面是水牛角,因为它够长,而且不怕水。弯的水牛角经过加工就能形成比较长直的弓臂形状。弓臂的表面是桦树皮,东北有很多,俄罗斯也有,南方没有。桦树皮是最好的防潮用品,其它树皮都不行。这个桦树皮它是一层一层咧开的,把它放在水里,泡上十天半个月,再把表皮咧开,它里面是干的,非常绝。什么东西都不如这桦树皮隔潮。故宫里面所有的建筑顶上都铺了一层桦皮。而民居盖房时,上完了椽子铺芦席,然后铺灰、挂瓦。所以故宫的建筑不易糟朽。

记:中国历代军队弓箭的需求量巨大,桦树的供应量够么?

杨:桦树有很多,这个没问题。从清宫档案里能查到:专门有一支部队从事弓箭原料的采集工作。每年秋后,这支2200多人的部队赶着几百辆马车就出发了,奔赴全国各地去采集弓箭原料,到第二年清明后回来。

记:采集的这些原料也就是桦皮和牛角吧?

杨:还有很多。像牛筋,还有做扳指用的鹿角。扳指是戴在大拇指上拉弦用的。古代军队拉弓只用大拇指。

记:用另外四指拉弓弦为何不行?

杨:用四指拉力量更大,但效果不如扳指好。扳指不起防护作用,主要是放箭时它能更快。现在射箭都是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拉弓弦,在放箭的一瞬间这三指要协调得非常好。有一指没协调好,箭射出去就有问题。若用四个指放弦就更不好放了。而用拇指戴上扳指拉弦就没这问题,你瞄好之后用扳指轻轻一弹,箭就出去了,而且走得很快、很直。所以戴扳指有很多好处。扳指在我们满语中叫“憨得憨”,过去分文扳指和武扳指。文扳指是戴着玩和显示身份的,如玉扳指等。武扳指只有鹿角,不用别的东西代替,目的就是射箭。

记:扳指用鹿角做是因为硬度么?

杨:不光是硬的问题。你看我手上戴的这个鹿角扳指,中间黑的部分是鹿血,叫血线。它是通透的,你运动时它能透汗,而且不会出异味。只要是射箭,不管是皇帝还是士兵,都要戴鹿角扳指。每个士兵都得有,而且是为每个人专门制作,没有互相借的,所以扳指的需求量非常大。

记:宫里用的弓和军队用的,尺寸有差别么?

杨:尺寸差不多,但宫里的弓力量不宜太大。不过也有例外,就是乾隆爷。我们管拉弓力的单位叫“几个劲儿”,像乾隆爷用的就是“五个劲儿”,相当于英制的50磅,大概45斤的样子。用大拇指带着扳指拉45斤的弓弦,大致相当于你要能右手水平伸直提着45斤的重物,否则驾驭不了这张弓(奥运会女子射箭是47磅,电视上能看到女运动员拉着弦纹丝不动,相当不容易)。

记:相传过去有人能拉100斤的弓,是否真实?

杨:是真实的,但不是射箭的弓,而是纯粹练臂力的硬弓。射箭的弓到60斤就是顶级的了。过去考武状元的起步标准就要拉160斤的硬弓,否则下不了武科场。因为武科场里什么护具都不让带,所以选手私下里练时最大得达到200斤。经常有来我这订购弓箭的客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劲儿,经常海着说要多大的弓,结果买回去拉不了。

记:弓的力度不能靠弓弦的松紧来调节?

杨:弓弦伸长缩短可以,但它的力是不能变化的,是多大劲就多大劲。观众看比赛中运动员有时在一点点拧这个弓弦,误认为运动员在调这个劲儿,实际不是。运动员调的是弓弦到手腕的距离,一般是21厘米左右,过长过短都不好。我们建议朋友选弓要选力量小点的。

记:古代如何挑选弓箭手?是强调身高、臂力吗?

杨:这个没有太严的标准,一般大致一分配就行。

记:奥运会比赛用的弓箭有什么特点?

杨:咱们中国的弓叫“传统弓”,国际上统一叫法叫“裸弓”。现代比赛用的叫“国际弓”,属于带附件的弓,像搭箭的槽都是附件。

记:传统弓为何没有搭箭槽?是出于成本考虑么?

