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了老爹,刘义符眼泪都没擦,就开始玩儿;可是玩着玩着出事儿了

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宋魏交兵(1)

永初三年,是为公元422年,这一年5月21日,一代枭雄刘裕去世。同日,年方17岁的太子刘义符继位,这就是宋少帝。

登基的流程老一套,大赦天下,尊刘裕的继母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接下来,刘义符按照老爹临终的意思安排朝中人事——

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兼中书令与傅亮一起辅政;另一位辅政大臣护军将军檀道济此时担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统领淮河以南的军队。

安排完这一切,当年7月,刘义符给老爹办白事儿,刘裕下葬,庙号高祖。

安葬了老爹,刘义符眼泪都没擦,抹头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他忙活啥?

呵呵,玩儿。

咱前面说过,刘义符在东宫的时候,就没个正事儿,成天跟一帮小厮混一处;不过那会儿刘裕还在,他也不敢太过分,现在刘裕没了,也就没人管得了他了,更玩儿嗨了。

玩儿着玩儿着,出事儿了。

怎么呢?

北魏南下了。

这时的北魏,拓跋嗣还在。

刘裕的死讯传到北魏,可给拓跋嗣乐坏了,忙不迭的把手下将领集合起来,儿郎们,准备南征!

拓跋嗣为啥这么急?

说来这也是刘裕给憋屈的;看过前文的兄弟应该记得,刘裕伐后秦,中间曾跟北魏闹过一家伙,却月阵大展神威,打的鲜卑骑兵一点儿脾气没有;而且那次北伐,刘裕还把原先北魏在黄河以南的大片地方给占了。刘裕在世的时候,拓跋嗣慑于刘裕的威名,不敢有所动作,此时听说刘裕已死,拓跋嗣决定不客气了,准备开干。

大臣崔浩一听,赶紧进宫找拓跋嗣,说皇上,这不成吧!

拓跋嗣一听,拿眼睛直斜崔浩,几个意思?

崔浩说,俩意思,第一,您这叫乘人之危,不仗义;第二,咱不见得能打赢!您甭急,这就解释给您听;先说第一个意思,刘裕活着的时候,对您挺恭敬,《春秋》所载:‘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对士丐不趁人之危讨伐他人的做法评价很高,认为此举的恩惠足以感动孝子,大义足以影响到诸侯。如今,现在咱趁着人家国丧去占便宜,即使胜了也没啥光彩的。再者说了,刘裕刚死,余威还在,而且他留下的班子还都在管事儿,江南朝廷团结,我军兵临其境,想要得胜,势必要进行激烈的战斗,谁胜谁负还真难说。

拓跋嗣哪儿说的过崔浩,听着后者引经据典的,直犯愣,那你说咋办?

崔好说,好办,您派出使者到江南去吊唁,慰问一下刘裕的遗孤;这足以彰显我大国的影响和风范。而且,陛下,据我判断,咱缓一缓有好处,刘义符镇不住他爹留下的骄兵悍将,过了这段时间刘宋君臣之间肯定会发生变故,到那时我们再出兵南下,别说黄河以南的土地了,就是淮河以南,也是唾手可得的。

这些日子,拓跋嗣也不知道怎么了,跟他爹拓跋珪一样,嗑上药了,就是寒食散,估计这会儿刚嗑完药,劲头儿很足,听崔浩说的头头是道,他来气了,你说不能趁别人国丧出兵,脑子进水了吧?刘裕不就是趁着后秦国丧的时候北伐的吗?怎么,他干得,我就干不得?

崔浩说,那不一样。姚兴死后,他那些儿子们内讧不断,这才给了刘裕可乘之机;如今的江南却是众志成城,无隙可乘。

拓跋嗣又被堵回去了,心里这个不爽,你不同意是吧?我特么偏就出兵!

那个谁,奚斤,你为总指挥,持节,加晋兵大将军、行扬州刺史,统一指挥南伐事宜;另派宋兵将军、交州刺史周几,吴兵将军、广州刺史公孙表,你们俩配合奚斤,一同向黄河以南发起进攻。

三员大将准备了俩月,兵马即将出动;临走前北魏召开御前会议,讨论一个问题,此次出征,是以攻城为主,还是以略地为主。

大将奚斤率先发言,攻城!副将公孙表也表示先攻城。

话音未落,只见那位崔浩又凑上来了:这还用问么?肯定是略地啊。

接着崔浩像是军校教官给学生讲课一样数落这几位将领:你们不知道南人擅守城啊?当年苻坚进攻襄阳,一年都没把城攻下来。如今你们以倾国之力去攻城,如果很快攻下,还则罢了;可是一旦有闪失,久攻不克,不仅会给敌人增援的时间,而且我军士气会大受影响;到那时,我军师老兵疲,敌人援军汇合城中部队打个夹击,你们就都歇菜了。

接着,崔浩脸儿转向拓跋嗣,陛下,咱们不如分兵夺取土地,进逼淮河一线;咱们把淮河以北的地方都占了,然后任命长官,安顿民生,收取赋税;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以战养战,咱们部队的后勤不用完全依赖国内;第二,咱们南下淮河,做出威胁建康的姿态,刘宋朝廷势必会收缩兵力,那时咱们不费一枪一弹便能拿下洛阳、虎牢、滑台这些城池;第三,即使刘宋朝廷不收缩兵力,咱们占据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切断刘宋北援的通道,彻底绝了洛阳、滑台、虎牢这些要点守军的后路。这些城池孤悬北方,守军怂点儿他们会顺着黄河东下逃回南方;如果他们不逃跑,就困死他们;兵没了,那些城池还不都是您的囊中之物吗?

崔浩,确实牛掰!

问题是他面对的这帮鲜卑人,打仗冲锋没的说;要论运筹帷幄,他们哪儿有那本事;听崔浩说的一套一套的,那三位领军大将越听越没趣,最后奚斤对拓跋嗣说,您是皇上,您说了算,还是您定吧。

球儿踢给了拓跋嗣,要说怕,其实拓跋嗣挺怕宋军的,当年却月阵太生猛,给他留下阴影了;不过现在拓跋嗣不怕了,刘裕死了,还怕个俅啊?

拓跋嗣本来就挺膈应崔浩反对南征,现在看崔浩主张略地,拓跋嗣心说,小样儿的,就不听你的,一拍板儿,攻城!

于是,公元422年10月,这老几位带着兵,攻城去了。

先攻哪儿呢?

此时北魏瞄上的城池有三处,滑台、虎牢关、洛阳;按拓跋嗣的构想,魏军集中主力中央突破,先取滑台,得手之后,向两翼发展,东线扫荡青州、兖州等地,西线进攻虎牢关和洛阳。

按这个套路,北魏两万大军在奚斤等人率领下在滑台西南东燕县界的石济渡口(即古棘津,在河南延津县东北)渡过了黄河,逼近滑台。

魏宋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滑台也就是现在河南滑县,这地方算是军事重镇了,从西晋‘八王之乱’开始这儿就没少打仗,到东晋末年刘裕北伐的时候,滑台被北魏是在北魏控制之下,刘裕伐秦,借道河南,滑台的魏军尿了,没敢抵抗便跑过黄河,把滑台拱手让给了晋军,如今此地在宋军手中。

镇守滑台的主将是刘宋东郡太守王景度,史料中没记载此时他手里有多少兵,但可以肯定的是兵力很少;否则他也不用在第一时间便向虎牢关守将毛祖德求援了。

毛祖德很给力,接到鸡毛信便派手下司马翟广和参军庞咨、上党太守刘淡之等人率领三千步骑北上援救。

援军行动很快,星夜兼程赶往滑台;但是就在接近滑台时,遭遇了魏军的打援部队;最终仅有80余名宋军不要命的冲进滑台,其余部队均被挡在了城外。

挡住了宋军援军,奚斤觉得拿下滑台应该没问题了,这家伙仗着人多,开始强攻滑台。

一打,没打动;再打,还是没打动。

攻击受挫,奚斤的小心脏受不了了,一份折子递到了拓跋嗣案头,要求增兵;拓跋嗣闻报大怒,不仅派人把前线的将领臭骂一顿,而且话说的清楚,援兵你们想都别想,就你们手里的人马,限期攻下滑台,攻不下来,严惩不怠。

这顿臭骂把奚斤等人给骂怕了,拓跋家的人杀起人来那是没理由的,更何况上边儿这位爷也填了嗑药的毛病,谁知道什么时候犯病儿;两下一权衡,奚斤觉得还是攻城吧。

还别说,奚斤这么一发狠,422年光棍节那天(11月11日),还真把滑台给攻破了;宋军主将王景度突围,司马阳瓒巷战中受伤被俘,最后被杀。

攻陷滑台,奚斤不敢怠慢,紧接着便率军进逼虎牢关。

虎牢关这儿,宋军大将毛德祖横刀立马。

这毛德祖可不得了,此人原是刘裕手下悍将王镇恶的旧部,在之前灭后秦的战争中屡建功勋;论能耐,他一点儿也不比沈田子、沈林子这些人差(坦率的说,沈氏哥俩儿多少沾了后人写史的便宜。)。

要说大将就是大将,自从北魏军打滑台,毛德祖一方面派出援兵增援滑台,另一方面,整顿军马,严阵以待。

奚斤带着鲜卑骑兵挟初胜余威,直奔虎牢关,毛德祖不慌不忙,出城迎敌;只一战,居然把奚斤给打回了滑台。

这个奚斤够逗的!整个儿一折返跑。

打跑奚斤,毛德祖传令,将虎牢关附近的居民、流民全部迁往关内,城外坚壁清野,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

咱在前面说过,由东向西进攻,打不下虎牢关,大军很难能拿下洛阳。

因此奚斤等人一看正面进攻虎牢关根本没戏,便想从侧翼迂回,他遣手下将领于栗磾领兵三千,屯于河阳。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西北,从此地出发过黄河可直达洛阳外围金墉城;北魏军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绕过虎牢关。

毛德祖闻讯,派遣振威将军、河阴令窦晃率领500人驻守小垒,缑氏令王瑜率领400人驻守监仓,巩令臣琛率领500人驻守小平,参军督护张季率领500人驻守牛兰,又派遣将领率领骑兵,与洛阳令杨毅组成一支200人的骑兵部队,沿着黄河南岸巡逻,随时预警。

魏宋在西线,耗上了。