杨:裸弓就是什么附件都没有,完全靠你的功夫。不带附件也不都是成本考虑,主要是方便。你带一堆奥运会比赛的那种附件怎么出去打仗?国际弓这个搭箭部分叫“箭台”,传统弓上是用左手的拇指代替。箭头要伸出拇指一寸左右较合适。多大的弓就要用多大的箭,国际弓上都标识对应的箭号。运动员来的时候,箭就是一根杆,运动员自己根据臂长配箭头,很严格。咱们的传统弓吃功夫。国际弓你请个好教练,聪明点的一个小时就能上手。而对传统弓,你要不下一两个月的功夫,可能箭都不能正常走出去。很多人射箭时,箭上下晃都稳不住。

记:再回到弓的结构材料上,除了牛角还有什么?

杨:弓臂的主体或者说基础是弓胎,都是竹子的。竹胎外侧贴牛角,内侧贴牛筋。弓做好后,牛角一侧就是靠近射箭人这一侧,牛筋一侧就是弓的前方靠外面一侧。牛角起的是弹性作用,牛筋起的是韧性作用。比如说这根竹胎,你要是反着一掰,很容易折,而贴上一层层牛筋后就不会了。

记:弓胎一定要整根竹子么?

杨:对,不能接。在弓胎的这些窝角处要贴木头,否则出来的效果是一个半圆。

记:粘合剂用什么?

杨:都用动物胶,如鱼鳔、猪皮膘炖制成的,刷很多层,晾一个多月后再行下步工序。

记:弓胎前面非要贴牛角么?

杨:不用也行,但力量差远了。我们也有竹弓,力量比牛角弓弹性差很多。如果牛筋也不用,这个弓就没法做了。

记:历史上各朝代都是用这些材料么?

杨:基本都是这套。咱们现在所做的这个工艺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从汉代出土的弓看,其技术、性能水准已经跟现在的完全一样了。各个朝代的弓箭水平也没什么区别。

记:弓胎除了用竹子,还有用别的原料么?

杨:也有,就是桑木。桑木有一定弹性,但致命弱点是时间很短就糟朽了。现在收藏的一些老的弓箭,很难见到桑木的弓。桑木弓一般都传不了辈,你要用手一枢这个桑木胎可能都掉一块。反过来用竹胎,保存得比较好的,尤其在北方,传个三四百年还能用。

记:竹子遇干燥不是容易裂么?

杨:你把竹胎连同侧面用牛角牛筋包在里面就没事了。竹子有很多,但要求一定是两三年之内长到一定粗度的竹子,太细的不行。我们用的大多是江西竹。

记:如果不用竹子,只用牛角牛筋做得了弓臂么?

杨:做不了,必须用竹胎骨架作媒介。弓臂上弦时要反曲过来,所以全称是“筋角木反曲复合弓”。

记:弓的最优形状只有反曲这一种么?

杨:这种形状弹性储能最大,能把力量发挥到极限。

记:这种反曲弓的两个弧形是否完全对称?

杨:完全一样,也就是不分上下左右,倒过来也能用。

记:如果弓的形状不反曲,就是一个外凸的圆弧会怎么样?

杨:那力量要小,而且即使力量相同,也不好用。欧洲直拉弓就是把弦放开后,弓臂是直的。这种弓力量也不小,但拉起来非常“哏”,不舒服。欧洲直拉弓在拉的时候我们曾经用测力器测过,它的力量是越来越大,很不舒服。而咱们的传统弓是刚开始拉时力量比较大,到了中间时就到极限了,再往后拉,所用的臂力反而下降了,拉起来很舒服。欧洲直拉弓的力量曲线图是直着上去的。所以用同样的力,感觉未必一样。

记:欧洲直拉弓是用什么材料?

杨:它不是用咱们的材料,是用北美的一种木材,亚洲大陆还没有。

记:中国有没有性能不次于这种北美木材的木材?

杨:目前还没发现,但咱们的竹子性能肯定比它这种木材好,云南原始森林里有一种柚木,当地土著做的土弩,弓臂就是一根木头,什么都没有,力量很大。

记:既然这么简单又这么有效率,为什么咱们不用?

杨:它所需拉力太大,一般人没那劲儿。

记:我现在才体会到弓的力量不体现在弓弦上,而是在弓臂上。弓弦是不含能的。

杨:弓弦是死的,你用什么材料的弓弦,对力量都没影响。但是弓弦的弹性越小,对这个箭的走势影响越小。咱们国家就没有什么太好的线,最好的线伸缩性也在7%左右,也就是说100米长的线你玩命抻能多抻出7米来。而美国出的“达克龙”线伸缩性在0.2%~0.4%,几乎没有伸缩性,作弓弦性能极好。但这个线是185美元半磅,咱们用不起。

记:用棉线、丝线、麻绳效果怎样?

杨:这些都有一定伸缩性。咱们国家传统上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皮线,一种是丝线,就是蚕丝。丝线的弹性比皮线更小,更理想。

记:如果用弹性的如橡皮筋作弓弦,会是什么效果?

杨:箭刚开始射出去时不是走直线,而是偏左、再偏右、再偏左、再偏右……走的S形,一般要二十米以后才走直。这是任何弓箭包括国际弓都不能避免的。你要用弹性弦来射,可能一开始就偏大了。

记:箭头是什么材料?

杨:最多的是铁,铁匠打的。再有就是青铜,一般是贵族玩的。军队用的还是铁的。青铜器出现后就不再用木头。

记:箭杆用什么材料?

杨:一般用桦木较多。

记:还是为防水么?

杨:不是,因为桦木的纹理比较直,转枝很少,有一定韧性。我们也用“六道木”,也叫“降龙木”,北京周边的山上都有。六道木的纹理就都是通顺的,不管多粗多细都有六个道。另外,它中间有一个芯,其木质是软的。箭头的后部是一个尖,要扎到箭杆里面去才能固定住。而六道木和桦木都有这样一个软芯,就很易于扎进去。纹理是通顺的,纤维一直到头,我们有时射箭不经意射到墙上,把箭头都射坏了,但箭杆没问题,所以这是做箭杆的最好材料。

记:箭杆有用铁的么?

杨:没有。铁的你射都射不出去。箭杆倒是有用竹子的,但得是南方的箭竹,就是大熊猫吃的那种竹子。因为这种竹很直,节和节之间非常长。而且它的节凹凸非常小,你看着是有节,但摸上去是平的。如果节外突很多,一碰就容易折。节如果很小,你不用怎么加工,韧性就很好。但箭竹也有弱点。它很轻,飞行起来抗迎风和侧风能力弱很多,比桦木要差。另外,竹子表面非常光滑,羽毛不容易粘结实。箭羽是粘在箭杆上的,而不是插上的。箭杆要伸出箭羽一段。

记:箭羽用什么材料?

杨:最好的就是用雕翎。

记:家禽的毛不行么,哪有那么多雕去找?

杨:家禽的毛绝对不行。过去鹰、雕很多,现在觉得很稀罕。最好是雕翎,其次是天鹅的,然后是地蹼,就是水边的一种大鸟,然后是猫头鹰,最次的用大雁,别的不要了。必须是吃肉的猛禽。越好的猛禽,它的毛越厚重,箭的走势越稳,穿透力越强。

记:箭羽一般用几根?

杨:西藏有过四片羽毛的。汉弩有用两片羽毛的,因为它的弦在上面,要多一片羽毛能被打掉了。其它普遍是三羽箭。你看国际箭尾部是三个塑料片,两片是黄的,另一片是橙黄的。目的是橙黄的这片射箭时朝弓的外侧,这样,另两片正好是斜对着弓臂的,射出时不易被弓臂蹭坏。

记:箭羽若用家禽羽毛,多用几组是否也能达到效果?箭羽就是为空气动力平衡么?

杨:家禽的毛无论如何不行。箭羽不是越多越好,只有三片羽毛时,它们自身都得搭配好,保持好它们之间的平衡。如果多用几组家禽的羽毛,羽毛自身的平衡就更难把握了。箭羽有空气动力的作用,但最主要的是增加杀伤力。人受伤时如果有较深的伤口,必须去打破伤风针。那么箭飞行时,羽毛带着风很大,会灌进伤口去,这要比刀口的破伤风大得多。为什么要用猛禽的毛,就是因为它带的风要大得多。现在好多影视剧为了表现英雄气概,中箭后一把拔下来,这在野外就是找死,根本就不能拔。中箭后必须找医生慢慢取下,上药。

记:如果雕翎带的风很大,不是会增加风阻么?

杨:这个没有办法。过去的铁箭头很重,必须得靠厚重的雕翎来配重,否则箭出去就得折跟头。我们讲究多少指长的箭杆配几指长的箭羽,是有具体比例的。

记:箭羽是否能用木片?

杨:一般没有用的,现代的用塑料或橡胶。

记:现代高科技材料弓箭,其效能比传统弓箭怎样?

杨:现代弓箭的精准度更好,而且更合理,比如箭是正对弓臂中心的。其它的没什么可比性,各有各的优势。从打仗来讲还是咱们的弓好使。比如古代作战的箭不会用硬的东西作箭羽。一是灌风效果没有,二是发射时总会多少碰到弓臂,一碰就容易失稳。而羽毛软,不易受影响。历代弓箭材料的变化虽然有,但很小,始终是高度成熟的。

记:古代作战的箭是否都是一次性使用的?

杨:过去打仗时箭也是重复使用。

记:箭射在人身上后是否易坏?

杨:一般坏不了,只要不射在硬甲上。但诸葛亮曾搞过一种弓,在史记上都没有提到过。这种弓内侧有一段木托,大概有35厘米长,它配用的箭非常短,箭头正好能搭在这个托上。战场上,敌方捡到它这个箭用不了,因为他们的弓没这个装置,拉满弦后,这箭是悬空的。先是在有的汉墓出土后发现这种短箭,很多朋友长时间理解不了说“怎么会有这么短的箭”,后来又在别的汉墓中发现了这种弓。通过考证知道是诸葛亮干的。

记:弓箭着水后性能是否会下降?

杨:下小雨不怕,太湿了不行。传统弓箭防水性能不如现代的。如果赶上下大雨,当时用并不会影响性能,但用完你得保养好。

记:箭头形状对风阻及重心配平等是否有影响?

杨:箭簇常见的有1200多种,从收集的材料看有一万多种,不同形状有不同用途。比如射小动物的箭簇就比较薄,比较轻。还有带响箭等。过去部队最少要有七到八枚响箭,发出不同声音代表不同意思。箭簇多用金属的,也有牛角的等等。但箭簇形状对箭杆的风阻及配重没影响。配重是在羽毛上。过去射箭有一个中心点和重心点。重心点是根据箭杆材质进行配备。

记:重心点和中心点应该重合吧?

杨:不能重合,重合了这箭没法使,出去就可能折跟头了。重心点应在中心点的前面6~12厘米,最优应在6厘米。

记:箭杆的长度与弓的长度有比例要求么?

杨:这个没有要求。箭杆的长度设定主要根据人的身高臂展,因为箭簇要搭在左手前端一点。不过古代军队的弓箭差不多都是一个标准的。

记:以前有马弓,比步兵用的弓短。

杨:马弓为了携带方便所以较短,但是它的力就小。步弓如果能射到80~100米,马弓射程也就40~50米。

记:这是指有效射程?

杨:对,就是有杀伤力的射程,如果是飘就远多了。

记:弓的两端水平段长度叶性能有何影响?

杨:这叫弓梢,越长越好使,主要是杠杆原理。比如现在这个弓是30磅,如果把梢加长1寸,它就不到30磅了。但威力也下降了。

记:古代士兵打仗是否带着备份弓弦,以便自行维护?

杨:是有这么记载的,但古代出战时一般不带备弦。每个士兵要带两张弓、三袋箭,一袋十二枝,共三十六枝,这是一个弓箭兵的标准配备。因为弓弦坏了不好修,得需要工具,而且弓坏的概率比弦还大,所以一般不带备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